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短调民歌

项目分类

传统音乐

保护单位

鄂尔多斯市群众艺术馆

传承人

金花

申报地区

鄂尔多斯市

认证级别

国家级

认证批次

第二批

认证时间

2008年01月01日

项目分布区域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全域

项目介绍

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以其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而赢得区内外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旋律新颖别致,明朗优美,调式既有一般羽调式为主的蒙古族民间歌曲共同风格,也以其自己特有的民族特点与地方色彩而著称。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风韵独特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密不可分,历史上游牧民族交替入住鄂尔多斯,自然留下了自己音乐印记;西夏王朝统治鄂尔多斯约150年,无疑对鄂尔多斯民间歌曲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与晋、陕接镶,又受到晋、陕乃至中原文化的影响。

鄂尔多斯民歌在整个内蒙古民间音乐中形成一个单独的色彩区,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鄂尔多斯高原作为一个战略要地,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元代军事重镇察罕脑儿,就在鄂尔多斯境内。经元明时代的军垦,以至清朝末年的"移民实边",那里的农业生产较之内蒙古其他地区发展得更早、更充分些。这一点反映在音乐上,鄂尔多斯部蒙古人创造了大量的短调民歌。现今云南丽江地区的蒙古族人(元代入滇的蒙古军团的后裔)的民歌风格,之所以同鄂尔多斯短调民歌颇为近似,说明了鄂尔多斯短调民歌风格的形成,应上溯到元代。其次,鄂尔多斯高原在历史上是一座大熔炉。一度雄踞于蒙古高原的匈奴、鲜卑人,在其后的漫长岁月里都融合在云中、陇西之地(现今鄂尔多斯高原及其周围地区)。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匈奴、鲜卑人在历史上消失了。但他们所创造的音乐文化却被生活在那里的各民族所继承,至今尚可以看到它的影子。例如,鄂尔多斯民歌中最常见的问答式上下句结构,便源于匈奴牧歌。

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与长调截然不同,“短调”民歌结构短小玲珑精悍,句法整齐、节奏明朗有力,情绪欢快活泼,音乐形象鲜明,曲调优美动听。

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多以五声音阶构成。其中,由四个音构成的歌曲也不少(五声音阶隐伏其音阶的“商”音),如《协布仁喇嘛》《阴山》等。六声音阶的歌曲也颇多,如《森吉德玛》《山头》《西召》等。也有七声音阶的歌曲,如《巴音杭盖》等。不论六声音阶的歌曲,还是七声音阶的歌曲,其中4与7两个音在旋律中多以经过音的形式出现。

鄂尔多斯民间音乐的调式,主要是以蒙古族音乐所特有的羽调式为主及其副调式。其他的宫、商、角、徵调式也不少(其中尤以宫、徵调式居多)。宫调式的歌曲如《金色的百灵鸟》《嫦娥》;商调式的歌曲如《嘹望》《乌达高勒》;角调式的歌曲如《蓿骇滩》《哈地温都尔》;徵调式的歌曲如《巴音杭盖》《我有钱的弟弟呀》等。就其调式意义来讲,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比较丰富,表现手法多样。

另外,在传统的五度调式的民歌中加入七度调式的引子和过门,更别具一格。这些特点使“短调”民歌具有强烈的舞蹈性,比如《圆顶帽子》、《鄂托克的西部》等,使鄂尔多斯的歌和舞两朵并蒂花在高原上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