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拉特道情戏
达拉特道情是主要流传于达拉特旗沿黄河各乡镇的戏曲剧种,汲取了山西道情的表演技艺。山西道情随着近代“走西口”的人们流传到了达拉特旗,而山西道情戏中晋北道情是成戏最早的,它以代言体演述故事,内容广泛触及社会生活。晋北道情分为神池、代县、应县三个艺术流派,达拉特道情的唱腔、曲牌与神池道情极为相似。
达拉特道情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生、旦、丑等行当齐全,包括“唱、念、做、打”四功,不过由于它演唱内容的关系,以“唱、念、做”三功为主。音乐体制主要为曲牌连缀体,同时吸收了地方小戏与北路梆子的音乐元素,同时又兼有地方大戏的部分唱腔曲调,演唱方式以坐唱为主,乐器伴奏分为文场和武场,音乐婉转缠绵、节奏明快,曲调开朗而流畅,唱白多运用地方方言,艺术风格柔美而抒情,充盈了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
1955年山西夏营子人赵四毛眼在达拉特旗九区(现达旗白泥井)成立了达拉特旗第一道情团,全团人数达30人,绝大多数人员是当地招募而来,剧团最初以参加庙会居多,一年几乎都在外演出,靠自负盈亏维持生存,足迹踏遍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东胜县、土右旗等地。
1966年文革破四旧运动,达拉特道情受到极大冲击,不能公开演出。
1983年,赵四毛眼的徒弟李果仙召集师兄弟和新学员们在树林召文化站将道情戏重新搬上舞台,在当时许多乡镇文化站文艺队和达拉特旗乌兰牧骑都演过道情戏,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但剧团因经费不足,人员流失严重,演出场次愈渐减少。
2001年,出于对道情戏的热爱,以李果仙为代表的道情剧团的老艺人们自发组织道情艺术团,自筹资金购置乐器、道具等用品,恢复了道情戏演出,除了演《李大开店》、《老少换妻》等传统剧目外,还创作、移植演出了《茶瓶记》、《三家福》、《赶花轿》等一批新戏,这支民间道情艺术团队伍长期活跃在了达拉特旗的农村、牧区和树林召各大广场,受到广大农牧民观众,特别是中老年人的欢迎。
达拉特道情在唱白上保留当地风格外,基本延续了晋北神池道情的表演形式和音乐表现手法,以其鲜活的艺术形态浓缩的保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达拉特道情戏自治区级传承人:贾二娃
贾二娃,男,汉族,1950年6月出生。
1962年—1978年在达旗白泥井道情剧团工作;
1978年—1994年在达旗乌兰牧骑工作;
1994年退休;
2001年加入达旗道情民间团。
2004年成为中国剧协会员
贾二娃13岁便进入白泥井道情剧团。剧团生活、工作的趣味及下乡演出时观众对剧目情节和演员表演的赞美更加坚定了自己演道情戏、走文艺路的决心。尤其是老艺人赵四毛眼单凭口授便讲述出文武场、生旦净末丑各种行当俱全的二十余部戏文的能耐,让他立刻成为贾二娃心目中的偶像。于是贾二娃拜其为师,专修司鼓。由于司鼓这一行当的特殊性,贾二娃对每部戏的音乐设计、舞台调度以及演员的唱、念、做、打了然于胸,为以后对道情戏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辅导树林召乡文化站等民间剧团排演了传统道情戏《李大开店》《老少换妻》《三贤》,并创作移植了《茶瓶记》《三家福》《赶花轿》《姐妹易嫁》《借女冲喜》等剧目。培养年轻演员20余人,带司鼓学徒2人。
多年来致力于道情艺术的研究与传承,退休后更是深入到社区、农村牧区文艺队演出指导服务,在5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先后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艺术人才,其中培养出传唱道情戏的弟子20余人。
达拉特道情戏市级传承人:李果仙
李果仙,女,汉族,出生于1945年12月。
1957年至1959年在白泥井道情剧团主要以学唱、表演为主,1959年已成为了该剧团的当家花旦。
当时,以李果先为主角表演的传统剧目有《老少换妻》《曹庄杀狗》《李大开店》《刘全敬瓜》《韩相出家》《乌眼龙打刀》《卷席筒》等。
道情常用的曲牌有《大救驾》、《鬼拉腿》、《山野腔》、《披头子》等。
文革前,白泥井道情剧团每年演出100多场,活动范围主要是达旗东沿滩和相邻的准旗、东胜、土右旗一带。无论从道情剧目、曲调还是演员的表演方面,都得到老百姓的一致好评。
1964年至1971四清工作队文艺队、达旗歌剧团、达旗乌兰牧骑工作。
1971年(文革期间)至1981年被下放到达旗造纸厂当工人,但期间也一直在工厂内部文艺队承担主要演出任务。
1981年重回文化馆工作,做群众文艺辅导员,在部分苏木镇培训了40多名道情演员,他们现在是道情的主要力量。
1996年退休后,自己出钱购买了服装、道具、乐器、流动折叠舞台等设备,并动员组织曾经唱过道情的老演员们成立了“老年道情艺术团”,每年都在元旦、春节、元宵、国庆节、五一等传统节日期间,深入社区、居委会、农村牧区进行演出,农村的物资交流大会以及一些庙会也经常邀请他们演出,每年演出30—40场次。
《三贤》剧目的演出
在道情剧目中,红、黑、生、旦、丑每个角色李果先都能演,是团里的全能演员,其中最擅长的是青衣,经过多年的演艺生涯,大家对她的评价是:扮相俊俏、声音柔美,唱、做、念、舞俱佳。尤以唱功突出,发声、吐字、用气非常讲究,行腔自然流畅,润腔装饰细腻,传神得体得法。她的表演将道情九弯十八调,几个调调一大套,套套里面有弯弯,弯弯里面有调调的这一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真正传承发扬了道情的本来面貌。这也是其当年短短两年便唱红的根本原因。
资料提供:鄂尔多斯市群众艺术馆非遗保护中心
Copyright ©2018-2022 ordoswh.cn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 蒙ICP备09003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