漫瀚调漫瀚调的生成与发展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清朝末年,随着晋陕汉族人大量地涌入,准格尔旗成为蒙汉民族杂居之地,从此两族人民群众不仅在生产生活方面进行着密切的交往,而且在文化方面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其中民间音乐的交流成为两族群众文化交流的一...
【摘要】成吉思汗祭奠已历八个世纪,是自成吉思汗去世以来形成的蒙古族祭祀文化现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地区的达尔扈特群体一直传承着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在几百年传承的过程...
祝赞词,即祝词和赞词,是蒙古民族一种口头说唱文学。鄂尔多斯蒙古族的祝赞词,在语言艺术与音乐艺术的结合上具有显著地域特点,成为一种综合艺术,在蒙古民族祝赞词中更具有代表性。祝赞词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萨满祭祀和各种民俗仪式。其祝词多用于各种...
2016年8月8日首届鄂尔多斯文化遗产博览会暨“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幕,活动为期17天,截至25日结束。首届鄂尔多斯文化遗产博览会暨“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由鄂尔多斯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管委会主办,以“民族瑰宝...
成吉思汗祭典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查干苏鲁克大典是成吉思汗祭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崇尚大自然为内涵,体现了蒙古民族天地人和谐相处的理念,成为蒙古民族一年一度的传统文化盛会。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坚持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道劳窑子老油坊老油坊是农村农民用于榨取油料的乡间手工作坊,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还很普遍,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科技的普及,机械榨油逐步替代了手工作坊榨油,在农村这种作坊已经所剩无几。老油坊事迹老油坊由70岁的陈米仓和63岁的吴六合股经营,这间大集体...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并且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剪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秀峰剪纸的基础是绘画,李秀峰从小就非常爱好画画,在家人休息时,她总会偷偷去画,废寝忘食的事也...
泥塑,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是中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汉族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据史料记载,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西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
道尔吉,昂素镇巴彦乌素嘎查牧民,出生于1950年,中共党员,中专学历,1980年分旗后,曾和旗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参与了盐湖管辖权的争取工作;曾先后任嘎查民校教师、校长、嘎查嘎查长、镇社区主任长达20年之久。从2000年开始,潜心研究敖包、祭祀、蒙古族...
准格尔地毯植物染色技艺自治区级第二批项目:准格尔地毯植物染色技艺中国手工地毯起源于新疆,在盛唐时期传到准格尔旗境内。解放前,在准格尔旗沙圪堵、五子湾地区形成了许多以家庭为主的手工业小作坊。解放后,在国家的扶植下相继在沙圪堵、纳林等地成产...
千百年来,蒙古人与马结成了深厚的情谊,马成为蒙古民族生活当中离不开的寄托。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了走马的驯养技艺。乌审旗被誉为“天生走马”的“乌审马”重要发源地,“乌审马”身型强壮、外貌清秀、结构匀称、性格温和、...
达拉特道情戏达拉特道情是主要流传于达拉特旗沿黄河各乡镇的戏曲剧种,汲取了山西道情的表演技艺。山西道情随着近代“走西口”的人们流传到了达拉特旗,而山西道情戏中晋北道情是成戏最早的,它以代言体演述故事,内容广泛触及社会生活。晋北道情分为神池、...
每每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并世代相传是一种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并不高大上反而散发着浓浓的“烟火气息”▼非遗不遥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盘点鄂尔多斯地区舌尖上的非物质...
炒米制作技艺 鄂尔多斯市的炒米制作技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已列入自治区级项目名录的伊金霍洛旗“新庙炒米制作技艺”;列入市级项目名录的鄂托克前旗“鄂尔多斯蒙古族炒米制作技艺”两项。炒米,蒙古语称“蒙格勒巴达”,意为“蒙古米”,是蒙古族人民最喜食的粮...
亚苏阿日善疗法:亚苏阿日善又称骨浴,是蒙医传统治疗法之一,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创造的宝贵财富。自古以来,蒙古民族长期居住在寒冷的北方高原,受气候影响,易患各种疾病。蒙古民族以狩猎、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由于主...
Copyright ©2018-2022 ordoswh.cn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 蒙ICP备09003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