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文化——非遗卷(二)

来源: 时间:2018-05-24 10:31浏览量:4040

【非遗卷】第一部分  国家级项目

民间音乐

鄂尔多斯短调民歌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的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再加上受现代文明的冲击,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日显濒危,急需保护传承。

为此,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基础上,将采取以下保护措施:一是开展全市非遗普查,摸清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存在现状,并建立相关档案;二是确定传承人,目前已确定哈勒珍、布音毕力格两位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和杨玉兰、白玉芳等五位市级非遗传承人;三是不定期的组织、开展全市鄂尔多斯原生态民歌大赛,加强对短调民歌宣传并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四是开展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收集工作,成书出版并制作相关音像制品;五是召开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学术研讨会等。

漫瀚调

漫瀚调的生成与发展有近百年的历史,清朝末期,晋、陕汉族人大量地涌入,准格尔旗成为蒙汉杂居地,从此两族群众不仅在生产生活方面进行着密切地交往,而且在文化方面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民间音乐的交流则是两族群众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内容。

据史料记载,漫瀚调的形成可从清末算起,大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光绪四年(1878年)至光绪十三年(1887年);第二阶段从民国四年(1915年)至民国末年(1946年);第三阶段从建国后1955年到现在。

漫瀚调歌曲的曲式是最小的,且在结构上也不像其它大型音乐作品那样复杂。它多数是由两个或四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也有极少数三个乐句或五个乐句结构的扩充乐段,从曲式结构上来看,都属于简单的一部结构,所以结构的完整性和周期性便是它的一大特点。

漫瀚调歌曲,目前所用调式有羽、宫、徽、商四种,其中羽调式的歌曲最多,大约占到三分之一,其次是宫调式和徽调式,其次是商调式。在旋律上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旋律跳动大,特别是六度、七度和八度的大跳,用的最多的九度、十度和十一度,十二度的大跳也有时出现。其另一个特点是音域非常宽广。大跳多、音域广、回旋余地大,自然表现力也就强。因此,它可以表达热情奔放、激情高昂的炽烈情感,而且也可以塑造出舒展洒脱和深沉委婉的音乐形象来。

1527128994772850.jpg

从准格尔旗建旗以来,由于准旗历届党委、政府对弘扬漫瀚调工作的重视,漫瀚调走进了千家万户,它的普及性、娱乐性、影响性愈来愈大,漫瀚调早已走出了准格尔、迅速地向外辐射,几乎覆盖了内蒙古西部地区和准格尔旗周边地区,而且还唱到了北京、香港,登上了中国音乐殿堂,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漫瀚调以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为母体、融入了晋陕民族的爬山调、二人台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歌种。按原调词意大体可分为思苦、歌颂、情爱、渴盼、哀怨、离愁、新声七种类型。主要特点是一词多曲,一曲多词。在体裁上属于小调类型,演唱时由三大件组成小乐队伴奏,它与山歌体裁的民歌相比,具有了较多的艺术加工成份。所以,它的曲调较为流畅,表现力强。

1527129023119963.jpg

漫瀚调来自群众,起源于生活,在准格尔旗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及群众的生活中起到过重要的宣传、鼓动与活跃文化生活的作用。我旗在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漫瀚调)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组织漫瀚调歌手、乐手比赛,举办漫瀚调艺术节,召开漫瀚调艺术学术研讨会,排演演唱节目等等。

这些举措确实对民间音乐漫瀚调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很大作用。漫瀚调的传承好比那韭菜葱,一茬茬老了一茬茬生,你传我来我教他,代代相传到如今。像奇富林、刘新民、郭利民等中老年歌手到岳文祥、韩丽等青年歌手都是口头相传。

1527129043317574.jpg

通过漫瀚调保护工程,从事民族民间艺术的专家学者们及爱好民族民间艺术的群众们为漫瀚调爱好者提供了了解漫瀚调的艺术读本,在发展与创新方面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参考资料,并且为漫瀚调艺术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鄂尔多斯市群众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