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着羊皮来治病——鄂尔多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统医药

来源: 时间:2018-05-25 10:02浏览量:7177

亚苏阿日善疗法:

1527215303630544.jpg

亚苏阿日善又称骨浴,是蒙医传统治疗法之一,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创造的宝贵财富。自古以来,蒙古民族长期居住在寒冷的北方高原,受气候影响,易患各种疾病。蒙古民族以狩猎、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由于主要食用牛、羊、马等畜产品,所以对这些畜产品的医疗作用有深厚的了解。针对这样的现实,蒙古族人民积极利用畜产品的特殊作用,治疗各种疾病,收到显著的治疗效果。亚苏阿日善疗法就是其中之一。亚苏阿日善疗法具有简便、廉价的优势,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该疗法安全可靠、疗效独特,为人们远离疾病、走向健康提供了有效途径。

亚苏阿日善疗法是蒙医传统浴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史料记载,13世纪开展蒙医药浴疗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例如,蒙哥可汗的胡图克泰皇后患病时,在服用大黄汤药的同时施以大黄药浴的外治疗法。维廉· 鲁布鲁克在他的游记里写道:“合答( 或胡图克泰) 皇后思病,将大黄切碎,几乎成为粉……放进水里……喝了一些圣水和大黄,并用这种水濡湿了她的胸部,皇后病愈。”这对亚苏阿日善疗法的探讨和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随着蒙药学的发展,使用亚苏阿日善疗法的知识也不断丰富,对蒙医传统疗法的长足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亚苏阿日善是治疗皮肤病、关节炎等疾病的蒙医传统疗法之一,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传统配方技术。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地区,由民间名医和专业医生着手研究、推广。

其特点是根据蒙医传统配方原则,利用动物骨资源的药物作用,配方而成。随着时代的发展,亚苏阿日善的医疗作用更加完善,逐步成为蒙医学的一门独立传统疗法。亚苏阿日善疗法具有简便、廉价的特征,同时也具备了较好的完整性、可靠的安全性和独特的疗效性。该疗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用材料价格低廉,在牧民日常生活中随时可得。

从目前的医疗状况来看,皮肤病和关节炎是医疗难题。亚苏阿日善疗法为这些疑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途径。亚苏阿日善是利用马、骡等动物骨资源的药用作用将人体的外部浸渍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施治方法。浴疗的原理是逐体内热邪和病气于骨水中,再使骨水自毛孔中排出,从而改善赫依、血的运行,具有增强胃火和五官功能以及促使人皮肤柔润、容光焕发的作用。

亚苏阿日善是浴法的一种,亚苏阿日善疗法系人工药浴,所以没有季节气候的局限,人们可以按自己的需要,营造浴疗条件。亚苏阿日善要用6岁以上的马(或骡)骨,在15升水中,用温火慢熬8小时后使用,以7天或21天为一疗程,每天入浴。据鄂尔多斯地区多年观察和数千个临床病例统计,亚苏阿日善疗法对治疗牛皮癣的有效率为95.4% ,类风湿关节炎有效率为89.5%,增生性关节炎有效率为91.7%,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有效率为92.9%,风湿痛有效率为90.5% ,外伤关节炎的有效率为76.7%, 皮肤病的有效率为93.6%。因此,该亚苏阿日善疗法对皮肤病、关节炎颇有良效。

亚苏阿日善疗法历史悠久,有史料依据的传承可追溯到13世纪。目前的主要研究人员有白乌日娜、乌云托亚、布仁其劳等。

阿日苏拉乎疗法:

640.webp (8)_副本.jpg

“阿日苏拉乎术”是蒙古语,意为“披羊皮疗术”,是一种蒙医传统疗法。蒙古民族是游牧民族, 在游牧生活中从山羊、绵羊的身上找到了很多治疗疾病的方法,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总结出很多种阿日苏拉乎疗法。

阿日苏拉乎治疗方法分布于整个鄂尔多斯地区, 鄂尔多斯市蒙医研究所开展本项目, 在鄂尔多斯市民间这一治疗方法广泛流传,有很好的传播与发展基础,对一些疑难病有独特的疗效。

此疗法要用纯白色满3 周岁的绵羊的皮、羊肚、肾、膝盖骨、跟骨、肩胛骨颈、尾骨末端3节、回肠等器官。

治疗方法为:

掏开羊肚,用红布包扎开口放在平放的板凳上,患者脱衣坐在上面。用羊肾堵住患者的两耳,患者头上放热回肠,再用哈达包住患者头部。最后用洒了特制蒙药的热皮裹住患者背部并让患者喝下用膝盖骨、跟骨、肩胛骨颈、尾骨末端3节等熬出的热汤,坚持90分钟即可。阿日苏拉乎疗术主要有燥脓、清热、消水肿、去寒等多种功效,禁用于有心脏病、高血压、体弱、有外伤的患者和孕妇。此疗法讲究快,羊皮和羊肚要热才行。

因为本治疗方法没有进入课本,多在民间流传,掌握这一本领的人员在减少,目前仅有伊和巴雅尔、乌云托亚、娜木日、布仁其劳等人在研究此项目。

子宫复位法:

640.webp (9)_副本.jpg

震疗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蒙古民族中广泛流传。蒙医子宫复位法也是其中之一。

“蒙医震子宫”治疗方法分布于整个鄂尔多斯市。在西部4 个旗(杭锦旗、乌审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的蒙医医院、伊金霍洛旗旗医院和鄂尔多斯市蒙医研究所都有本项目。在鄂尔多斯市西部地区,民间这一治疗方法广泛流传,有很好的基础。

目前临床上因子宫后屈导致不孕的疾病很多见。蒙医或民间的震子宫是一种很理想的治疗方法。不用药物,直接用“震疗”,无需特殊器材,具有简便、可靠、安全、有效等特点。

治疗方法为:

患者仰卧位,腹部用酒按摩后用软布条包扎腹部,脚心放一块木板用锤用力敲打3~6次,然后两膝关节屈曲后从腘窝处用力向上拽3次,患者取胸膝位,用厚布垫,垫在第五腰椎,骶骨中间、尾骨处、两侧髋关节顺序各用拳头打3次。然后从踝关节处用力拽3次。最后需静躺4~6小时。

本疗法历史悠久,有史料依据的传承可追溯到13世纪。它没有通过家族继承的形式传承,

而是以经验形式流传于民间。达布希拉图、塔娜、伊和巴雅尔、娜木日等人在传统医学实践中,注重观察该疗法的使用,并收集有关资料,结合实际,在实践中试用、推广,在这个过程中,细致地摸索其理论及操作技巧,不断完善治疗程序。

赤铜的炮制方法:

640.webp (9)_副本.jpg

640.webp (11)_副本.jpg

蒙药炮制学是蒙古族祖先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通过反复的卫生保健实践,总结出的医药理论和治疗经验,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宝库中一门独立的学科。

蒙药炮制是一种用传统制剂的特殊技术办法来对药材进行处理使用的方法。蒙药炮制是根据蒙医药理论依照药材自身的性质,按临床需求与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实施的药材再加工技术。蒙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蒙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并发展改革的一门科学。赤铜是金属类药物,生赤铜不易破碎入药,即便入药也很难被人体直接吸收,还有一定毒副作用。通过炮制的技术手段来解除其毒性使其容易消化,还可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经炮制后的赤铜味甘、辛,性燥、凉,有燥脓、清热、消水肿的功效。与其他蒙药配合使用可治疗肺热、肝热、肺脓肿、肺结核、胸膜炎、咯血、耳脓、水肿、痛风、游痛症、“协日乌素”病、“吾雅曼”病等。

因地域习俗的差异,用药目的、方法的不同,炮制赤铜有好几种方法。有些地方的赤铜炮制步骤虽然相同,但与配料的混合比例也有一定差距。

对1612~1990年刊行的蒙医药学各种蒙藏文书籍文献进行的整理显示,传统医学巨著《甘露要义八支密秘诀窍续》中就有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用矿物治疗疾病的记载。蒙古族用矿物治病史追根溯源已有2000多年。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目前传承的古代赤铜炮制文献非常少。《甘露要义八支密秘诀窍续》是最早记载蒙医学药用矿物的文献。此后著名蒙医药学家赞布拉道尔吉参阅蒙药学专著《认药白晶鉴》、《认药鉴》、《药物名录》和藏药学专著《晶珠本草》等多部古典文献用藏文著成《无误蒙药鉴》一书,其中就有赤铜的图案、形状描述、制取铜锈方法及用铜灰治疗脓腐、肺及肝热,说明用赤铜治疗疾病的历史地位。

赤铜炮制方法分布于整个鄂尔多斯地区, 在民间广泛流传,但各区域炮制方法及用法各有差异。经炮制后的赤铜,味甘、辛,性燥、凉,无毒性,易于吸收。

炮制办法为:

将赤铜用铁锤打成薄片后,剪成小块置沙锅中,加入等量的沙棘,在适量的水中煎煮1~2

个小时。取赤铜300克、碎硫黄200克、硼砂100克,搅拌均匀后装入沙锅罐内,再加入适量盐水和成泥状。用铁丝捆绑沙锅,再用泥密封,待盐泥完全干透,焖煅4~6个小时,取出,晾干。

经此方法炮制的赤铜与其他蒙药配伍入方,适用于治疗多种不同病症。其中对于治疗肺脓

肿、肺结核、结核和非结核性胸膜炎(对湿性尤为明显)疗效确切。西医临床治疗这些疾病均需要长时间大量使用抗结核性药物,而这对肝脏和胃有一定损伤。蒙药长时间使用对体内脏器无刺激,不会引起损伤,安全有效,易吸收,且价格低廉。

此炮制法由鄂尔多斯市一代名医王永福(曹那木)创造并继传给徒弟们。主要传承人有吉日木图 、那仁达来、斯琴毕力格、乌日娜等

来源:鄂尔多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