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传统熟皮制作技艺

项目分类

传统技艺

保护单位

乌审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鄂托克旗文化馆

传承人

巴特尔(鄂旗),额尔德尼巴雅尔(乌审旗)

申报地区

鄂托克旗,乌审旗

认证级别

省级

认证批次

第五批

认证时间

2015年12月31日

项目分布区域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全域

项目介绍

蒙古族传统熟皮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它是自然、原生态、纯手工的工艺,具有浓厚的草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传统熟皮制作工艺以冬储牛羊皮子为原料,采用特制发酵乳淹泡技术进行熟制,通过晒、埋、割制等方法进行制作,其工艺简单,值得考察研究,它的显著特征是原材料易于获取。同时,熟皮制品几乎可以满足日常生活各方面需求,尤其适宜迁徒不定的游牧民族,是游牧民族传统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标志。

鄂托克旗海拔高、地形复杂、气候变化多端,蒙古族之所以能够长期驰骋在这块辽阔神奇的土地上,与熟皮制作文化的作用是分不开的。阴山岩画中也体现了皮条制作的各种用法。

几千年来,在蒙古高原上先后出现过被称为鬼方、戎狄、乌孙等部落和氏族,还有匈奴、鲜卑、柔然、铁勒、突厥、高车、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这些民族顺应着自然环境,逐水草而居,依四季转移牧场,把捕获的食草动物驯化成家畜,大多为牛、羊、马、驼,这些民族以家畜的乳、肉为食,用家畜的皮毛做衣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阶层的划分,游牧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用品在不断改变和发展,皮制品也随着游牧生活在不断发展。
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生活进入“马背民族”的统治时代。一种野性、开放,以动物纹饰为标志的“游牧民族”开始成为草原文明的主题。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内蒙古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之间的广袤草原上,已经出现了经营畜牧业的氏族人群,我们还可以从这些山脉的大量岩石上发现关于畜牧业与狩猎的雕刻图案。这不仅是北方草原畜牧业的最初起源,也是蒙古族传统熟皮制作技艺的文化渊源。

用熟皮制作的蒙古族传统服饰、萨满教服饰、法器、日用品、马具等物品是蒙古族传统皮制品制作工艺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信仰价值、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熟皮制作为蒙古族传统生活用品制作的重要部分,更具有保护和传承的价值。

由于多种现代化机械和化工产品正在不断取代传统的加工器具、工匠们的收入低、生产者稀少、制作流程教材的稀缺、原料缺乏、使用者较少等种种原因导致传统熟皮制品逐年减少,熟皮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危在旦夕。因此抢救传统文化,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成为了刻不容缓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