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博览会|无处不非遗之舌尖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 时间:2018-05-25 10:41浏览量:5915

每每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有一种

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事实上

“非物质文化遗产”

都是广大劳动人民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

并世代相传

是一种民族智慧的结晶

它并不高大上

反而散发着浓浓的“烟火气息”


非遗不遥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盘点

鄂尔多斯地区

舌尖上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

 

 

1 章萨(馓子)

 

在鄂尔多斯

估计没有人不认得这个东西

可以说是

“居家、度日之必备食品”。

“馓子天天见”

但你不一定知道

它的制作方法还入选了

自治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微信图片_20180525104224.jpg

而制作馓子最牛的人当属

“章萨"(馓子)传统制作技艺第五批自治区级传承人——达楞太

蒙古族,从14岁开始学习杭锦章萨制作技艺,现已从事40多年,成为当地乃至西部地区有名的章萨师傅,被人称之为“章萨达楞太”。

微信图片_20180525104226.jpg

“章萨”是一种油炸面类食品,这种用羊油炸出的面点食品有香脆可口、储藏期长、携带方便、不易变质等特质,是蒙古游牧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发明的一种优秀食品。

制作方法大揭秘

微信图片_20180525104228.jpg

如果是冬季,牧区人家首先把白面从凉房拿至家中放置一会儿,让面粉与室温基本保持一致时候把所有面锣一次

微信图片_20180525104229.jpg

在面粉中放入加热好的的羊油或酥油

微信图片_20180525104231.jpg

用温水搅和成面团,面团的软硬度要适中,不可过硬也不可过软,不粘手为好

微信图片_20180525104232.jpg

将面揉成条状切成小面团,再把小面团揉成圆扁形后,用大拇指和食指从面团中间穿洞,套入手掌中双手掌搓揉,面随揉搓的程度成为圆环套

微信图片_20180525104234.jpg

将面折叠粘成椭圆栏形,即为“章萨”加工制作初成品

微信图片_20180525104236.jpg

油炸馓子的第一锅,要炸出用面捏成的蛙和蛇,蛙代表地球,蛇代表天龙,并将油炸过的蛙和蛇供放在神龛或木门轴上供奉几天,以敬献苍茫宇宙与沧桑大地赐于人类的福禄恩典

微信图片_20180525104238.jpg

“章萨”加工制作初成品,在羊油中油炸至棕黄色

微信图片_20180525104239.jpg

在羊油中油炸至棕黄色,捞出沥干即可 

摆放“章萨”时的讲究

微信图片_20180525104241.jpg 

章恩斯包尔斯格摆放时,以三张并排为一层,第二层摆放方向要与第一层横断,以此方法逐步加层次,一般以三层、五层、七层、九层、十三层奇数垒放,最后在顶层放一个“道格”(一种奶食制品)。 

“章萨”摆放的每个级层都有不同寓意

象征“三界”、“方位”、“下界”、“上界”、“十三重天”,用传统文化形式来涵盖对生活的美好祝愿,这种古老的习俗在杭锦地区一直保留和传承着,让人感叹和回味。 

2 什拉米(炒米)

在鄂尔多斯

如果要找一种食物

其日常的程度可以比肩馓子

那非炒米莫属

喝奶茶,泡一碗

喝酸奶,泡一碗

脆的来一碗

硬的来一碗

……

各种搭配

各种口感

微信图片_20180525104244.jpg

炒米的制作方法

同样也已经被列入了

自治区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炒米蒙古语称什拉米,意思是金黄色的炒米,是一种用半成熟的鲜嫩糜子炒制而成的方便食品,是萨拉乌素河流域游牧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经典食品。 

早在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时,蒙古人就有了吃什拉米的习惯。蒙古人最早耕种的粮食,就是糜子。因此加工什拉米技艺,已经有八百年的历史了。

微信图片_20180525104246.jpg

什拉米的药用功效

什拉米是一种珍贵的草原方便食品,特别稀有,堪称草原粮食食品当中的精品,犹如海鲜中的“龙虾”、白酒中的“茅台”。在收割和食用时,伴随着必不可少的民俗礼仪内容。经化验,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锌、铜、锰等营养元素,除了一般的食用价值外,还有一定的食疗价值,有着养阴利肺、润肠通便、改善睡眠、煮粥解酒等功效,还对肝肾阴虚、胃弱久泻、毒热、毒肿等症有一定的疗效。什拉米具有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即食性强等特点,可与奶酪、奶皮、酥油等奶食品一起泡茶食用,还可蒸饭或煮粥食用。因此,有着可观的开发推广价值。

3 蒙古族奶食品

凑齐了炒米和馓子

是不是还差点酥油、酪蛋子啥的呢

最好是再来点奶皮子

鄂尔多斯的蒙古族奶食品代表性制作技艺,

已列入市级项目名录的有

鄂托克前旗酪蛋子制作技艺

杭锦旗杭锦达希玛格制作技艺

两项

微信图片_20180525104249.jpg

奶酪,俗称“酪蛋子”,蒙古语叫“熟莫乐”,主要产于鄂尔多斯牧区的蒙古族聚居地区。近些年,城市化进程与外来奶制品和现代化奶酪制作不断冲击着传统酪蛋子制作工艺,目前传统的酪蛋子制作技艺主要在鄂托克前旗传承发展。酪蛋子的传统制作方法为:首先将取出白酥油的酸奶经慢火煮熬后放入布袋,挤出酸水,再制作成碎块状或条状晾干。酪蛋子质硬,味酸,可泡奶茶炒米吃,也可直接食用,咀嚼时酸中带有香味。鄂尔多斯酪蛋子制作工艺与其他蒙古族地区奶渣工艺的区别主要是形状不同和名称不同。

达希玛格,原称德和木格,是杭锦旗独有的一种传统民族奶食品,是用深秋哺乳母畜(羊、牛)断奶期精华乳脂制作而成,口感与其他奶食品截然不同,被誉为奶制品中的上品,从古流传至今。

达希玛格主产区在杭锦旗库布其沙漠腹地之原赛音乌素苏木、巴音乌素苏木等牧区,地跨鄂尔多斯高原与河套平原,平均海拔1300米,草原辽阔,草质优良,并盛产多种野生绿色食品,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草原生态畜牧业基地。达希玛格是该区域早期牧民在干旱、封闭、生活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步发明的独特奶食品,是婚礼等盛大节庆活动中的必备食品,是杭锦旗的地方特产。

4 风干肉

风干肉对于小编这个

无肉不欢的人来说

那绝对是挚爱并且没有之一 

相信在鄂尔多斯地区

小编的同道中人不在少数

如果这个世上有什么事情

是一顿风干肉解决不了的

那就来两顿

微信图片_20180525104252.jpg

风干肉,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直接产物,是古代蒙古族储存和食用乌兰伊德(肉食)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手工技艺。风干肉,不仅反映了古代蒙古族人民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生态意识,而且也折射着草原游牧民族天然绿色的传统饮食文化,以及保鲜、方便、简易的朝前饮食结构和先进食品加工技艺。

蒙古族生产风干肉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之前。早在成吉思汗时期,蒙古骑兵行军作战时食用的主要饮食就是风干肉和马奶或发酵奶。

风干肉制作样式较多,每个地区都略有不同,其中鄂尔多斯西部蒙古族乌审旗一带的风干肉制作技艺也有各自独特的风格。

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位于内蒙古西南端,地处毛乌素沙漠腹部。全旗总面积11645平方公里,下辖6个苏木镇,总人口10万人,其中蒙古族3万人,是一个典型的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这里地处北纬37度38分至39度23分,东经108度17分至109度40分之间,海拔1300米左右,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温差在6摄氏度至8摄氏度之间,十分适合制作风干肉。

微信图片_20180525104254.jpg

制作传统风干肉的原料,通常以牛、羊肉为主。需要时,还可以用驼、马肉做原料。 

乌审风干肉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 额尔德尼

额尔德尼,男,1967年3月出生,蒙古族,2016年,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审风干肉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男,1967年3月出生,蒙古族,2016年,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审风干肉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微信图片_20180525104256.jpg

想吃干肉

请找他 

还有还有

红腌菜

准格尔旗碗托

蒙古馅饼

乌审枣饼

……

这些生活中耳熟能祥的美食

那些您觉得最日常不过的制作方法

它却真真切切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种貌似高大上的东西

任何生产技艺

只有源于生活

忠于生活

最终不脱离生活

才不会被历史的洪流湮灭

而我们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人们

对于这些饱含智慧的技艺充满敬意

不遗余力地想让更多的群众

走进非遗

了解非遗



源:鄂尔多斯文化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