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历史研究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志·社会科学志 时间:2018-08-07 16:28浏览量:11958

蒙古族历史研究

蒙古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体民族,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蒙古史研究是内蒙古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蒙古族历史文献研究以及中国北方民族史研究的部分领域也包括在蒙古族历史研究范围之中。

13世纪中叶,蒙古民族的第一部成文史著《蒙古秘史》问世,标志着蒙古族由此跨入有自己文字史民族的行列。17世纪初,《阿勒坦汗传》成书。此后,又相继有《黄金史纲》、《黄金史》、《黄史》、《蒙古源流》、《恒河之流》、《蒙古世系谱》、《金轮千辐》、《水晶念珠》以及墨尔根活佛《黄金史》等蒙古史著面世。

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自治区的蒙古史研究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数民族问题研究受到重视。1956年,在全国人大民委领导下,组成8个省(区)社会历史调查组,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历史调查。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对蒙古族社会历史进行了大规模的深入调查,抢救了一批重要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蒙古族简史》初稿。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内蒙古历史研究所、内蒙古历史学会、内蒙古大学历史系蒙古史教研室相继成立,对蒙古族历史展开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工作。1962年,在内蒙古大学举行成吉思汗诞生800周年学术讨论会。这是首届全国性的蒙古史研讨会,一批国内著名专家赴会参与讨论,内蒙古青年学者也在讨论会上崭露头角,集中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内蒙古蒙古史研究进入了新的繁荣发展阶段,蒙古史研究机构得到恢复和发展,研究队伍日益壮大。1979年8月,中国蒙古史学会在呼和浩特成立。此后,中国蒙古史学会多次组织召开全国性学术讨论会,就蒙古族历史上的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1977年,内蒙古蒙古语文历史研究所编写组在《蒙古族简史》初稿基础上编写出版了《蒙古族简史》。此后,自治区学者撰写或与区外学者合作撰写的蒙古族通史著作陆续出版。主要有:蔡美彪、周良霄、周清澍等编著的《中国通史》(第七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蒙古族简史》编写组编写的《蒙古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写组编著的《蒙古族通史》(上、中、下)(民族出版社,1991年出版),《蒙古民族通史》编委会编著的《蒙古民族通史》(五卷本)(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叶新民、薄音湖、宝日吉根编著的《简明古代蒙古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等。此外,还有一些通史性著作出版。

半个多世纪以来,内蒙古的学者们通过撰写、发表大量学术论文,探讨、研究了蒙古族历史上方方面面的问题,推动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历史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在蒙古族历史文献研究方面,20世纪40年代,一批蒙古族学者开始对《蒙古秘史》进行研究、整理,并出版了多个版本的《蒙古秘史》,蒙古族历史文献研究迈开了最初的步伐。半个多世纪以来,内蒙古学者在搜集、刊布和研究蒙古历史文献著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对蒙古编年史各种抄本,不仅从版本学角度进行整理、校勘,而且从文献学角度进行研究,走上了科学整理和研究的道路,取得了丰硕成果。

20世纪80年代,以《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档案史料选编》的出版为标志,内蒙古学者开始对蒙古历史档案进行整理、研究。21世纪初,对蒙古历史档案整理、研究不断深入,产生了新成果,出版了新的档案汇编,如《清内秘书院蒙文档案汇编》等,为蒙古史等学科研究提供了可靠、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在中国北方民族史研究方面,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内蒙古部分学者以对匈奴族历史某些方面的研究为起点,开创了中国北方民族历史研究新领域。此后,自治区的中国北方民族史研究不断发展,学者们在广泛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编撰出版了《中国古代北方各族简史》、《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史》等学术著作,发表了许多论文。

一、蒙古族族源与早期蒙古社会研究

1.蒙古族族源研究

亦邻真的《中国北方民族与蒙古族族源》(《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3、4期)一文,认为形成蒙古民族的核心部落是原蒙古人——室韦——达怛人。周清澍的《蒙古与蒙古族的形成》(《文史知识》1985年第3期)、林幹的《东胡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赞同东胡说。张久和的《室韦——鞑靼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论述了室韦——鞑靼的历史就是原蒙古人的历史。苏日巴达拉哈的《蒙古族族源新考》(民族出版社,1986年出版)认为丁零是蒙古族的祖先,柔然汗国是蒙古人建立的国家。腾格斯的《蒙古起源于室韦吗?》(《蒙古学研究》1997年第3、4期)一文对室韦说进行了质疑。

2.蒙古早期社会研究

周清澍的《蒙古族社会如何向封建制度过渡的问题》(《纪念成吉思汗诞生800周年蒙古史科学讨论会集刊》,内蒙古历史学会,1962年编印)认为,13世纪以前的蒙古社会正处于从野蛮迈向文明的父权制氏族公社阶段,而当时奴隶的使用还只是家长奴隶制的性质。亦邻真的《关于10~12世纪的孛斡勒》(《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蒙文版,1981年第3期)认为,11~12世纪的孛斡勒,本质上是那颜阶级的隶属人口,是游牧经济早期的农奴,随着孛斡勒制的产生与发展,蒙古社会进入了游牧的军事的父权封建制。那木云的《关于11~13世纪蒙古族社会的性质》(《内蒙古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留金锁的《试论成吉思汗帝国前的蒙古社会性质》(《蒙古史研究》第1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吉日嘎拉的《由“孛斡勒”等所体现的早期蒙古社会的性质》(《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认为,早期蒙古社会性质应是奴隶制。此外,索岳勒的《试论古代蒙古人的家长制家庭公社》(《纪念成吉思汗诞生八百周年蒙古史科学讨论会集刊》,内蒙古历史学会,1962年编印),额尔敦扎布的《蒙古游牧公社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马天芳的《蒙古民族形成的三个阶段》(《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成吉思汗建国前的金与蒙古诸部》(《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白拉都格其的《成吉思汗的遗产——蒙古汗国的父权封建制及其特点和内在矛盾》(《蒙古学信息》1996年第4期)等,都对与早期蒙古社会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蒙古国及四大汗国历史研究

1.国家制度研究

周清澍的《元代职官——蒙古官制》(《文史知识》1986年第12期),把蒙古国官制分为断事官、怯薛官、斡耳朵蒙古制官员、军队官制、达鲁花赤等5个系列,分叙其置员、职能。

研究怯薛制的论文有:吴柏春等的《试述蒙古汗国时期的怯薛制》(《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包玉清的《成吉思汗与怯薛军建制》(《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蒙文版,2002年第4期)。

研究忽里勒台制的有:包玉清的《论古代蒙古“忽里勒台”制》(《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蒙文版,2001年第3期),席彩云等的《浅析蒙古古代“忽里勒台”》(《蒙古学研究》2000年第3期)。

研究札鲁忽赤制的有:《论古代蒙古扎鲁忽赤体制》(《蒙古语言文学》2001年第6期)。

研究探马赤军制的有:那木吉拉的《早期探马赤军职司考》(《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瞿大风的《蒙古时期山西的探马赤军与达鲁花赤》(《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蒙元初期的探马赤军问题辨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再释“探马赤”一词及其与“探马赤军”的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火失勒”军与探马赤军异同考》《元史论丛》第八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研究屯田制的有:何天明的《试论蒙古汗国时期的屯田》(《论文选集1985》,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科组处,1986年编印)。

研究驿传制度的有:叶新民的《成吉思汗和窝阔台时期的驿传制度》(《成吉思汗研究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研究大札撒及相关法律的有:赛熙亚乐的《成吉思汗史记》(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介绍了54条札撒,奇格编的《成吉思汗命令、札撒和训言》(《蒙古族哲学社会政治思想史资料集》第1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介绍了174条札撒。论文有:奇格的《试论成吉思汗大札撒》(《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试述古代蒙古的法制及其主要特点》(《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蒙古法制史概述》(《蒙古学信息》1995年第4期),芒来夫、布仁陶格陶的《论蒙古族第一部法典〈大扎撒〉》(《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文版,2001年第4期),杨选第的《古代蒙古族法律与法医学》(《内蒙古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铁木尔宝力道的《论蒙古族习惯法的几个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等。

2.部族与诸王研究

鞑靼、阻卜研究有:周良霄的《鞑靼杂考》(《文史》第八辑,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孟广耀的《术不姑考》(《内蒙古社会科学》1982年第4期),余大钧的《论阻卜与鞑靼之异同》(《历史研究》1981年第6期)、《关于阻卜的语源对音及语义》(《内蒙古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那顺乌力吉的《“阻卜”的语源语义考》(《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等论文。余大钧认为,阻卜虽是鞑靼的代称,但只是鞑靼一部分,阻卜的对音拟为djubu,实乃蒙古语“主不儿”,“阻卜”部落是10~13世纪蒙古语族牧民的自称。那顺乌力吉认为,阻卜为契丹、蒙古语中的方位词jubu或jegun(东),其语义为“左”,按照突厥蒙古语系部族的方位习惯,jubu或jegun指中原传统的方向“北”,辽金史中出现的“阻卜”一词是处在北方的各部族的泛称。汪古部研究有:周清澍专题论文一组,为《汪古部统治家族》(《文史》第九辑,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汪古的族源》(《文史》第十辑,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历代汪古部首领封王事迹》(《文史》第十一辑,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汪古部与成吉思汗家族世代通婚关系》(《文史》第十二辑,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汪古部的领地及其统治制度》(《文史》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从各个层面探讨了蒙元时期汪古部的历史面貌;盖山林的《阴山汪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用考古资料丰富了汪古部的研究内容;此外还有洪用斌的《汪古族社会制度初探》(《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纪念集刊》,中国蒙古史学会,1979年)等。弘吉剌部、主儿乞部、札剌亦儿部研究,论文有:叶新民的《弘吉剌部的封建领地制度》(《内蒙古大学纪念校庆二十五周年学术论文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白拉都格其的《弘吉剌部与特薛禅》(《内蒙古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考察了弘吉剌部的封地、封王、落府、统治机构、中原分地、经济特权、与蒙古乞颜部的世婚关系等;郝时远的《主儿乞部及几点问题的探讨》(《内蒙古大学学报》1979年第3、4期),认为主儿乞部得名于斡勤巴勒合之子莎儿哈秃主儿乞,该部的组成已包含了家族以外的大量的人,虽然在很多方面保持着原始氏族的基本特征,但血缘氏族的整洁性已不复存在;谢咏梅的《札剌亦儿部显贵——国王爵位封授与承袭》(《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札剌亦儿族源管见》(《元史论丛》第八辑,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蒙古札剌亦儿部与东平路沿革》(《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札剌亦儿部驻地变迁及留驻食邑和分戍中原》(《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对札刺亦儿族源、历史变迁、社会作用做了多方面的考查。相关的研究还有呼尔查的《关于“蒙古国”的几个部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文版,1994年第4期)、《蒙文文献所载成吉思汗诸弟所属鄂托克兀鲁思名称由来》(《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2002年第4期)等。

诸王研究有:叶新民的《斡赤斤家族与蒙元朝廷的关系》(《内蒙古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塔娜的《帖木哥斡惕赤斤家族之盛衰》(《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年第1期),认为该家族是蒙元社会最显贵的家族,是蒙古统治者的基本依靠力量;白拉都格其的《成吉思汗时期斡赤斤受领封地的时间和范围》(《内蒙古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元代东道诸王勋臣封地概述》(《东北地方史研究》1989年第2期),考察了弘吉剌部、斡赤斤后王、汪古、亦乞列思、札剌亦儿、忙兀、兀鲁等部的封地及其地理位置,探讨了元代诸王的受封情况;瞿大风的《术赤生平事略考辨》(《内蒙古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巴雅尔的《术赤释疑》(《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1999年第1期),对术赤的血统、生平事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3.重要史事研究

亦邻真的《起辇谷与古连勒古》(《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认为,成吉思汗葬地起辇谷即《蒙古秘史》中的“古连勒古”,在今蒙古国肯特省曾克尔满达勒一带。宝音德力根的《成吉思汗葬地“大斡秃克”及相关的几个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也讨论了相关的问题。白拉都格其的《贵由汗即位的前前后后》(《元史论丛》第三辑,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考析了贵由汗即位及其引起蒙古贵族内部分裂的诸多史事。周清澍的《库腾汗——蒙藏关系的最早沟通者》(《内蒙古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说,《蒙古源流》中的“库腾汗”即《元史》中的“阔端”,他在1239年前后与西藏建立了宗主和藩属的关系。苏鲁格的《“蒙藏交往始于阔端和萨班”说质疑》(《蒙古学信息》1998年第4期)对蒙古与西藏始建关系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乌兰的《蒙古征服乞儿吉思史实的几个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1979年第3、4期),赵琦、周清澍的《大蒙古国时期地方儒学机构和学官的设立》(《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4期),赵琦的《大蒙古国时期的诸王与儒士》(《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大蒙古国诸汗身边的汉人与儒学》(《蒙古史研究》第七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王金山的《关于蒙古与塔塔儿战争之起因》(《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4年第6期),白喜柱的《论成吉思汗征西夏的战略战术》(《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5年第2期、赛吉拉夫的《探究哈撒儿与成吉思汗的矛盾》(《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蒙文版,1998年第1期),白玉双的《浅谈蒙古汗国时期可汗夫人对汗位继承问题施展的影响和作用》(《蒙古学研究》1998年第2期)都对所论的史事作了探讨,并提出己见。

4.经济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王路的《蒙古汗国及其前期蒙古族的畜牧业经济》(《内蒙古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包高娃、宝力格的《蒙古帝国初期的经济改革》(《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7年第1期),包玉山的《蒙古帝国的社会经济形态》(《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文版,1995年第3期),乌峰、崔俊芳的《早期蒙古的狩猎业与生态》(《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吴树青的《蒙古帝国财政分配的地位及特点》(《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蒙古帝国的财政构成与本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赵琦的《大蒙古国时期十路征收课税所考》(《蒙古史研究》第六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等。

5.人物研究

周清澍的《成吉思汗生年考》(《内蒙古大学学报》1962年第1期),论证了成吉思汗生年当以《元史》记载最为可靠,为1162年。亦邻真的《成吉思汗与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内蒙古大学学报》1962年第1期),对成吉思汗在蒙古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做了深刻论述。薄音湖的《一代天骄和他的继承者》(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元太祖本传》(辽宁文史出版社,1996年出版),马冀的《成吉思汗评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均以新的视角对成吉思汗的生平事迹、历史贡献进行了评述。宝音德力根的《关于王汗与札木合》(《蒙古史研究》第3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认为,成吉思汗、王汗、札木合都是蒙古高原各部走向统一过程中的一代豪杰。格·孟和的《成吉思汗和王罕之间的矛盾性质及其解决的历史经验》(《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文版,1995年第4期)、王风雷的《论成吉思汗教育理论与实践》(《内蒙古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孟根宝力高的《论成吉思汗的政治思想》(《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7年第4期、从不同的侧面研究了成吉思汗。苏日格庆的《浅论蒙哥汗》(《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1997年第6期)对蒙哥汗作了研究。耶律楚材研究有:余大钧的《耶律楚材对中原文化恢复发展的贡献》(《内蒙古大学学报》1979年第3、4期),孟广耀的《试探耶律楚材的几个主要称号》(《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论耶律楚材的佛教思想》(《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6期),王月珽的《论耶律楚材的宗儒重禅》(《内蒙古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耶律楚材道教观的剖析》(《内蒙古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耶律楚材经世思想发微》(《内蒙古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等,从各个方面评述了耶律楚材在蒙古国建立中的贡献。

6.四大汗国研究

何天明的《试论元朝与察合台、窝阔台汗国的关系》(《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第1期),何天明、舒顺华的《试论元朝与钦察汗国的关系》(《蒙古学信息》2003年第4期),认为元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是历史上任何朝代无与伦比的。王风雷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合赞》(《内蒙古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认为,伊利汗国合赞汗是一个集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于一身的特殊人物,在中西科学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阿拉木苏的《蒙古贵族征服统治俄罗斯的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文版,1994年第2期)、雪莲的《蒙古西征与东西方文化交流》(《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蒙文版,1997年第2期)、欧军的《试论蒙古西征与东西文化交流中的几个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第5期),探讨了蒙古西征对东西文化交流的影响和作用。胡泊的《初探拔都西征》(《蒙古族军事思想研究论文集》第1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9年出版)、《初析旭烈兀西征》(《蒙古族军事思想研究论文集》第3集,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古代军事思想研究会,1992年出版),均从军事角度研究了蒙古西征问题。

三、元代蒙古史研究

1.制度政策研究

官制研究有:周清澍的《元代职官(二)——大一统的中央官制》(《文史知识》1987年第2期)、《元代职官(三)——以行省分治天下的地方官制》(《文史知识》1987年第3期),对元朝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和官员委任做了细致的论述;包玉清的《元朝时期的行省制度》(《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蒙文版,1998年第1期)研究了元朝的行省制度。

军制研究有:崔树华、杰轩的《试论元代军事制度的民族特征》(《蒙古学信息》2000年第3期)说,元代设枢密院统领军务,但也把蒙古族管理军队的制度——万户制确定为元代军队的编制体系,体现着蒙古族军队职官制度与封建传统官制的相互交流。叶新民的《关于元代的“四怯薛”》(《元史论丛》,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元代的钦察、康里、阿速、康兀卫军》(《内蒙古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认为,《元史·兵志》所记的“四怯薛”及其番值制度基本上符合历史实际,元世祖以后四怯薛番值顺序并无多大变化,并讨论了色目卫军的演变及其作用。

政策与法制研究有:吴柏春的《试论忽必烈的“汉法”政策》(《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认为忽必烈推行“汉法”、建纪元、立太子、废除豁里勒台制、迁都大都等,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尊礼孔孟,重用儒士,是推行“汉法”的重要内容;陈一鸣的《论元代的太子参政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对皇太子参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法制研究的论文有:石磊的《元朝法律制度叙略》(《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冯修青的《元朝的流放刑》(《内蒙古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蒙元帝国在高丽的流放地》(《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潘修人的《元代达鲁花赤的职掌及为政述论》(《内蒙古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王风雷的《论元代法律中的野生动物保护条款》(《内蒙古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王风雷、张敏杰的《元代野生动物保护法再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杨选第的《元代亦集乃路民间借贷契约》(《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等。

2.民族与民族关系研究

周清澍的《元朝的蒙古族》(《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0》,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指出,元朝的蒙古聚居区大体可分漠北和漠南两部分,并分别论述了蒙古族的社会经济生活、阶级状况和蒙古族人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周清澍的《元朝对唐努乌梁海及其周围地区的统治》(《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3期)对唐努乌梁海及其周围地区的历史沿革、部族分布、元朝对唐努乌梁海等地区设置行政机构和统治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何天明的《试探元代女真与蒙古的关系》(《黑河学刊》1991年第2期)、《试探元代蒙古与契丹的关系》(《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3年增刊),吴柏春的《论忽必烈平定大理及其历史意义》(《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探讨了蒙古与女真、契丹、云南诸民族的关系。

3.地区与交通研究

周清澍的《蒙元时期的中西陆路交通》(《元史论丛》第四辑,中华书局,1992年出版)认为,元朝的东西交通不仅恢复了传统的丝绸之路,还开辟了从漠北经阿尔泰山到西方的道路,甚至还有从南西伯利亚往西的道路。李逸友的《黑城文书所见的元代纳邻道站赤》(《文物》1987年第7期),对黑城文书中所见的元代纳邻道站赤进行了考释。周清澍的《从察罕脑儿看元代的伊克昭盟地区》(《内蒙古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就元朝对今鄂尔多斯地区的管理情况作了考述。崔璇的《安答堡子、按打堡子、雁塔堡辨析》(《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认为“按打堡子”不是《三云筹俎考》中的“雁塔堡”,而是汪古部德宁路治所。周清澍主编的《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元代部分对元朝在今内蒙古地区的地方行政建制作了系统的叙述。

4.元上都研究

贾洲杰的《元上都调查报告》(《文物》1977年第5期)、《元上都的经济与居民生活》(《蒙古史研究》第二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叶新民的《两都巡幸制与上都的宫廷生活》(《元史论丛》第四辑,中华书局,1992年出版)、《元上都宫殿楼阁考》(《内蒙古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元上都的凉亭》(《内蒙古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元上都的外国使者》(《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元上都的社会经济》(《内蒙古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元上都的驿站》(《蒙古史研究》第三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等,肖瑞玲的《元上都的历史地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呼格吉勒的《元上都与元代政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杨选第的《元上都与元代帝位争夺之关系》(《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呼日勒沙的《元上都与蒙古文化发展》(《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7年第2期),考察了元上都的官署、宫廷生活、巡幸制度、宫殿楼阁、社会经济等许多方面的状况。此外,叶新民出版了专著《元上都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5.社会经济研究

舒振邦的《元朝统一后漠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洪用斌的《元代的蝗患与畜牧业的关系》(《蒙古族经济发展研究》第2集,1988年),分别考察了蒙元时期漠北农业、畜牧业、人口、驿站交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情况。贾洲杰的《辽金元时代内蒙古地区的城市和城市经济》(《内蒙古大学学报》1979年第3、4期)依据考古资料,论述了这一时期城市及其社会经济状况。相关的论文还有:盖山林、盖志毅的《元代汪古部的农牧业技术》(《松州学刊》1993年第3、4期),吴柏春、阿古拉的《试论元代科尔沁蒙古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内蒙古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乌日陶克套胡的《试论12~13世纪蒙古地区的农业》(《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铁柱的《蒙元时期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游牧经济的发展》(《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2002年第4期)、《元代蒙古地区社会经济开发》(《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文版,2002年第4期)等。内蒙古钱币学会编的《元代货币论文选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刊发了一组研究元代货币的论文:乔晓金的《元代货币制度新探》,洪用斌的《试论元代货币供给政策》,李逸友的《元代草原丝绸之路上的纸币》,翟国强、杨德华的《元代伪钞问题刍议》。研究元代货币的论文还有:李逸友的《忽必烈帝前期的钞法制度》(《内蒙古金融研究》1995年第3期)、《忽必烈帝后期的钞法制度》(《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专刊》1996年第1期)、《“大元通宝”考辨》(《内蒙古金融研究》1995年第3期)《元代纸币启蒙篇》(《内蒙古金融研究》2000年增刊)等。

6.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研究

文化教育研究有:特格舍的《元朝蒙古族教育情况》(《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6期),那森巴图的《忽必烈与蒙古教育》(《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王风雷的《元代的蒙古国子学和蒙古国子监》(《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元代的经筵》(《内蒙古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元代书院考遗》(《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元上都教育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补论元代科举考试中的几个问题》(《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元代云南教育考》(《蒙古史研究》第九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于金生的《元代地方学官的选任与考迁制度》(《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元代的地方学官及其社会地位》(《内蒙古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舒振邦、舒顺华的《儒学在元代蒙古人中的影响》(《内蒙古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钢巴图的《元朝书院的历史作用》(《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1999年第4期),阿拉坦的《论元朝教育》(《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2002年第6期)等,探讨了元代书院、中央国子监、地方官学、科举考试等诸多问题。

科学技术研究有:李迪的《郭守敬》(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出版)和《元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元代中外科技交流的发展与上都的作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论元代王恽的科学活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上都在元代科技活动中的地位》(《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1期),冯立升的《元代中外科技交流的发展与上都的作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文版,2000年第1期)等论文,论述了郭氏兴修水利、天文学著述的成就和其他领域的科技成就和影响。叶新民的《古代蒙古族的天文历法与数学》(《古籍数学化研究论文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介绍了古代蒙古族在天文历法和数学方面的成就。

7.蒙古族宗教与风俗研究

乔吉的《内蒙古寺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探讨了蒙元时期蒙古人与佛教的接触。盖山林的《元代汪古部地区的景教遗迹与景教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亚洲文明论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阴山汪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论述了汪古部的景教活动及佛教、道教、回教在汪古部传播的概况。陈烨的《蒙古族的祭祀习俗及其变迁》(《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探讨了蒙古族的祭祀习俗及变迁的原因和特点。纳古单夫的《蒙古诈马宴之新释》(《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认为“诈马”一词是蒙古语,“诈马宴”即“整羊席”。邢洁晨的《古代蒙古族诈马宴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额尔德木图的《论元代蒙古族丧葬风俗》(《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认为西方学者说蒙古人元代就有“人殉”之说不实,进而指出,元代蒙古人兴土葬,土葬法适合于游牧生活,也合乎游牧文化的特点。

8.人物研究

朱风、王路的《忽必烈的“鼎新革故”》(《蒙古族历史人物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舒振邦的《忽必烈与元代的统一》(《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2期),洪用斌、张泽凡的《忽必烈与元朝》(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吴柏春的《试论忽必烈“以儒治国”》(《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李迪的《忽必烈在我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促进作用》(《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2期),洪用斌的《试论忽必烈的经济思想》(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经济史研究组编《蒙古族经济发展史研究》第1集,1987年出版),巴干的《忽必烈的经济思想探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经济史研究组编《蒙古族经济发展史研究》第1集,1987年出版)《论忽必烈的军事思想》(《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1998年第4期),周清澍的《忽必烈潜藩新政的成效及其历史意义》(《内陆亚洲历史文化研究——纪念韩儒林先生诞辰九十五周年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对忽必烈的多方面政绩进行了考述。叶新民的《伯颜与平宋战争》(《蒙古族历史人物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头辇哥事迹考》(《内蒙古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洪用斌、王龙耿的《元朝顺圣皇后察必》(《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0)》,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余大钧的《蒙古朵儿边氏孛罗事辑》(《内蒙古大学学报》1979年第3、4期)等对不少元代重要人物进行了评述。

四、明代蒙古史研究

著作有曹永年的《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薄音湖的《明代蒙古史略》(台湾版),留金锁主编的《蒙古族通史》明代部分(民族出版社,2001年出版)等。

1.明代蒙古历史定位研究

胡钟达的《明与北元——蒙古关系之探讨》(《内蒙古社会科学》1984年第5期)认为,北元——蒙古是14~17世纪建立在中国领土上的一个国家,它与明朝是元朝遗留下来的中国领土上并存的两个政权,明与蒙古对峙,构成了中国古代的第二次南北朝。薄音湖的《北元与明代蒙古》(《内蒙古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戴鸿义的《关于北元史的几个问题》(《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87年第2期)、鲍音的《北元史琐议》(《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3年增刊)、奥登的《关于1368年后蒙古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政治与重大史事研究

明代蒙古诸汗研究有:薄音湖的《关于北元汗系》(《内蒙古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达延汗生卒即位年考》(《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买的里八剌与脱古思帖木儿》(《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第4期、王雄的《关于阿台汗》(《蒙古史研究》第五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乌兰的《关于达延汗史实方面几个有争论的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宝音德力根的《15世纪中叶前的北元可汗世系及政局》(《蒙古史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达延汗生卒年、即位年及本名考辨》(《内蒙古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喜蕾的《北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生年考辨》(《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乌日娜的《十四世纪末到十五世纪初蒙古上层的内部斗争及汗权的衰微》(《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等,就蒙古汗系诸方面的史事进行了探讨。

重大史事研究有:曹永年的《〈北巡私记〉所见之北元政局》(《内蒙古大学学报》2001年第1995期),乌兰的《从亦思满被诛到兀鲁思孛罗遇弑》(《内蒙古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右翼之战”与达延汗统治的最终确立》(《内蒙古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薄音湖的《俺答汗征兀良哈史实》(《内蒙古大学纪念校庆二十五周年学术论文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俺答汗征卫郭特和撒拉卫郭尔史实》(《内蒙古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俺答汗征卫拉特史实》(《内蒙古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王雄的《关于察哈尔西迁的有关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吉日嘎拉的《明代蒙古史上的弑君事件及其前因后果》(《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年第2期),胡日查的《试论15~17世纪蒙古左、右翼社会制度》(《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文版,2001年第1期)。

3.部族与民族关系研究

察哈尔部研究有:薄音湖的《关于察哈尔史的有关问题》(《蒙古史研究》第五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宝音德力根的《好陈察罕儿·察罕儿五大营·八鄂托克察罕儿历史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1998年第3期),高·阿日华的《博迪阿喇克罕斡尔朵的方位考证》(《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蒙文版,1998年第1期),曹永年的《嘉靖初蒙古察哈尔部的牧地问题——兼评和田清、达力札布的研究》(《蒙古史研究》第六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乌其拉图《论察哈尔》(《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1995年第1期),金峰的《四十万蒙古中心——察哈尔万户》(《蒙古学研究》2001年第2期)等。

喀尔喀部研究有:敖登的《喀尔喀五部考述》(《蒙古史研究》第2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金峰的《喀尔喀万户和它的十二鄂托克》(《蒙古学研究》2001年第1期),宝音德力根的《从阿巴岱汗与俺答汗的关系看早期喀尔喀历史的几个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1999年第1期),双喜的《蒙古喀尔喀万户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文版,1999年第1期),王雄《关于〈开原图说〉所载“捨剌把拜等十三营”先世的考析》(《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等。

兀良哈部研究有:奥登的《蒙古兀良哈部的变迁》(《社会科学辑刊》1986年第2、3期),金峰的《再论兀良哈部落的变迁》(《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宝音德力根的《兀良哈万户牧地考》(《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薄音湖的《明代蒙古的黄毛与红帽兀良哈》(《民族研究》2002年第5期)。

袄儿都司部研究有:巴图的《鄂尔多斯起源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文版,1996年第4期),宝音德力根的《关于15世纪阿儿秃斯万户历史的几个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1998年第1期)等。

土默特部研究有:晓克的《明代蒙古土默特万户出现的历史过程》(《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土默特万户弘吉剌部述略》(《内蒙古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蒙古土默特万户的部落构成及其驻地分布》(《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关于“兀爱营”的几个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关于北元中后期与土默特万户有关的三次析产分封》(《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陶克涛的《土默特渊源别考》(《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3)》,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薄音湖的《关于明代土默特的几个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留金锁的《满官嗔部及其变迁》(《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奥登的《16世纪蒙古土默特万户十二部考》(《蒙古史文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东西土默特关系述略》(《蒙古史文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乌力吉图的《蒙古族土默特万户》(《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文版,1996年第4期),宝音德力根的《满官嗔——土默特的变迁》(《蒙古史研究》第五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等。

永谢布、喀喇沁部研究有:薄音湖的《关于永谢布》(《内蒙古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留金锁的《试论永谢布部》(《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1989年第3期),奥登的《喀喇沁部源流研究》(《蒙古史文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曹永年的《关于喀喇沁的变迁》(《蒙古史研究》第四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谢永梅的《蒙古永谢布万户》(《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文版,1996年第3期),曹都巴特尔的《喀喇沁的起源、喀喇沁与其他部落及其方言的联系》(《蒙古学研究》1999年第3期),纳古尔的《明末清初的朵颜——喀喇沁》(《昭乌达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学报》蒙文版,1999年第1期)。乌云毕力格的专著《喀喇沁万户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对喀喇沁万户的渊源、形成、发展及结局做了系统的论述,为该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

科尔沁部研究有:留金锁的《科尔沁部及其东迁小议》(《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年第2期),吴·乌力吉的《明朝时期的科尔沁部》(《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蒙文版,1998年第2期),胡尔查的《试谈科尔沁、和硕特部的起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关于科尔沁部的来源和它在北方历史上的地位》(《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科尔沁所属鄂托克及部族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科尔沁牧地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等。胡尔查出版了《科尔沁蒙古史略》(蒙文版,民族出版社,2001年出版)。

卫拉特、额鲁特部研究有:珠荣嘎的《野乜克力考》(《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奥登的《辉特部野乜克力史事概述》(《卫拉特史论文集》,《新疆师范大学学报》专号,1987年),胡日查的《略论17世纪初期的青海蒙古》(《卫拉特史论文集》,《新疆师范大学学报》专号,1987年)、《关于和硕特部的起源》(《蒙古学研究》2001年第1期),金峰的《从〈和额尔勒克史〉看三个不同时期的四卫拉特》(《卫拉特研究》2003年第1期)、《四万卫拉特》(《卫拉特研究》2003年第2期)邢洁晨的《准噶尔部形成考辨》(《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大瓦剌汗国考述》(《卫拉特研究》2003年第1期)等。

朵颜、福余、泰宁三卫研究有:戴鸿义的《兀良哈与明朝的关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宝音德力根的《往流、阿巴噶、阿鲁蒙古——元代东道诸王后裔部众的统称、万户名、王号》(《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胡日查的《有关朵颜卫者勒蔑家族史实》(《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奥拉的《明末清初的朵颜卫与喀喇沁的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李艳洁的《明朝中后期泰宁卫与朵颜卫关系之探讨》(《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明代泰宁卫地域的变迁》(《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额德的《明代朵颜卫源考》(《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乌云毕力格的《关于朵颜兀良哈人的若干问题》(《蒙古史研究》第七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胡日查的《关于14~17世纪蒙古诸“千户”及相关问题》(《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文版,1999年第3期)等。

民族关系研究有:宝日吉根的《试论明朝对所辖蒙古人的政策》(《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3)》,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王雄的《明洪武时对蒙古人众的招抚与安置》(《内蒙古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关于“口孛拜之乱”》(《内蒙古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明朝的蒙古族世家》(《蒙古史研究》第七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乌云宝的《论“庚戌之变”发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曹永年的《传国玺与明蒙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于默颖的《明代哈密蒙古的封贡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于默颖、薄音湖的《明永乐时期瓦剌三王及和宁王的册封》(《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等。

4.经济与社会风俗研究

经济研究有:阿萨拉图的《明代蒙古和中原的贸易关系》(《纪念成吉思汗诞生800周年蒙古史科学讨论会集刊》,内蒙古历史学会,1962年编印),曹永年的《阿拉坦汗和丰州川的再度半农半牧化》(《内蒙古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嘉靖隆庆时板升自然灾害及其与“俺答封贡”的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年第1期)、《明代前期蒙古地区牧民逃亡与起义问题丛考》(《民族研究》1989年第2期)、《明代蒙古中晚期的经济》(《内蒙古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戴鸿义、阎忠的《永乐时期明蒙间的贸易关系》(《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0年第1期),额斯日格桑、金亮的《北元与明朝贸易之探究》(《蒙古学研究》1998年第1期),曹彦生的《林丹汗联明抗金的经济原因》(《内蒙古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等。

社会风俗研究有:周清澍的《明成祖生母弘吉剌氏说所反映的天命观》(《内蒙古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宝音德力根的《释明代蒙古官称“阿哈剌忽知院”和“迭知院”》(《内蒙古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李漪云的《从俺答贡马表图卷窥视明代呼和浩特城风貌》(《内蒙古文物古迹散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肖瑞玲的《明清土默特蒙古地区社会文化风貌的变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李艳洁的《明代呼和浩特地区的社会状况及生态环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珠飒的《清代以前中原内地人口进入北方草原的原因及作用》(《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杨选第的《十六世纪下半叶丰州川汉族移民的迁入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陈烨的《黄教传入蒙古的社会文化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胡钟达的《呼和浩特旧城(归化)建城年代初探》(《内蒙古大学学报》1959年创刊号),薄音湖的《呼和浩特(归化)建城年代重考》(《内蒙古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从板升到库库河屯的建立》(《中国民族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曹永年的《从白塔题记看明初丰州地区的行政建置》(《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李漪云的《大板升城考》(《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1)》,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等对土默特地区的城市作了研究。

5.法律研究

有奇格的《阿拉坦汗法典》(《内蒙古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图们汗法典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年第1期)、《阿勒坦汗宗教法规述略》(《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特木尔宝力道的《浅论〈卫拉特法典〉中的蒙古诉讼制度》(《内蒙古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卫拉特法典〉中蒙古族婚姻制度初探》(《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1996年第3期),孟·斯·乌力古的《〈阿拉坦汗法典〉初探》(《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2000年第1期)等。

6.人物研究

有曹永年的《土木之变与也先称汗》(《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也先与大元——也先王号、年号和汗号的考察》(《蒙古史研究》第五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敖登的《论也先汗》(《蒙古史文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关于达延汗》(《蒙古史文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额尔德木图的《达延汗巴图孟克与中世纪蒙古复兴》(《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5年第3期),斯琴巴雅尔的《巴尔斯博罗特与蒙古右翼三万户的强盛》(《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敖登的《评阿拉坦汗》(《白室集——14~17世纪蒙古史研究》蒙文版,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7年出版)、《关于阿拉坦汗历史作用评价的问题》(《蒙古史文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荣丽贞的《略述阿拉坦汗》(《内蒙古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李勤奎的《毕生致力于蒙汉民族团结的三娘子》(《昭乌达民族师专学报》1991年第4期),珠荣嘎的《三娘子考》;(《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2期),图·达尔玛巴斯尔的《对俺答汗钟根哈敦系卫拉特人之说的几点质疑》(《内蒙古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纳古单夫的《论蒙古末代可汗——林丹汗》(《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贡嘎宁布的《关于林丹汗时期蒙古社会的主要矛盾》(《昭乌达民族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希都日古的《明朝、后金、蒙古三方鼎峙中的林丹汗》(《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1998年第3期),乌云毕力格《关于绰克图台吉》(《内蒙古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等。薄音湖的《一代天骄和他的继承者》(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对达延汗与满都海哈屯、俺答汗与三娘子作了考述。

五、清代蒙古史研究

著作有乌云毕力格等的《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留金锁等的《蒙古族通史》清代部分(民族出版社,2001年出版),卢明辉的《清代蒙古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

1.清朝对蒙政策与民族关系研究

清朝对蒙政策研究有:刘毅政的《清太宗统一漠南蒙古的政策及其意义》(《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陈安丽的《康熙对蒙古的政策和措施》(《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论康熙对蒙古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作用》(《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卢明辉的《略析清代前期治理蒙古的几项重要政策》(《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哈斯达赖的《清封禁蒙古的几个不同层次及其目的》(《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苏德毕力格的《清朝对蒙政策的转变——筹划设省》(《蒙古史研究》第六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谈清朝改变对蒙古传统政策的内因》(《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2001年第3期)、《论晚清边疆地区建省方略》(《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2002年第4期)、《清朝传统治边政策转变的经济原因及其启示》(《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清朝的政策与蒙古的衰落》(《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2002年第3期),苏德的《晚清筹边改省奏议与治边政策概论》(《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试论晚清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3期),黑龙的《试述清朝对蒙政策的转变》(《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清朝“蒙禁”政策没有被贯彻之因》(《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2001年第3期)。

民族关系研究有:宝日吉根的《清初科尔沁部与满洲的关系》(《民族研究》1980年第4期),蒙林的《清太祖时期的满蒙关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金启孮的《清朝前期卫拉特蒙古和中原的互市》(《漠南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齐木德道尔吉的《1640年以后的清朝与喀尔喀的关系》(《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苏德的《清代前期民族关系探述——以清政府与蒙、藏、新等民族地方的政治关系为中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蒙俄关系研究有:刘毅政的《清代呼伦贝尔边防与俄人越界交涉》(《西北史地》1989年第3期),邢亦尘的《早期的蒙俄贸易及其影响》(《经济·社会》1989年第5期),卢明辉的《清代前期中俄边境贸易及其对北方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上、下)(《经济·社会》1989年第1、2期),白拉都格其的《1840年之前蒙古在中俄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1期)。

2.部落与盟旗制度研究

卫拉特部研究有:金峰等的《论四卫拉特联盟》(《卫拉特史论文集》,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1987年)、《论中期卫拉特联盟》(《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曹永年的《关于卫拉特融化于蒙古问题》(《卫拉特史论文集》,《新疆师范大学学报》专号,1987年),那木斯来的《17世纪前半叶卫拉特历史活动》(《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1990年第3期)。

喀尔喀部研究有:齐木德道尔吉的《外喀尔喀车臣汗硕垒的两封信及其流传》(《内蒙古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林丹汗之后的外喀尔喀哈撒玛谛车臣汗》(《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1998年第2期),潘梅花的《图蒙肯家族及赛音诺颜部的设立》(《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1999年第2期)。

和硕特部研究有:乌云毕力格的《和硕特的起源与名称》(《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第5期)、《和硕特汗廷的建立过程》(《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和硕特部西北游牧地考》(《内蒙古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拉藏汗与和硕特汗廷的命运》(《西北史地》1989年第2期)、《略论和硕特汗廷对西藏的统治》(《西北史地》1988年第3期)、《论和硕特汗廷在青海的统治体制》(《民族研究》1989年第1期),专著《和硕特史纲》(蒙文版,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0年出版)。漠南蒙古诸部研究有:胡日查的《论与阿巴嘎部历史有关的若干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2001年第1期)、《关于科尔沁部封建主统治锡伯部的某些历史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1996年第3期),包国庆的《敖汉、奈曼归爱新国始末》(《蒙古史研究》第七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齐木德道尔吉的《四子部落迁徙考》(《蒙古史研究》第七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与西土默特历史相关的几份档案》(《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1999年第1期),都兴智的《巴尔虎蒙古源流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那顺乌力吉的《呼伦贝尔厄鲁特之来源》(《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等。

盟旗制度研究有:纳古单夫的《内蒙古札萨克旗制概述》(《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吴·乌力吉的《论清代盟旗制》(《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2002年第2期),哈斯达赖的《清代内扎萨克十三旗首封扎萨克》(《内蒙古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王玉海的《归化城土默特二旗的内属问题》(《蒙古史研究》第五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宝日吉根的《土默特扎萨克旗与喇嘛扎布》(《蒙古史研究》第三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清代的喀喇沁部与玛公旗——读史札记》(《蒙古学信息》1996年第2期),王德胜的《居归化城之土默特辅国公考述》(《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昭日格图等的《原卓索图盟辖区范围考》(《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1994年第6期),杨选第的《论清朝对蒙古王公的议叙议处制度》(《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董格尔诺尔布的《乾隆年间准格尔旗扎萨克衙门档案选译》(《内蒙古档案史料》1993年第4期)等。周清澍主编的《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清代部分对漠南蒙古盟旗有详细的考述。

蒙古八旗研究有:赵琦的《试论后金时期蒙古八旗的形成》(《内蒙古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明末清初的哈喇嗔与蒙古八旗》(《蒙古史研究》第五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张永江的《八旗蒙古任官初探》(《蒙古史研究》第三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八旗蒙古科举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八旗蒙古与清代的武科及翻译科考试》(《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清代八旗蒙古官学》(《民族研究》1990年第6期),蒙林的《绥远城驻防八旗考源》(《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绥远城驻防八旗源流考》(《满族研究》1995年第2期)、《绥远城八旗蒙古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等。

3.清末蒙古新政与移民实边研究

蒙古新政研究有:邢亦尘的《略论清末蒙古地区的“新政”》(《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汪炳明的《清朝覆亡之际驻京蒙古王公的政治活动》(《内蒙古近代史论丛》第三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清末新政与北部边疆开发》(《清代边疆开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白拉都格其的《关于清末对蒙新政同移民实边的关系问题——与邢亦尘同志商榷》(《内蒙古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清末蒙古王公图强奏议概论》(《内蒙古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盛京时报〉报道清朝覆亡之际的蒙古王公》(上、下)(《内蒙古档案史料》1993年第2、3期),何金山、特木尔巴根那的《试析清末蒙古王公兴办实业的新思想》(《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等。

蒙垦与移民实边研究有:卢明辉的《清末“移民实边”对蒙古社会的影响》(《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清代内蒙古地区垦殖农业发展与土地关系的嬗变浅析》(《内蒙古垦务研究》第一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陈育宁的《近代内蒙古地区的“移民实边”及其影响》(《西北史地》1988年第3期),邢亦尘的《关于蒙垦分期问题的思考》(《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汪炳明的《是“放垦蒙地”还是“移民实边”》(《蒙古史研究》第三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呼格吉勒的《论清末呼和浩特、土默特地区的垦务》(《内蒙古垦务研究》第一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论清朝前期呼和浩特、土默特地区土地的使用状况》(《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文版,1992年第1期)、《清代呼和浩特、土默特地区的土地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1992年第3期)、《清末新政和土默特地区的土地问题》(《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文版,1997年第1期),苏德的《清末伊克昭盟郡王旗西界地亩禁闭案始末》(《内蒙古垦务研究》第一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阿尔宾巴雅尔等伊盟王公对官垦的抵制》(《蒙古史研究》第四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天主教与内蒙古地区的移民垦殖》(《中国天主教》2000年第2期),庄虔友的《清代内蒙古移民概述》(《蒙古学信息》1999年第2期),呼格吉勒、李晓霞的《论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垦务政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李玉伟的《略论清末绥远地区的蒙垦》(《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珠飒的《清代汉族移民进入内蒙古地区的原因》(《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4.社会与经济、战争研究

社会经济研究有:汪炳明的《咸丰朝担任“公职”的几位蒙古王公贵族》(《蒙古学信息》2001年第3期)研究了外藩蒙古王公在清廷的任职情况。王玉海的《清代喀喇沁地区的土地租典问题》(《蒙古史研究》第三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清代喀喇沁的农业发展和土地关系》(《清代边疆开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清代内蒙古农业村落的形成和特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4期)、《清代热河蒙旗的地契及其所反映的租佃关系》(《清史研究》1998年第2期)、《清代内蒙古东部农村的地户》(《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清代内蒙古东部蒙旗开垦中的揽头》(《清史研究》1999年第4期)、《清代内蒙古东部农村的地东》(《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清代内蒙古东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蒙汉民族矛盾》(《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清代内蒙古东部农村的耪青与雇工》(《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清代内蒙古东部农业村落的规模和布局》(《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清代内蒙古东部阶级矛盾的多方位考察》(《蒙古学信息》2000年第1期),对清代内蒙古东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