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火是蒙古民族最古老的民俗活动之一,祭火,蒙古族祖辈留传下来的古老传统,相传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蒙古民族认为火是纯洁的象征和神灵的化身,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护神,可赐予人们幸福和财富,也是人丁兴旺、传宗接代的源泉。
从成吉思汗时代先民到其后裔,都非常崇拜火和灶神(火神)。在《蒙古秘史》中就曾经记载过关于崇拜“火炉木塔”(火盘或炉灶)。即当时铁木真(成吉思汗)拔箭射其三弟时,其二弟别克帖儿求道:“……勿毁我炉灶,勿抛弃别勒古台!”。意思是称作这与蒙古族由幼子继承祖业、继承香火的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家没有了火,就失去了居住的价值。
按照有关资料记载,与汉族“祭灶神”不同,蒙古族祭火要用羊胸叉骨、奶食品、酒等供品。在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日举行,主要是祭火神、祭灶神。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成吉思汗圣火祭祀之日;家庭香火祭祀则在腊月二十四。在蒙古人看来,火是神圣的。一家一户的祭火,有继嗣之义,举行婚娶大事、新年,也要祭火。围绕火盆、炉灶,有着一系列祭礼。此外还有很多有关火的禁忌反映蒙古人对火的崇敬,如不能向火中泼水,不能用刀、棍在火中乱捣,不能向火中吐痰等等。
古代蒙古族萨满教巫师认为火与火神可以驱逐各种妖魔与邪恶,医治疾病,施恩惠于人类。由此可以说蒙古民族的祭火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一种遗俗。
鄂托克蒙古民族最隆重的祭火是在农历腊月二十四,仪式非常隆重,往往在一两天前就开始打扫庭院、房屋,准备祭品。
主人将洗净的锅用油涂抹后放进少许奶食,再将羊胸叉、灌肠等放入锅中煮熟,煮熟后,羊胸叉的肉给削开。将羊胸叉骨内填满红枣、黄油、冰糖、奶酪、柏叶、哈达等,用白色羊毛线缠绕九圈。煮过羊胸叉的肉汤中放入大米、糜米,并放入适量的奶酪、红枣、葡萄干煮成干饭,蒙语称之为“嘎林布达”,这是蒙古人独特的饭食,味道非常可口,蒙古族民众认为这是一年中最丰盛的饭。
等到了晚上上灯时辰,在灶膛内填入沙蒿根、香柏片,上围干牛粪,将灶火点燃。“祭火”时,男主人双手托起备好的羊胸叉骨放入火中,全家人对着火焰向火神祈祷。
主人朗诵供词:
隧石为母,火镰为父,榆木的生命,仁慈的火神。黄油白酒为食品,有七彩光亮火焰,有烈焰冲天放光芒,有洞穿大地穿热量,是成吉思汗点燃,是孛儿贴可暾擞火,是哈赤温额珍护卫,是栋岱青那颜接来,有彤红的装扮,有绵羊胸骨为祭品,闪光的火神。 斟上满杯的美酒,奉上丰盛的祭品祭祀您了!
祈求人丁长寿,祈求五畜兴旺。祈求国泰民安,祈求生活美满。奥玛弘!奥玛弘!奥玛弘!
之后,全家人各端一个盛着炒米、茶叶、红枣、黄油、羊胸脯肉等食品的小木盘或碗,坐地准备招福,大家一起说:“胡列!胡列!(福来!福来!)”这样说着顺时针绕三次手中之物。保佑全家人健康快乐万事顺心,牲畜兴旺之意。
蒙古族民族祭火仪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成为内涵深刻、形式独特的民俗文化,以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世代延续,从未中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蒙古族古老文化的缩影,与此有关的一系列活动和礼仪体现了蒙古族的创造力。作为一种文化空间也包含了许多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对研究游牧文化、蒙古族发展史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位置:鄂尔多斯全域。
Copyright ©2018-2022 ordoswh.cn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 蒙ICP备09003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