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化资源
    创意文化 红色文化 非遗文化
  • 全景展馆
  • 数字文物
  • 乌兰牧骑
  • 文化地图
  • 文创产品
登录 注册
消息
  • 账户设置
  • 退出登录

最新资源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最新资源
  • 2018-05-18

    【历史】成吉思汗与鄂尔多斯的生死缘!

    成吉思汗作为世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人类历史的长卷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他戎马倥偬的一生中,却与鄂尔多斯结下了生死之缘。 成吉思汗从1205年到1227年间,共发动了四次对西夏的战争,前三次他的军队都是将西夏打败后,收纳财务贡奉主动撤退而归。最后一役是将西夏攻灭,自1226年至1227年,为期长达一年之久。这期间成吉思汗统率大军曾驻扎在如今的鄂尔多斯地区,这是蒙古帝国的开创者与这个地区的首次交往。

    【历史】成吉思汗与鄂尔多斯的生死缘!
  • 2018-05-18

    “温暖全世界”的鄂尔多斯旅游资源同样温暖 你知道温暖在哪吗?

    鄂尔多斯的羊绒产业享誉全球,温暖世界; 鄂尔多斯的煤炭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温暖世界; 鄂尔多斯绚烂多姿的民族文化,同样温暖世界...... 鄂尔多斯旅游资源和产品丰富,已形成了“天骄圣地、大漠风光、民族风情和休闲避暑”四大主题旅游产品,是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温暖全世界”的鄂尔多斯旅游资源同样温暖 你知道温暖在哪吗?
  • 2018-05-17

    快马

    成吉思汗一生,对马十分珍爱敬重。1202年,成吉思汗制定蒙古族第一部成文法《大扎撒》时,特别规定了对马的保护措施——被盗马匹破案后,要以9匹毛色相同的马匹归还失主;如果盗贼无力偿还,则用子女相抵;如果无子女,则处死盗贼。而盗窃金银的犯罪,处罚比这轻得多。

    快马
  • 2018-05-17

    蒙古族的春节——乌审的“查干萨日”风俗

    蒙古族把正月称为“查干萨日”即“白月”。这个称谓与蒙古族崇拜尊贵神圣的白色奶食相关。古代蒙古族以草木为纪年,每年在水草丰美,牛奶香纯的秋季即八月二十八为年终,举行秋祭。所以把八月之后的第一个月称谓“奶酪月”就是“查干萨日”。十三世纪忽必烈将郭守敬的《授时历》定为国历,这样,蒙古族新年就从秋季改为农历正月,虽然纪年方式发生了改变,但是“查干萨日”的名称却保留至今。

    蒙古族的春节——乌审的“查干萨日”风俗
  • 2018-05-17

    【鄂尔多斯记忆】一组老照片带你回忆1949-1977年的鄂尔多斯!

    一组老照片带你回忆1949-1977年的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记忆】一组老照片带你回忆1949-1977年的鄂尔多斯!
  • 2018-05-17

    元代蒙古人编发

    辫发的历史颇为古老,从历史记载和遗物遗迹等可知,历史上曾辫发的民族有戎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等。历史上记载北方民族的发式有椎发、索发、被发、披发、编发、辫发。称谓虽多,但除椎发外,其余都是辫发的不同称谓。

    元代蒙古人编发
  • 2018-05-17

    鄂尔多斯人的福音,康镇究竟有多牛?

    康镇美食 民以食为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传统的饮食文明与其它文明共同在历史中轮回。 康镇将与众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味觉倾向,采用精妙的技艺进行传承、融合和创新,让食物的香气凝聚一种习俗,一种文化。

    鄂尔多斯人的福音,康镇究竟有多牛?
  • 2018-05-17

    《文化伊金霍洛》之地名的传说(一)

    新庙,东与准格尔旗毗邻,西南与陕西省神(木)、府(谷)二县接壤,坐落在牛孛牛川畔一处1平方公里凸起的圆形岩石平台上。庙宇坐北向南,气势宏大。庙足下,三面环水,潺潺流淌,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周围生长着茂密的白杨绿柳和四季常青的松柏树。

    《文化伊金霍洛》之地名的传说(一)
  • 2018-05-17

    《文化伊金霍洛》之地名的传说(三)

    在今伊金霍洛旗札萨克镇高原村的一处平地上,有一座喇嘛庙,叫图布登皮拉吉爱岭,后称为格勒登庙。该庙始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是原札萨克旗乃至鄂尔多斯地区著名的医生庙,当时仅有土窑一-座,喇嘛10人,据说是为了供奉一名神医而建的。就其名称的由来也有一段神 奇的传说。

    《文化伊金霍洛》之地名的传说(三)
  • 2018-05-17

    《文化伊金霍洛》之地名的传说(二)

    公尼召史话蒙古民族自古信奉萨满教,16世纪下半叶,喇嘛教再度传入蒙古草原,逐渐代替了萨满教。清政府利用喇嘛教来征服蒙古民族的尚武精神并统治其思想,政治上提高喇嘛的社会地位,政策上给予行动自由,生活上提供补助。清政府提倡在草原上兴建寺庙,号...

    《文化伊金霍洛》之地名的传说(二)
  • 2018-05-17

    《文化伊金霍洛》之地名的传说(五)

    苏布尔嘎,原名叫查干苏布尔嘎,查干蒙语译为“白色”,苏布尔嘎译作“塔”,合称“白塔”。在古代,该地名叫“巴彦柴登”即富饶的草原之意。据说,在公元1718年,清朝康熙59年,第四世班禅大师朝圣之时,途经此地,其宝马突然打滚不起,即刻死去。于是,大师专修一座器宇轩昂的“白塔”以示感念。从此,查干苏布尔嘎的名字取代了“巴彦柴登”,在草原上广为流传。“文革”后期,把“查干”去掉,称“苏布尔嘎”,一直沿用

    《文化伊金霍洛》之地名的传说(五)
  • 2018-05-17

    《文化伊金霍洛》之地名的传说(七)

    在南与金碧辉煌的成吉思汗陵园相距25公里处,在北与鄂尔多斯市政府所在地康巴什新区隔河相望的地方,有一座新型的小城镇展示在世人的眼前。这座城镇叫阿勒腾席热镇(简称阿镇),是伊金霍洛旗政府所在地,也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总面积296平方公里,主要居住着汉、蒙、回、满、瑶等各族人民达7万多人。

    《文化伊金霍洛》之地名的传说(七)
  • 2018-05-17

    《文化伊金霍洛》之地名的传说(六)

    敖包,又名鄂博,起源于古代萨满教的原始宗教信仰。萨满教认为:天为大神,地为二神,大地是养育一切生命的神灵。于是,古代蒙古人的祖先流传下了崇拜高山大石的原始宗教信仰,并一直沿袭至今。他们认为,雄伟的高山是通往天堂的道路,又是他们幻想中神灵居住的地方,也是蒙古部落的保护神。所以,他们所建的敖包通常在高高的山巅或丘陵之上。

    《文化伊金霍洛》之地名的传说(六)
  • 2018-05-17

    《文化伊金霍洛》之地名的传说(八)

    相传很早以前,玉帝驾前群龙聚集,以供驭使,其中有黄、绿、蓝三条小龙,年轻气盛,不甘受上界各种清规戒律的束缚,同时,出于对鄂尔多斯高原丰碧壮丽的自然景色和日夜欢歌的乌兰木伦河水深情的眷恋,便相约下凡。为了掩人耳目,避免天庭的追查,它们在乌兰木伦河两岸分别化作沙龙、石龙和水龙,永远定居在人间。从此,一个神奇的地名------转龙湾开始千古流传。

    《文化伊金霍洛》之地名的传说(八)
  • 2018-05-17

    《文化伊金霍洛》之地名的传说(九)

    越过海海漫漫的悖牛川,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石径,翻过一道笔陡的山梁,跌入一条一线天的深谷,便进入伊金霍洛旗新庙镇的“世外桃园”-----克锁沟。

    《文化伊金霍洛》之地名的传说(九)
  • 2018-05-17

    《文化伊金霍洛》之地名的传说(十一)

    红石岛是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内一处奇妙的自然景观,却鲜为人知。红石岛与波光潋滟的红海子遥相对应,各有情趣。此地曾流传的许多古老而神奇的传说,更为这一方风水宝地增添了 无穷的魅力和风韵.....

    《文化伊金霍洛》之地名的传说(十一)
  • 上一页
  • 46
  • 47
  • 48
  • 49
  • 下一页
专题资源
创意文化
红色文化
非遗文化
一期资源
全景展馆
数字文物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0477-8183869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国泰商务广场(CBD)T6栋18楼
邮编:017000

Copyright ©2018-2022 ordoswh.cn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 蒙ICP备09003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