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婚礼,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

来源: 时间:2018-05-09 15:54浏览量:4397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因而蒙古族的婚姻仪式多种多样,尤以鄂尔多斯婚礼最为精彩。鄂尔多斯婚礼即鄂尔多斯蒙古族婚礼,现已流传了800多年,它以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出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特点,是十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婚礼,蒙古语称为“呼日木”。传统鄂尔多斯婚礼有哈达订亲、配弓娶亲、拦门迎婿、献羊祝酒、求名问庚、卸羊脖子、分发出家、母亲祝福、抢帽子、圣火洗礼、跪拜公婆、掀开面纱、新娘敬茶、大小回门等一系列特定的仪式程序和活动内容。

婚礼16.png

鄂尔多斯婚礼源远流长,产生于蒙古古代,形成于蒙元时期,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鄂尔多斯婚礼,是以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祝颂人世代传承的。因为,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祝颂人是鄂尔多斯婚礼的象征性人物。在鄂尔多斯民间曾经有过很多祝颂人手写的婚礼版本,但经历“文革”十年浩劫之后,已经荡然无存。1976年,鄂尔多斯著名祝颂人策・哈斯毕力格图,根据民间口头资料,整理出版了第一本《鄂尔多斯婚礼》。1977年,鄂托克旗乌兰牧骑,用歌舞形式,首次将《鄂尔多斯婚礼》搬上舞台,并拍摄专题片。1989年,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和成吉思汗陵文艺队又先后将《鄂尔多斯婚礼》以民族风情歌舞的表演形式搬上民族旅游文化平台。2002年,全市举办了首届“亿利杯”鄂尔多斯婚礼大赛。2003年,鄂尔多斯文联正式编辑出版 《鄂尔多斯婚礼大全》一书。2005年,由鄂尔多斯歌舞剧团创作排演的大型民族音舞诗《鄂尔多斯婚礼》首演大获成功。2006年,《鄂尔多斯婚礼》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晚会开场歌舞《鄂尔多斯婚礼》雄浑大气,展示出蒙古民族深厚的文化。

婚礼796.png

2010年和2012年举办的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通过《鄂尔多斯婚礼》表演,向世界展示了蒙古族丰厚的民族文化。

婚礼797.png

“鄂尔多斯婚礼”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鄂尔多斯市政府更加重视,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专门机制,每年投入适当的资金,并培养和保护祝颂人,制定保护计划,收集了鄂尔多斯婚礼的档案材料及录音、录像片。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政府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协同申报鄂尔多斯婚礼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之,鄂尔多斯婚礼集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的宗教文化、祭祀文化、宫廷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以及礼仪习俗、民族歌舞之大成,具有丰富而深刻的蒙古族传统文化内涵,是十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