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历史文物

来源:《伊克昭盟志》 时间:2018-10-22 17:51浏览量:12175

来源地质年代中生代白垩纪(距今13700~6700万年)初期的生物群中,巨大的爬行类动物——恐龙,由极其繁盛至全部灭绝的时期,伊克昭盟地区广泛分布有恐龙化石、恐龙蛋和恐龙足迹。至第三纪(距今6500~250万年),哺乳类、鸟类以及被子植物繁荣期,在晚中新世(距今2500万年)以后,伊克昭盟又发现了哺乳类化石产地。至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第四纪(距今约250万年)人类祖先出现,在晚更新世(距今250万年~15000年)也发现了哺乳类化石产地。

一、史前文物遗址

1.泊江海子恐龙化石

这里广泛发育下白垩纪地层。主要有灰白、黄绿色细砂岩,土红色、紫红色泥岩构成,相当于白垩纪顶部,称“东胜组”。

该地发现的早白垩世恐龙动物群化石主要有鹦鹉嘴龙、蜥脚龙、剑龙、小食肉龙、翼龙及龟鳖类化石等。

2.杭锦旗敖楞补拉等地早白垩世恐龙化石

敖楞补拉化石产于下白垩纪灰白色砂岩层、紫红色泥岩层。乌兰伊日格化石埋藏于砖红色砂岩、紫红色泥岩层内。以上两地点先后发现完整的鹦鹉嘴龙骨架,剑龙椎体,蜥脚龙颈椎、腿骨,食肉龙,翼龙化石及圆镜鄂尔多斯龟、中国龟化石等。

杭锦旗独贵加汉、乌兰哈图、察哈尔乌素等地也是恐龙化石产地。其中在独贵加汉地区出土的一具完整的小食肉龙骨架,为世界上罕见的化石精品。

3.查布恐龙足迹化石

查布苏木恐龙.jpg

查布恐龙足迹化石是内蒙古地区目前唯一发现的恐龙足迹遗址。1984年,内蒙古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在此地考察时,从查布苏木北部的陶和嘎查至南部的阿如布拉格,在绵延数十里的早白垩世灰色沙岩层上,分布着数千个恐龙足迹。其长度最小的2~3厘米,最大的在60厘米以上。该区的恐龙足迹,有三趾、四趾,形态多样。有的呈圆形或桃形,有的尖利而纤细,有的粗壮而笨重。

在恐龙足迹下部岩层中,还分布着大量的狼鳍鱼、中华弓鳍鱼化石,以及完好的龟鳖类化石。还有国内稀有的古鳄类——艾玲伊克昭鳄,以及蜥脚类恐龙开齿化石等。

4.萨拉乌素晚更新世哺乳类化石

萨拉乌素河位于乌审旗东南端。化石产于萨拉乌素河两岸阶地上,埋藏于黄色细砂层,黄色、灰绿色粘土质粉砂层内,堆积厚度36米以上。

该地所产化石主要有8大类45种。其中发现的完好的野驴骨架及纳玛象骨骼化石等,是我国第四纪化石中的瑰宝。

5.准、达旗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分布于准格尔旗的窑沟、黑岱沟、五字湾,达拉特旗的敖包梁、盐店等地。

化石埋藏于砖红色砂质泥岩层。厚度不等,最厚30米左右。该地区出土的化石有5大类,30余种,主要有食肉类、奇蹄类、长鼻类、偶蹄类、龟鳖类等。

二、原始文化、旧、新石器遗存

伊克昭盟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在萨拉乌素河畔。20世纪30年代命名的“河套人”闻名于世。进入新石器时代,内蒙古地区出现了古代人类活动频繁的两大区域,一是东南部西剌木伦河一曲之处;一是中南部黄河一曲之处的伊克昭盟地区。伊克昭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内涵相当于中原仰韶和龙山文化各不同发展时期,它们虽与中原地区有较多联系,但又有突出的地区特点。它内涵丰厚,连绵不绝,一直延续到青铜器时代,发展成为着名的鄂尔多斯青铜器,至春秋末、战国、秦、汉初臻于鼎盛,享誉世界。

1.萨拉乌素遗址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位于伊克昭盟乌审旗萨拉乌素河沿岸,距今约5万至1万年左右。

1922年年发掘发现包括45个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我国考古学者进行多次综合考察,考察了地层堆积、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和石制品等遗存。经分析研究,将“河套人”创造的文化定名为萨拉乌素文化。已经发现萨拉乌素“河套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部位的化石23件。“河套人”的体质特征很接近现代人,但仍保留一些原始性状,为晚期智人。

“河套人”文化遗物由石制品、人工打碎的动物骨和发屑组成。石制品的原料主要有石英岩和燧石。除石核、石片以外,经过加工和修理的石器占很大比例。石器用直接打击和压制两种加工制作方法制成。有刮削器、尖状器和雕刻器三个类型,以刮削器数量最多。萨拉乌素石器的明显特征是尺寸特别小,长宽在5厘米以上的石器很少。在遗址中,还发现羚羊角300多个,其中有些很可能是被当做工具使用的。

内蒙古中南部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丰富多采,有独特的文化面貌和传统,考古学上分为两个阶段,一为新石器时代,二为青铜时代。新石器时代中遗存又按时间序列分为7个段落。其中第一段相当于全新世地层(地质年代最后一纪第四纪晚期)中的无陶细石器遗存,虽有发现,但尚无典型遗址。

2.白泥窑文化遗存

时代属仰韶时代早、中期(公元前4130年前后),分布范围北起大青山,南至晋、陕交界处,西南至伊克昭盟西南部,中心在包头市、伊克昭盟准格尔旗。以准格尔旗官地、鲁家坡等为例。遗存都叠压在生土之上,居住址都选在大河及其支流岸旁高地,山前开阔地带。房子多为方形和近方形半地穴式,面积一般20平方米左右。墓地在居住址附近,以单人葬为主。生产工具常见磨制、打制石器与细石器共存,还有骨器与陶具。陶器系手制,泥质为红陶和夹沙红陶为主,纹饰有弦纹、线纹、陶绘等。彩陶均为黑彩为主的单彩。从早期小口折唇壶到中期小口尖底瓶,再到晚期的小口双耳壶,有明显传承关系,还有素面或宽带黑彩衣钵、喇叭口盆,鼓状底座火炉等。晚期的砂质薄胎细绳罐,对这一地区,直至商夏阶段遗存均有较远影响,属定居农耕文化。

3.庙子沟文化遗存

分布在窟野河上源的伊克昭盟腹地,面积较广,年代跨度为公元前3700~前3000年。遗存的居住址与白泥窑相同,房子也是半地穴式,除方形外,还有长方形、梯形。室内多设双灶。房子附近有竖穴窑。形状有圆、方、椭圆形。生产工具除磨制、打制石器、细石器之外,还有骨角器和陶制工具。典型器具,断面呈椭圆形的窄首宽刃石斧、双空或两侧缺口刀、梯形小石锛、月牙形磨棒、椭圆形凹体磨盘、台体凹形器、嵌石刃骨刀和骨制品。日用陶器分泥质、夹砂、砂质三类,以泥质为主,均系手制;陶色繁杂,有褐、灰、红、黄、黑、白等;彩陶较发达,有红、褐、黑、紫、赭等色,纹样亦增多,以绳纹为主;器耳发达,多环状。器类有侈沿鼓腹罐、筒形罐、喇叭口尖底瓶、曲腹钵、敞口盆、漏斗、小杯、偏口壶等。其中,筒形罐自东而西递减,喇叭口类底瓶自西向东渐少。未见墓地。发现在居住址内的窖穴、灶坑。居住面或房子附近坑内埋葬死者。有多人合葬、双人合葬、单人葬。多侧身合屈肢葬,随葬品多者10余件。仍以原始农业为主,有农畜猪、狗、羊、牛。捕猎有鹿、狍、獐、虎、野山羊、羚羊、牛,以及鱼、龟、鸟类等。

4.阿善文化遗存

阿善三期类遗存分布,北起阴山,南迄河曲,西至伊克昭盟中部,东至南流黄河以东,伊克昭盟的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伊金霍洛旗等有多处遗址。年代跨度为公元前3000年~前2500年。

遗存早期房子多为半地穴式,也有沟木骨泥墙的地面建筑。平面多梯形或长方形,进深大于间宽。有的房内还设壁龛。偏晚居住址普遍出现石围墙,即原始城堡,面积一般在万平方米左右,大的达2万多平方米。堡内地面石建筑大多为房子,为大型公共设施。有的建筑达300多平方米。住房多为单间,面积从10平方米至60平方米。生产工具中,大型磨石和磨制石器增多,石器粮良而规整。除骨柄石刀外,又见骨柄石刃短剑。骨勺、牙饰和蚌饰是早期未见的。陶器仍系手制,火候增高,色泽纯正,质地坚硬,器表磨光增多,仍以篮纹为主,尖底瓶渐被平底瓶取代。无彩绘陶,出现豆器。

这类遗存,仍以原始农业为主,并有家畜饲养业和渔业、采集业。时间延续约500年。

5.老虎山文化遗存

伊克昭盟的大口、大庙圪旦、铁孟沟等龙山文化时代遗存中都存有老虎山文化遗存,但有差异。伊盟准格尔旗窑沟乡白草塔遗址第三期遗存,其年代跨度为仰韶晚期和向龙山过渡阶段。

房住址有圆形和长方形半地穴式,室内居住面及墙壁用白灰面抹成,光滑平整。近门道处设椭圆形铺石处灶。

石器有3件,斧为窄首宽刃,体厚,通体磨光。刀扁平体略厚,丰背直刃,单孔对钻。陶器数量多,器类组合较完整,有矮领胖足鬲、侈沿矮足鬲、高领单把鬲、鼓肩罐、平口瓮、扁腹壶、尊、敞腹盆等。器形有的与老虎山同类器形接近,有的同山西忻州游邀遗址相似。

6.永兴店文化遗存

与伊盟准格尔旗永兴店同类遗存的遗址,在伊克昭盟还有大口、田家石畔、大庙圪旦、铁孟沟、朱开沟、寨子塔、二里半、房塔沟、白家塔、大沙湾。这类遗址的分布范围,东自准格尔旗东部,西至伊金霍洛旗。遗存年代,经碳14数据和树轮校正,应在公元前2500~前2200年之间,约当龙山早、中期。

遗存的房子为半地穴式,前后连间,有白灰面式胶泥硬面,有的可能为窑洞式。生产工具有大型石器、细石器、骨器、陶制器,多为磨制,次为琢制。日用陶器,以泥质灰陶与夹砂灰陶为主,主体纹饰为绳纹、篮纹。曲型器物为单把斝等。此外,在二里半同类遗存中,出有一件铜环,这是最早的铜器。

永兴店遗存与阿善文化遗存有较深的渊源关系,又受来自晋中和冀北的强烈影响。

7.白音敖包文化遗存

伊盟伊金霍洛旗白音敖包、朱开沟遗存,文物专家认为属陕西省客省庄文化系统。目前仅发现三处,即伊金霍洛旗白音敖包墓地、朱开沟及包头西园遗址第四期。

白音敖包和朱开沟1~4段以单耳鬲、双耳罐、双大瓦罐为主要特征的遗存,仅见于白音敖包和朱开沟墓葬所出陶器中,在朱开沟居住址中几乎不见。陶质以夹砂、砂质红陶和泥质灰褐陶为主。这类陶器在内蒙古中南部前期遗存中均不见其踪迹,而却见于陕西省客省庄、大辛村、姜寨等遗址中。因此,应是客省庄文化系统北上河套地区的遗存。时代在龙山晚期,约公元前2100年左右。出露的遗址有房址、灰坑、陶窑等。

该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居住遗址,尤以仰韶时代晚期的内涵为主。

三、青铜器时代

伊克昭盟青铜时代的遗存,是中国夏、商、周时期北方地区青铜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分属大口二期文化和朱开沟文化两个系统。

1.大口二期文化遗存

位于准格尔旗马栅乡大口村东北约0.5公里处,坐落在黄河南岸高出河床约30米的台地上。面积约3万平方米。

该遗址1962年发现。1973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小面积试掘,发掘面积约140平方米。共发现房址2座,窑穴1座,儿童瓮棺葬7座,成人墓葬3座,出土完整陶器20余件,石、骨器等100余件。

发掘者将大口遗址的主要遗存分为二期,即“大口第一期文化”和“大口第二期文化”。前者的时代与客省庄二期文化相当,后者的时代晚于客省庄二期文化。3座成人墓的时代应晚于大口第二期文化。

大口二期文化遗存,分布范围包括今伊盟东南部及陕西北部、晋西北和晋中。年代相当于夏的纪年之内(公元前2100年~前1700年),这一文化所处年代的典型器物是三足瓮的出现。还有深腹罐。

大口二期文化居住地均在河沟附近高地,房子建在台基之上,或为半地穴式,居住面及墙壁多系白灰面建筑。址内多瓮罐葬。石器有大型石器和细石器,有磨制、打制、琢制,以磨制为主。器类有斧、铲、锛、刀、凿、镰、盘状器、臼形器、磨石等。镰为弧背直刃,还有骨器、陶器。铜器仅见于朱开沟的铜针。陶器以泥质灰陶最多。一般形体较大,器壁厚重,烧制火候高,质地坚硬,常见器类有鬲、斝、尊、罐、盆、碗、盘、豆、杯等。鬲发达,盛行折口、折肩器。大口二期文化,源于永兴店文化,与同期汾河流域的文化关系密切。

2.朱开沟遗址

位于伊金霍洛旗纳林塔乡朱开沟村。该遗址1974年发现,1997~198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对其进行了4次发掘。遗址地貌侵蚀严重,被冲沟分割成数个相对独立的分区。在地层堆积保存较好的地带,依自然地形划分为7个发掘区,总发掘面积约4200平方米。

Ⅰ~Ⅱ区相互毗邻,位于沟掌的东北台地上,发掘面积共约4000平方米。在这里发现房址87座,灰坑207个,墓葬329座,瓮棺葬19座。出土可复原陶器约500件,石、骨、铜器800余件。

Ⅰ、Ⅱ、Ⅲ、Ⅴ区文化层堆积较厚,中心地带系居住区,除分布部分儿童瓮棺葬和少量墓葬外,发现的遗迹主要是房址和灰坑(窑穴),在其外围分布有较集中的墓葬群。

Ⅲ、Ⅳ区文化层堆积较薄,为集中的墓葬区,未发现其他遗迹。

依据地层关系及对出土器物进行的类型学排比,可将朱开沟遗址Ⅰ~Ⅲ区的遗存分为五段。一段的时代相当于龙山时代晚期;二、三、四段分别相当于夏代的早、中、晚期;五段相当于商代前期。由于其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并有一定的分布地域,因此,以它的文化内涵为代表的遗存已被命名为“朱开沟文化”。

朱开沟文化分布地域,北起阴山南北,南至窟野河水系,西自伊克昭盟腹地,东至泽灌流域。年代(朱开沟文化分三期五段。这里指朱开沟中遗址第三段——丙组器群命名的文化,而不是全部)约相当于夏至早商时期(公元前2200年~前1500年)延续到晚商西周。居住址选择在河沟、湖泊附近的合地上,房子既有丰地穴式,也有地面建筑,既有连间,也有单间。附近窖穴,多数为圆形筒状。墓葬有单人竖穴土坑墓,仰身直肢。有蚌壳、串珠、带纽等随葬品,有各式瓮棺葬,以埋葬幼童。大型石器以磨制为主,还有细石器、陶制、骨器。曲型的器物是截面呈椭圆形的窄首宽刃石斧、长条形舌状刃单孔石铲、半月形石镰、梯形侧弯刃单孔石刀,蘑菇状陶垫等。在第五段遗址中(距今3500~3000年)还出现镞、戈、刀、短剑等青铜兵器以及铸造铜器的范。鄂尔多斯青铜器时代文化,是属于商、周时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遗存。

朱开沟文化代表性器物为花边鬲、三足瓮、单把鬲、大口尊、带纽罐、花边口沿罐、以耳罐、豆、壶等。其特征,如棱纹鬲为砂质薄胎红褐陶,矮侈领,多袋足中空。通体施细密的竖绳纹。绳纹上又附贴棱纹。

朱开沟文化是定居的农耕文化,但晚商以后,其遗存渐趋减少,大约是由定居农耕向畜牧经济转变之故。

四、直道、长城

1.秦直道

公元前212年由秦王朝修筑的秦直道,起于云阳县林光宫,迄于九原郡(今包头市麻池)。直道为南北走向,北段横贯伊盟盟境。

直道进入乌审旗境后,由于毛乌素沙漠浩瀚,故有较长的地段难以探求遗迹的所在。但在伊金霍洛旗的掌岗图,东胜市的二顷半、城梁,达拉特旗的吴四圪堵等地发现了断断续续的秦直道遗迹。掌岗图境内的直道遗迹从其自然塌陷的剖面观察,宽度约30余米。在地势较低洼的地段,均用直径约10~20厘米之间的圆石铺垫,厚度不等,多随地势高低而定。在石块中用石灰及碎砂石填筑,其上有胶泥拌石灰的垫土层。铺垫的石层及垫土多经夯打,结构紧密。一些平坦地段处,用附近的红砂岩填筑。在东胜市二顷半附近,残留直道遗址约有百米左右的一段。路基残留高度在1~1.5米之间,路基均用当地红砂岩填,路面残宽22米左右。遗迹北端有人工开凿的山岗豁口,自这个豁口临高北望,可接连望见三个山岗豁口,南望也有一个山岗豁口。这四个豁口遥遥相对,连成一线,足证“堑山堙谷,直通之”的状况。

2.古长城

古长城由伊金霍洛旗新庙乡南部进入伊克昭盟境内,沿牛川及其上游支流束会川西岸向西北行,至伊金霍洛旗纳林塔乡北部,越过束会川进入准格尔旗界北上,经准格尔召乡、乌兰哈达乡西部,至东胜市潮淖梁乡北部向东折,略呈东南向,经达拉特旗敖包梁乡连家渠村、准格尔旗暖水乡榆树壕村至暖水乡政府所在地北部再行北上,经德胜西乡西部至布尔陶亥乡坝梁一带,又改向东行,抵点素脑包附近再趋北向至十二连城乡政府东北部的黄河边。1979年陕西师范大学史念海教授曾对此段长城遗迹进行过考察与探索,之后,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又对其局部地段进行了数次调查。

据长城沿线采集的遗物及文献记载等分析,这段长城应为秦昭襄王时所建,西汉初年仍使用并修葺过。是为战国秦长城。

五、石窟、岩画

1.百眼窑石窑

百眼窑位于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中西部红井附近。石窟建在从一块平地上凸起的红色砂岩山上。高出周围地表约40米,南北宽约200米,东西阔约450米。

石窟大多集中在东南西三侧的岩壁上,现存55窟,分为上、中、下三层,以南壁石窟为中心向两侧发展。大型石窟残留屋檐和门框,门外有台阶。中型石窟一般为4.5×4.5米,高约2.5米,从拱形门入内。后壁正中雕出主佛龛,两侧及左右壁均雕凿出两排佛龛,所供佛像均毁。窟内石壁抹一层细白泥,上画佛像。顶部正中雕出64×64厘米莲花藻井,藻井周围是小一半的彩色方格,内施佛画,有的藻井呈迭涩的方形。在西壁两侧石窟内发现佛画,边框外有大量回鹘蒙文题榜。小型石窟一般为3×3米见方。周壁平整,无佛龛,窟内抹白泥,施以各种各样佛画。

石壁四周的中上部浮雕出大小不一的九座石塔,有的窟门外雕刻有藏文佛语。个别石窟中发现有纸质残经数片,均为蒙文书写。

考古学家认为石窟时代当为元代及其后稍晚时期。

2.伊克布拉岩画

位于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伊克布拉。岩画凿磨在阿尔巴斯山谷中的陡峭黑色岩壁(火成岩)上,石面平整光滑。画面由人形和动物群组成,面积为4×4米。驼形的头部高高昂起,傲视远方,两座驼峰高耸,短而小的尾巴下垂。山羊和狗都呈奔跑状。岩画中的人为一性特征,是明显的男人形象,表现了远古居民对生殖崇拜的心理。

六、古墓葬

1.坟嫣墓群

位于准格尔旗大路峁乡境内,牛川东岸。遗址面积为1万平方米。墓葬出露共20座,出土有细泥红陶罐、细泥红陶钵、夹砂红陶罐等。

经考古学者认定,墓葬时代为仰韶时代。

2.白敖包墓地

位于伊金霍洛旗布尔台格乡松定霍洛村东2公里处,遗址面积50万平方米。出露房址3座、灰坑47个、墓葬70座。出土文物300余件,出土器物主要为陶器,以灰陶为主,有红陶、褐陶及少量的磨光黑陶。墓葬时代初步断定,其上限在仰韶晚期,下限为夏代中晚期。

3.阿鲁柴登古墓

位于杭锦旗阿门其日格乡阿鲁柴登嘎查南约3公里处。地处毛乌素沙地的北部边缘。地貌风沙侵蚀十分严重,墓葬多数已被破坏。

古墓中的出土遗物以金器为主,其中有由鹰形冠饰和冠带共4件组成的金冠一套,有少量银器。此外还有石串珠等装饰品。金器共218件,重4000余克。

古墓应属战国时期匈奴河南白羊王或林胡王。

4.桃红巴拉古墓

位于杭锦旗阿门其日格苏木桃红巴拉嘎查东南3公里处。地处毛乌素沙地的北部边缘,流沙侵蚀严重。除发现6座集中分布的墓葬外,在附近地区还有零星墓葬分布。

随葬品以铜器为主,兼有铁器、金器、骨器、陶器及石制品等。

古墓为春秋末期的匈奴墓地。

5.西沟畔古墓

位于准格尔旗布尔陶亥乡西沟畔村北约2公里的壕赖河两岸,地处沙漠地带。在南北约2公里,东西约1.5公里的范围内都发现有墓葬。但由于风沙侵蚀严重,墓葬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北部已进行了清理的3座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被葬者的头朝北。殉葬品有多匹马及羊头骨,出土的遗物以金器为主,还有银、铜、铁、铅器,另有陶器和绿松石饰珠等。此应为战国晚期的一处匈奴墓地。

南部墓地的12座墓葬也进行了挖凿清理。除2座小孩瓮棺葬外,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葬。殉葬品有金、银、铜、铁器及水晶、玛瑙、琉璃、琥珀质的项饰珠。此应为西汉早期的一处匈奴墓地。

6.补洞沟墓地

位于东胜市区西南20公里处。发掘墓葬9座。墓葬排列较集中,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无葬具。

随葬品有马、牛、羊的头骨。出土器物以铁器为主,兼有陶器、铜器和骨器等。

此为汉代匈奴古墓。

7.凤凰山壁画墓

位于鄂托克旗巴彦淖尔乡境内。共发现墓葬12座。墓葬处均为灰色砂岩,周围覆以流沙。古墓葬均凿刻在沙岩口,多数已显露,并遭破坏。

墓室内绘有壁画,墓顶为星象图,壁龛内无壁画。其中墓门右侧壁画已脱落,墓门沿边以赭色绘出0.12米宽的门框。

该墓多次被盗,只发现零星人骨和两块棺木。已出土铜器、铁器、陶器及珠饰等。墓葬时代为东汉。

8.布日都梁辽墓

位于东胜市布日都梁乡布日都梁村境内。

墓葬已残,为圆形带墓、砖室墓。人骨只存肢骨及个别腰椎和肋骨,位于墓室西侧,与之伴出的有牛头骨。

随葬品有铁马镫、铜带扣饰及残陶罐等。墓葬时代为辽代。

9.南圪台墓葬

位于准格尔旗准格尔召乡南圪台。墓地在阴面的坡地上,在东西约200米,南北约80米的范围内分布。共约30座,由东向西排列。

墓均为土坑竖穴墓。有棺木,葬式为仰身直肢。北壁设壁龛,内置白釉画花瓷碗、白瓷画花盖罐各1件。

墓葬时代为元代。

七、古城遗址

1.广衍故城

城址位于准格尔旗乌日图高勒乡境内,乌日图沟与悖牛川交汇处南岸的第一台地上。

在城内外采集到的遗物有叶纹、对兽纹云纹“长乐未央”、“千秋万岁”铭文,瓦当,铜哨,铜镞,铜带钩,半两、五铢、大泉五十铜钱及弩机、捕首等。

城址应为秦汉时期的广衍县城故址。

2.哈劳柴登古城

位于杭锦旗浩绕柴达木乡北约2公里处。城内地表散布陶、瓦残片。城西中部地面隆起,当为大型建筑遗址。在其附近还发现有铸钱、铸造兵器的场所。在城东南和东北部,发现有冶铜和冶铁遗址,并在城西部发现数处窑址。

出土遗物有:云纹瓦当,五铢铜钱,“大泉五十”、“小泉直一”钱范,铜印章,铁甲片,菱形花纹砖,“千秋万岁”瓦当,陶盆、瓮、罐、瓶等残片。

古城址应是汉代西河郡内一座较重要的城池。

3.纳林城址

位于准格尔旗纳林镇西北角。城址略呈方形,东西墙长300米,南北墙410米。城内出土文物有板瓦、陶罐、陶盆、铁斧及“五铢”钱等。

有学者考证,该城为西汉西河郡美稷县故城。

4.红庆河古城

位于伊金霍洛旗红庆河乡所在地。因古城由外城、内城和大内城组成,又称“三套城”。

城址内曾发现“半两”、“五铢”、“货泉”、“大泉五十”等铜钱,还发现有铜弩机、陶罐、子母方砖、板瓦、筒瓦等遗物。

红庆河古城应为汉代上郡所属的白土县城故址。

5.统万城

位于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乡白城子。此地历史上曾为伊克昭盟地,今仍与乌审旗河南乡毗邻。1845年即由横山县知事何炳勋确证此城为北朝“夏”国都城一统万城。后来再经考证确认。

城址基本上筑在一块平面上,西北略高。分为外郭城、东城和西城。外郭城依无定河北崖,呈西南——东北走向,然后西折,面积较东西两城大。

城的四隅都有突出城外的平面呈长方形墩台,且高出城垣。城址四垣外面加筑马面。

城内的建筑遗址已知的有角楼、宫殿及马面内仓库建筑等。

采集和出土的文物有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具。建筑材料有“永陵”瓦当、莲花瓦当、兽面瓦当、蝉信瓦当陶范、花方砖、琉璃滴水、壁画残片。石雕有圆雕石鸟、石龟座、石武士、石灯等。生活用具有瓷杯、瓷灯、铜镜、铜佛像、铜印章等。

6.石字湾城址

位于准格尔旗沙圪堵镇南约5公里的石字湾。城址呈长方形,正南北向,南北墙长230米,东西墙长180米,南墙正中开一门,有瓮城。

城内文化层厚1~3米,地表散见大量遗物。有石柱础、长方形砖、正方形砖、瓦当、多隶体铭文“富贵万岁”。还有筒化卷云纹瓦当、筒瓦、板瓦、滴水、瓦钉、瓦饰。陶器有瓮、盆、钵、碗、器盖。铁器有斧、车轸、锄头等。

此城的建筑时代,为北魏前期建都平城时期。

7.十二连城古城

位于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所在地黄河南岸的台地上。

城是在早期古城的基础上改建的,平面略呈方形。东西长约1165米,南北长约1039米。城墙均为夯筑而成。城内靠东部由一南北墙隔为东西二重城,城墙宽约30米。东南墙和东墙共发现三个较为明显的城门,均设瓮城。西城内偏西北部尚有一子城。

城址内采集的遗物除少数为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外,大部分属于汉、唐至元、明时期,以隋唐时期的最为丰富。晚期城址中采集的遗物主要是元、明时期。

该古城为隋、唐胜州榆林城故址。

8.城川城址

位于萨拉乌素河西岸腹地。鄂托克前旗城川苏木东偏北2.5公里处。

城址平面呈长方形。正南北向,东西长765米,南北长595米,东、南、西三面有门,均外设瓮城。地表散见大量遗物,有砖、瓦、瓦当、陶瓷片及钱币等。在古城附近的群众中征集到唐“开元通宝”北宋“皇宋通宝”和西夏“乾元宝”等钱币。

史书载后魏时于此设长泽县,属阐熙郡。隋代罢郡,归属夏州;夏元和十五年,新置宥州,治所在此,称宥州城;西夏时沿用此城。

9.二长渠城址

位于准格尔旗敖斯润陶亥乡二长渠村。城址依地势而筑,极不规则,从东南向西北相接延长三城,称东、中、西城。

城内文化层厚约3米,建筑遗址不明显。地表遗物主要有石器及陶、瓷器残片等。石器中石球最为特殊。陶片中可辨器型有罐、盘、瓮、碟、碗等,主要为白釉瓷和釉瓷,还征集到黑釉半泉瓶1件。

城址时代为北宋,西夏也曾使用。

10.城坡城址

位于准格尔旗哈岱高勒乡城坡煤矿东侧的黄河西岸台地上。城址由南北两城组成,南部为小城,北部为大城。城址地表散见遗物主要有砖、瓦、陶、瓷、铁器等残片。

此城的建筑年代为西夏时期,为辽、夏、金所争之军事要塞。在元代又进行过扩建。

11.河南古城城址

位于乌审旗河南乡三岔河村,萨拉乌素河南岸,东距河南乡政府约20公里。

城址在平面上呈方形,东西墙各长680米,南墙长326米,北墙大部陷入河中。城内文化层厚约2米,地表散见砖瓦滴水、陶瓷片及铁镞等遗物。

城址时代为西夏时期。

12.石洞梁城址

位于准格尔旗敖斯润陶亥乡石洞梁村古城梁村,其东北侧即为五字湾沟。

城址依地势而筑。分为内外三层。两个外城相互套接,内城位于两城中央。

城址遗迹不明显,地表遗物主要有陶片、瓷片及石器等。

此城为西夏所建。

13.大什拉沟古城遗址

位于准格尔旗羊市塔乡大石拉沟村。城址建在一个较高的台地上,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000米,宽约500米。城内依墙隔为东、中、西三城。城址地表散见有陶瓷碎片,另有建筑材料残片等。另外,在城址南约500米处发现的墓葬中,曾出土用墨笔书写“大观四年”铭文的陶瓷棺葬具。

此城为元代设置的军事城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