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伊金霍洛》之地名的传说(三)

来源: 时间:2018-05-17 16:09浏览量:4000

格勒登庙的由来

在今伊金霍洛旗札萨克镇高原村的一处平地上,有一座喇嘛庙,叫图布登皮拉吉爱岭,后称为格勒登庙。该庙始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是原札萨克旗乃至鄂尔多斯地区著名的医生庙,当时仅有土窑一-座,喇嘛10人,据说是为了供奉一名神医而建的。就其名称的由来也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很早以前,在格勒登庙北边的红石尖山头处,有一~座小庙叫阿贵庙。离庙不远处居住着一户牧民,家中有父母亲和两个儿子,以养牧为生。次子生于1827年,取名格勒登,时年不到10岁。有一天中午,小格勒登放牧牛犊还未回家吃饭,母亲很是担心,便急忙出去寻找。她来到一片草场上,突然看见格勒登所放牧的几头牛犊,一个个东倒西歪,口吐白沫,全部死在了草场上,而小格勒登却在一旁若无其事的样子,玩得很开心。

见母亲来了,格勒登兴高采烈地跑过去,问母亲给他做了什么好吃的。母亲见牛都死了,气不打一处来,便气冲冲地说:“给你准备了你喜欢吃的奶油、奶酪和干肉,可牛怎么死了?你还有心玩耍?还想吃好的?”母亲越说越伤心,便扭头跑回家,痛哭起来。

当母亲刚到家,格勒登也随后赶着牛回了家,牛犊一头也没少,而且活蹦乱跳,“哞哞”直叫。母亲见此情景,大吃一惊,心想:这是怎么回事,原来牛没有死呀?这一定是老天爷搭照,神灵保佑,消灾免难,逢凶化吉。从此,母亲认为儿子不是一般人,可能是什么大喇嘛转世的,便注重了培养教育,把儿子送到阿贵庙当了小班弟(学徒),期盼着儿子学有所成,将来出人头地。

格勒登从小天资聪明,活泼可爱。他一到阿贵庙,便拜一位有学识、品行又好的老喇嘛为师,学习蒙文和藏文。后来,他转入格勒登庙继续拜师学习。8年后,终于取得了一定成绩。

图片1.png

格勒登16岁那年,根据草原上疾病流行、缺医少药的情况,拜一位河南医生为师,开始学医。后随医生回到远隔千里之外的河南,在医生开办的讲习所里学习针灸疗法和中医,同时学习汉文。立志长大后为草原人民治病,解除群众的痛苦。功夫不负有心人。又经过8年的刻苦学习,他学会了中医诊断的望、闻、问、切初步知识和中草药的配方与调剂技能,还掌握了针灸穴位及行针方法。而且在老医生的言传身教下,培养了良好的医德医风,把“治病救人”作为座右铭。

格勒登24岁时准备返乡。临行前,老医生送了他部分中药材和中草药籽种。一路艰辛,返回故乡后,父母亲都已过世,长兄已娶妻成家,但都给台吉家打工。他换上了喇嘛衣服,开始行医治病。

他在行医中,深深感到自己的医疗实践经验不足,便不辞劳苦,再次到青海塔尔寺学医。他先在教学学院学习两年后转入医学学院,拜一位名医为师,专修医药学和病理学。并经常跟随师傅到牧区行医,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自己。他把中药的煎熬方法和藏药的泡制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了良好的疗效。他在塔尔寺整整度过了10个春秋后,带着塔尔寺采集到的名贵药材,回到了家乡。

格勒登回乡后,住进了格勒登庙,开始给当地的群众看病。由于经过多年的外出学医,积累了丰富的医疗技术和医疗经验,在短时间里就得到群众的信赖,成为一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医。并收纳了徒弟,培养了后继人。

据说有次,格勒登带着两名徒弟出诊看病,在返回的途中,猛然发现一块地面上有人来回走留下的足迹,并有鲜红鲜红的血滴。格勒登立刻蹲下仔细查看了血滴,对徒弟说:“咱们赶快跟踪去看个究竟,可能是把死人送出去了,可这血是活人的血。”他们用印走了一段后,果然看见在一处沙蒿中静静的躺着具女尸。格勒登观其面容,嘴唇还有血色,用手抚摸胸口,心脏还微弱地跳动着,兴奋的说:“人还活着,快拿针来!”他很快脱下长袍盖在女尸身进行针灸治疗,并用随身带的锅熬药,灌进了嘴里。死人慢慢地有了细微的呼吸和脉搏,苏醒了过来,竟然奇迹般的复活了。

原来这是位孕妇,因为生孩子后体弱失血过多而昏厥过去。家人误以为人已经死了,根据本地的风俗习惯,当天出殡不用看日子。所以,便叫了几个人很快抬出去了,幸亏被格勒登医生遇上,及时挽救了她的生命。

又一次,准格尔旗的札萨克、伊克昭盟沙盟长到乌审旗开会,在返回的路上突然得了一场大病,浑身发热,咽喉肿痛,咳嗽不止,经过医治也不见效。侍从们就把沙盟长护送到格勒登庙,请格勒登医生诊治。格勒登仔细检查后,开了3包药,服下后不一会儿便有所好转,住了一宿,第二天病痊愈了。真是灵丹妙药,药到病除。沙盟长非常感动,十分佩服格勒登的医疗技术,临走时连声道谢。

还有一次,准旗等台吉巴图巴雅尔将军奉清政府命令,率领准旗蒙古军在伊盟境内平定了反清起义军后,途经札萨克旗时,其副将(准旗管旗章京)突患重病,腹泻不止,请格勒登前来医治。当格勒登闻讯赶来时,军官随从说:“副将已命归西天了。”格勒登提出要检尸,随从请来巴图巴雅尔将军,巴说:“师傅如能救洁管旗章京,我愿出资重修你的庙字。”格勒登通过针灸和土法治行,终于使奄奄一息的管旗章京复活过来。巴将军非常感谢格勒登达士救活他出生入死的亲密战友。

格勒登医生这样救死扶伤的事例很多,不胜枚举,特别是他信坟地里救活孕妇的事迹被传为佳话,而且越传越远,越传越神,从札萨克旗到鄂尔多斯乃至内蒙古地区名声远扬,被称为“敖陶齐”(神医)。从此,本庙及周边召庙的年轻喇嘛和小班弟都拜格勒登医生为师,其他外盟市的喇嘛也纷至沓来拜师学医。

格勒登医生对自己所带的徒弟,总是关怀备至,认真传授医术,一丝不苟,从不保守。他还从西藏、青海等地购进大量医书,分门别类存放起来,让徒弟及医学爱好者阅读,有力地推动了札萨克及鄂尔多斯地区蒙医学的推广与应用。

由于图布登皮拉吉爱岭庙年久失修,而且也容纳不下逐年增多的僧侣们。所以,格勒登决心用自已行医所挣的钱帮助扩建该庙。清同治年间,在伊克昭盟汇盟会议上决定,由鄂尔多斯七旗资助,扩建这座召庙,并把这一召庙定为培养七旗医生的庙。当时,札萨克旗和郡王旗资助的最多,巴图巴雅尔将军也信守诺言,拨来大量银两和建筑材料。庙扩建后,人们为了彰显格勒登医生的声望,就以他的名字叫成“格勒登庙”。

格勒登庙整体建筑典雅别致,布局合理,有正殿25间,敖陶齐庙(药王庙) 25间。正殿东西两侧各有偏殿一座,山门口有四大天王殿一座,还有传经楼、佛仓等设施。在正殿左侧建有3座绿色高塔,一座代表人民,一座代表格勒登母亲,一座代表格勒登。到光绪年间,前来该庙学医的喇嘛达100多人,在鄂尔多斯地区享有盛名。格勒登医生于1909年不幸去世,享年82岁。

格勒登庙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和四月初八分别举办次查木会。清朝晚期有喇嘛50人。1943年伊盟“3.26”事变期间,该庙遭到陈长捷部属所破坏,后由僧徒和施主们共同筹资再次新建。解放前夕有喇嘛25人。

                                                (杨虎祥    王银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