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伊金霍洛》之地名的传说(二)

来源: 时间:2018-05-17 16:05浏览量:4256

公尼召史话

蒙古民族自古信奉萨满教,16世纪下半叶,喇嘛教再度传入蒙古草原,逐渐代替了萨满教。清政府利用喇嘛教来征服蒙古民族的尚武精神并统治其思想,政治上提高喇嘛的社会地位,政策上给予行动自由,生活上提供补助。清政府提倡在草原上兴建寺庙,号召牧民子弟出家当喇嘛,可以免去一切徭役。因此,在游牧经济比较发达的鄂尔多斯高原上,刮起一股比赛建庙宇、请活佛的热潮,今伊金霍洛旗的公尼召就是在这种大气候影响中的产物。

17世纪中叶,喇嘛教在草原上像盛开的黄色鲜花,到处都有。喇嘛所到之处,都要受到牧民的尊敬,牧民把信仰喇嘛教当成精神支柱,虔诚地祈祷:我活着要行好学善,死后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免受地狱之苦......

当时,郡王旗的德日班温都尔、查干桃林、哈什拉格柴达木一带水草丰美,一片天然优良牧场。这一带聚居很多游牧户,他们占据牧场优良,畜牧业稳定发展,牧民的生活较为殷实。群众为行善积德,自发组织起来,不分男女老幼,选定日期,指定地点念嘛呢,即嘛呢叭咪六字真经,手拿念珠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诵。后来大家商议:群众集资修建一座庙吧,牧民一致同意,并公推两名台吉来领导修庙事宜。牧民自动捐献马牛羊若干头只,由建庙领导人把马牛羊赶到内地集市上变卖成银子,准备木料,从外地请来建筑师和泥瓦匠,经过十来年功夫,建起汉、藏式庙宇3座和曼架房1座,共30多间,喇嘛宿舍30间。这就是公尼召。据有关史料记载,公尼招建于公元1775年,庙址在原公尼召乡政府南约1华里处。

据档案资料记载,原郡王旗一贵族曾在公尼召附近的海子边(现称庙海子)建有一座小庙,这便是公尼召的前身。据说在公元1749年,该家族弟兄两人因争夺官位,互相不服,状告到清廷,并进京打官司。进京后,弟兄二人闻知,两人无论谁胜谁负,必有一人杀头,便猛然悔悟。于是,他们改口称想清帝启奏重修召庙一事,并请赐给一位沙卜隆(活佛)。清帝马上准奏,并让他们去雍和宫选择活佛。

弟兄两人来到雍和官诵经大殿后,考虑到自己庙小,神神大了容纳不下,就选中一位衣着破旧、年过花甲的长老。走出殿堂后,才知道这位长老是会蒙语的藏族活佛。他俩一听是藏族,不知出于民族偏见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对长老活佛很是反感,道了一声:我们是鄂尔多斯人,便头也不回,骑上快马先走了。当时61岁的老活佛背上三角架徒步赶路,紧追不舍。奇怪的是,乘马人刚到站,步行的老活佛也到了,而且看上去也不十分劳累,一路上想甩也甩不掉。

回到公尼召后,大家也没有把他当活佛看待,只安置在曼架房烧火。后来,邻近的合同庙活佛不露身份地和他谈论宗教哲理,他佩侃而谈,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合同庙活佛明知故问:请问师傅,宗教界讲的“四大皆空”怎么解释?他举起烧火棍,对准柱子来回摆动,而柱子却挡不住烧火棍,并笑着回答:四大皆空如同此理。

合同庙活佛是鄂尔多斯四大名僧之一,他在宗教界享有盛名,他对公尼召执事喇嘛说:“你们请来的藏族活佛是一位了不起的高僧,你们不能怠慢他赶快择吉日登活佛宝座,领受活佛法旨。”公尼召接受了合同庙活佛的建议,筹备并择吉日举行了隆重的登位仪式。这正是公尼召的第一世活佛那温扎布拉道尔吉。                                    

这位活佛就职后,出手不凡,管理庙宇确有独到的能力,多次筹集资金扩建公尼召。使众僧心愿诚服。他于公元1796年圆寂,享年82岁。

图片1.png

公尼召共有六世活佛:

第二世活佛阿温达不其巴勒登扎布苏,公元1775年生于札萨克旗,18岁时因患麻疹病逝。

第三世活佛阿温脑尔生扎木苏,公元1796年生于札萨克旗,曾去西藏布达拉宫学经,24岁时去世。

第四世活佛脑布生毕扎拉生,公元1823年出生于达尔扈特部,25岁时去世。

第五世活佛伊希丹增旺吉拉,公元1854年出生于察哈尔镶白旗的一个官僚家庭,7岁时被请回公尼召,曾在青海塔尔寺、原郡王旗陶亥召(今新庙)学习佛教哲学和医学。他是鄂尔多斯地区著名的活佛之一,是19世纪杰出的诗人,又是著名的蒙医学家。他于公元1907年病逝于公尼召,享年54岁。

第六世活佛阿旺隆儒格陶布登尼玛(俗名阿克旺),1909年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左旗,9岁时去西藏布达拉宫学经,25岁回到公尼召。伊希丹增旺吉拉的部分诗歌和医著由他整理而成。1955年农历9月23日圆寂于塔尔坝行宫,终年46岁。

公尼召先后经过六世活佛的筹资修建,特别是第五世活佛伊希丹增旺吉拉多方筹措资金,并请来工匠大兴土木。经过几年紧张施工,首先盖起了正大展和召,90间,以后逐年增加建设速度,连续施上20多年,终于建成一座大型召庙。

扩建后的公尼召,建筑式样是蒙、藏、汉式综合建筑群,殿堂都是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四外伸展,盘龙庙脊。

从山门走进大院后,首先看到大院左侧钟楼和石侧鼓楼,中间是天王殿,正面是49间大都嘎,后面是49间召为中心,其左右有25间、9间、7间、5间、3间等汉、藏式大小殿堂17座,共200多间,排列有序。大都嘎等后墙正面7间供有召仁市禅等7尊大铜佛像,一丈多高。右有一丈三尺高青铜塔1座,左有9尺高佛爷灵塔1座,其余各殿堂供有3尺高铸铜佛像100多尊,其他的有8寸多高铸铜佛像1000个,较小铜佛像不可胜数。各殿堂所供神像,都是塔尔寺、五台山、多伦等地购置的镀金铜佛像。召庙所有法器和炊具都是铜制品,公尼召的铜佛像和铜制品之多,堪称鄂尔多斯各召庙之最。

扩建后的公尼召属于大型综合性寺院,设有佛仓(俗称改改尚),位于召的西北角,占地面积约2亩,3进大院,后院是历代活佛居住的地方。有9间佛堂1座,还有禅堂、议事堂、会客室、卧室等共20多间。中院是接待宾客的地方,有大小客房30多间。前院是尚素、德木齐、会计、保管等人办公的地方。

寺庙藏克庆吉萨(汉语大常署)是管理寺院财务和生活的服务机构,设有尚素、大德木齐(总管家)、会计、喇嘛等工作人员宿合、库房、伙房、客房等共50多间。

道召是属于行政性质的附设机构,设有大喇嘛1人,办事人员有办公室、住所院落1处,放有绥远将军的执照,还有盟长授予的刑鞭。

寺院设有教学院、教理学院、医学院等,各学院设有大喇嘛和嘎素挂各一人,管理各学院的教学工作。活佛是寺院最高权威领导人,下设组阁队若干人,集体决策,分工领导,各司其职。公尼召兴盛时期住喇嘛有300米人,各地来此学经、学医者有100多人。喇嘛个人宿舍有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房屋200多间。郡王府在该召调集千名喇嘛念过几次嘛呢大经。

公尼召的扩建工程于清光绪晚期竣工。伊克昭盟向清政府申报建庙备案手续,经清政府派出机构绥远将军赐公尼召藏名为“改宗岭”,蒙名为“宝音伊博改勒齐”,汉名为“绥福寺”。绥远将军赐藏、蒙、汉三种文字镏金横匾一块(盖有绥远将军印),还颁发绥福寺印章和道召执照等。

“文革”期间,公尼召大部分建筑物被拆除,各类经卷、书籍被烧毁,所有铜佛像和法器等铜制品被砸后,当废铜卖给供销社达数万斤,合人民币3万多元。只保存了部分喇嘛住宅。1997年,当地喇嘛向社会各界筹资20万元,新建了一座藏汉风格相结合的25间大的都嘎,成为伊旗的一处宗教活动点。


 (武智勇  杨虎祥整理)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