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短调民歌,1月16日,鄂前旗市级鄂尔多斯短调民歌代表性传承人乌东花代表鄂尔多斯市参加了内蒙古电视台《又说又唱》栏目2018年特别节目录制。节目录制期间,乌东花与来自各盟市的代表互相交流、相互切磋,介绍了鄂...
【非遗卷】第一部分 国家级项目民间音乐鄂尔多斯短调民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的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再加上受现代文明的冲击,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日显濒危,急需保护传承。为此,鄂尔多斯短调民歌...
【非遗卷】第一章 鄂尔多斯短调民歌鄂尔多斯是我国古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上,是我国北方众多少数民族相互之间以及与中原汉族互相融合之地。在这里,既有古代已消亡的游牧民族狄、匈奴、鲜卑的文化遗存,更多的是古蒙古族以及古...
为加强鄂前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鄂前旗文旅广局严格按照第五批市级非遗传承人评选范围及申报条件,积极筹备,耐心指导传承人填写推荐表,积极推进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非遗传...
为了更好的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遗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4月9日,由鄂尔多斯市民委组织开设的鄂尔多斯蒙古族刺绣培训班在鄂托克旗民族职业综合中学开班,蒙古族刺绣(鄂尔多斯刺绣)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姚凤琴(浪腾稍)受...
中经全媒体展开全新非遗之旅。大型非遗文化纪录片《非遗中国·鄂尔多斯》将聚焦鄂尔多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独特风格、形式内涵和意义价值。近日,由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鄂尔多斯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主办,中经全媒体承制的大型非遗文化纪录片《非...
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随着国家各项非遗保护措施的不断推进,非遗已成为社会热词,也是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对近期媒体采访报道的梳理可以看出,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和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机制建设,让...
蒙古族刺绣老人姚凤琴展示其作品现年64岁的蒙古族老人姚凤琴,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鄂托克前旗人,她自幼学习蒙古族刺绣(鄂尔多斯刺绣),曾多次参加国家、省级民间民族手工艺品大赛并获奖,成为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刺绣(鄂尔多斯刺绣)项目代...
鄂尔多斯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暨第二届“年的记忆”年俗文化节于2018年2月5日在鄂尔多斯文化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博览会以“民族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为主题,以传统手工艺活态展示、非遗展演、蒙古族歌舞表演、非遗技艺体验、非遗游艺体验、非遗衍生品和文...
1、历史起源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远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用植物的叶子将自己修饰一番,后来又取用打猎的兽皮做衣服。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画上,已经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类,在腰间围着一条短短的兽皮裙,头上插着长长的羽毛,配有...
荣凤敏,蒙古族剪纸艺术家、副教授。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现为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美术高级教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剪纸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会会员、东西方艺术家协会[纽约]东西方剪纸艺术家学会会员、内蒙古民间文艺...
蒙古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马具,对蒙古族来说不仅是骑马的必备之物,而且是骑手和马的重要装饰物,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装饰艺术。马具包括马鞍、马笼头、马鞭、马镫、马缰……十余种。用鬃毛、皮革、帆布以及玉石、金属等制作。它的制作...
2018年5月9日,鄂前旗2018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在马兰花广场举行,各相关单位负责人及代表、各中学学生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2000余人参加了启动仪式。为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广大群众及中小学生对非遗法律的认识与了解,推动非遗事业的进一步发...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45号)有关规定,文化和旅游部开展了...
Copyright ©2018-2022 ordoswh.cn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 蒙ICP备09003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