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音乐之魂——漫瀚调

来源: 时间:2018-10-24 16:34浏览量:18139

漫瀚调的生成与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准格尔旗地处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处,清朝末期,由于不少晋、陕汉民陆续“走口外”移居到此,使准格尔旗逐渐成为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从此两族群众不仅在生产生活方面进行着密切地交往,而且在文化方面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民间音乐的交流则是两族群众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内容,于是形成了以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为母体,融入了晋、陕民歌的一些旋法和润腔的漫瀚调。

W020150722375273436371_副本.jpg

漫瀚调演出剧照

漫瀚调的形成历史源远流长,具史料记载,可从清末算起,大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光绪四年(1878年)至光绪十三年(1887年);第二阶段从民国四年(1915年)至民国末年(1946年);第三阶段从建国后1955年到现在。

漫瀚调歌曲的曲式是最小的,且在结构上也不像其它大型音乐作品那样复杂。它多数是由两个乐句或四个构成的单乐段,也有极少数由三个乐句或五个乐句结构的扩充乐段,从曲式结构上来看,都属于简单的一部结构,所以结构的完整性和周期性便是它的一大特点。漫瀚调歌曲,目前所用调式有羽、宫、徽、商四种,其中羽调式的歌曲最多,大约占到三分之一,其次是宫调式和徽调式,其次是商调式。在旋律上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旋律跳动大,特别是六度、七度和八度的大跳,用的最多的九度、十度和十一度,十二度的大跳也有时出现。其另一个特点是音域非常宽广。大跳多、音域广、回旋余地大,自然表现力也就强。因此,它可以表达热情奔放、激情高昂的炽烈情感,而且也可以塑造出舒展洒脱和深沉委婉的音乐形象来。

漫瀚调曲调洒脱优美,韵味独特,歌词朴实无华、比兴生动,反映现实生活情真意切,且数量无限。漫瀚调具有“一曲多词”、“一词多曲”的特性,而且即兴编词对歌的表现形式富有特别的情趣。

W020161025561742855879_副本.jpg

“漫瀚调传承人”奇附林和漫瀚调歌手王慧萍

从准格尔旗建旗以来,由于准旗历届党委、政府对弘扬漫瀚调工作的重视,漫瀚调走进了千家万户,它的普及性、娱乐性、影响性愈来愈大,漫瀚调早已走出了准格尔、迅速地向外辐射,几乎覆盖了内蒙古西部地区和准格尔旗周边地区,而且还唱到了北京、香港,登上了中国音乐殿堂,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漫瀚调以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为母体、融入了晋、陕民族的爬山调、二人台形成的一种特殊歌种。按原调词意大体可分为思苦、歌颂、情爱、渴盼、哀怨、离愁、新声七种类型。主要特点是一词多曲,一曲多词。在体裁上属于小调类型,演唱时由三大件组成小乐队伴奏,它与山歌体裁的民歌相比,具有了较多的艺术加工成份。所以,它的曲调较为流畅,表现力强。

W020161025561742672232 (1)_副本.jpg

 漫瀚调音乐剧《海红酸海红甜》剧照

漫瀚调来自群众,起源于生活,在准格尔旗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及群众的生活中起到过重要的宣传、鼓动与活跃文化生活的作用。我旗在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漫瀚调)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组织漫瀚调歌手、乐手比赛,举办漫瀚调艺术节,召开漫瀚调艺术学术研讨会,排演演唱节目等等。这些举措确实对民间音乐漫瀚调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很大作用。漫瀚调的传承好也比那韭菜葱,一茬茬老了一茬茬生,你传我来我教他,代代相传到如今。像奇富林、刘新民、郭利民等中老年歌手到岳文祥、韩丽等青年歌手都是口头相传。W020161025561743297392_副本.jpg

《千人同台吟唱漫瀚调》表演

W020161025561743625794_副本.jpg

准格尔旗“千人同台吟唱漫瀚调”节目更是获得了世界最大规模群众吟唱漫瀚调活动世界纪录认证

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漫瀚调”,在准格尔旗土生土长己有300多年的历史,既是蒙汉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也是蒙汉民族团结友爱的象征。多年来,在规划全旗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准格尔旗都会将“漫瀚调”民间艺术的挖掘、传承和发展,列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1997年,准格尔旗举办了第一届漫瀚调艺术节,从此每3年举办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七届,2008年,漫瀚调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在第七届漫瀚调艺术节文艺晚会上,准格尔旗“千人同台吟唱漫瀚调”节目更是获得了世界最大规模群众吟唱漫瀚调活动世界纪录认证,又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示了准格尔旗“漫瀚调”艺术的强大魅力。  

目前,通过一系列的漫瀚调保护工程,从事民族民间艺术的专家学者们及爱好民族民间艺术的群众们为漫瀚调爱好者提供了解漫瀚调艺术读本,在发展与创新方面提供一部分较全面的参考资料,力争把漫瀚调艺术推向全国、走出国门,使这朵民族团结的艺术之花永开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