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巴彦希里嘎查榆树壕保存着传统的蒙古族祭树活动,每逢农历五月初三就在这里举行祭树活动。
蒙古族祭树起源于萨满教。主要流行于从事农业活动的蒙古族地区。所祭祀的神叫:田苗神,满语称尚锡神。祭树活动的时间一般在庄稼灌浆时期举行,时间为一天。祭祀地点要在所种田地中间最低洼地带选择一棵独苗的树进行祭祀(主要是为了躲避敖包神看到所以要在最低洼的地方祭祀),没有树的地方要用沙柳等植物绑制一个树状祭祀物。祭品为黑色山羊一只。邀请参加活动的人员为周边的牧民和邻居。祭祀过程首先要给树上扎上彩绸,然后进行颂经和祷告(富裕人家会请神职人员举行祭祀),祷告内容为:希望神灵能够保护庄稼不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和保证秋后的丰收。在祷告的过程中还要进行在树上边传递五谷,用木碗盛放,来回传递,传递2次就是希望得到2窖糜子,传递3次就是希望得到3窖糜子;然后是敬献神灵活动(同当地现在汉族的习俗“领牲”),给山羊背上淋水,如果山羊抖动表示神灵接受了供奉,有些山羊淋水后不抖动,还可以给耳朵里倒水,摇头后也表示神灵接受了供奉,然后宰杀集体食用;祭祀活动完成后要举行摔跤比赛,第一名的奖品为宰杀的山羊头的上半部分,第二名奖励羊头的下颌,第三名奖励四个羊蹄;黄昏落日后要点燃篝火,将吃剩的骨头和油块等点燃,希望动物们也能闻到和享受到这些食物的滋味,不要来掠夺和毁坏地里的庄稼。这样的蒙古族祭树活动在解放后因土地关系的改变已经不在举行。
巴彦希里榆树壕的祭树活动同传统蒙古族祭树活动相比有所不同,但也是由来已久,留下很多传说,比较信服的传说是:榆树壕所处的地点是一处古驿站和驿道,当地的地名叫珠和(原珠和苏木),因地上挖满“灶火”(蒙汉同音同意)得名,很多商人要在这里休息和做饭,在做饭的过程中神灵向过往的商客显灵,吃了他们的食物,路过的商客也就首先开始祭祀,很多盐商在当地的北大池装盐后要经过很多湖泽地区,食盐遇水后很容易造成损失,在祭祀后可保路途平安。后当地蒙古族也开始了祭祀活动。现在有确切记载的是1932年当时的西官府在榆树壕建立了一处半间房大小的小庙专门用于祭祀活动。
榆树壕,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5公里,东西两侧是绵延起伏的金色沙丘,在方圆10平方公里的"壕"中长满了自然生长的古榆树,在"壕"的北端座落着"六十棵榆树庙",庙周围的数十棵古榆或前俯、或昂首、或斜卧,千姿百态、 苍劲古朴。被誉为"八大榆神"的树体上,开有大、小、高、低各异的树洞,每逢农历五月初三的"神榆节庙会",洞中便会溢出清纯的"榆泉",供人们尽情品尝。
古老的鄂尔多斯民歌《六十棵榆树》(在二十年代田清波著作中记载)中:“远望着郁郁葱葱的六十棵榆树哟,虽然年年大旱还是那样繁茂翠绿;远望见青烟缭绕的吉仁希布尔(溪水)哟,东西两面的风水都让它独占了呀”,歌唱的就是这块风水宝地。
巴彦希里榆树壕的祭树活动是蒙古族祭树活动在鄂尔多斯西部地区唯一保存的地点,现已开辟为旅游点,是蒙古族传统祭祀文化之一,是鄂尔多斯重要的旅游文化产品,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和现实的文化价值。
现传统祭树祭田苗神已无传承,榆树壕祭树活动的祭祀也脱离了传统的蒙古族祭祀方法,基本采用汉族龙王庙的操作方式,对传统祭祀活动的整理和传承问题显的尤为突出,需要进行研究和特殊的保护措施。另外榆树壕的榆树全部是非人工种植的天然林地,有些树龄已达数百年历史,也需要特殊保护。
保护计划是对林地进行围封,对祭祀活动进行规范和引导保护和保留传统祭祀活动。最终建成内蒙古蒙古族祭树旅游圣地。
Copyright ©2018-2022 ordoswh.cn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 蒙ICP备09003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