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俗称“捏面人”,就是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然后捏面艺人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各式小型人物或事物。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达拉特面塑源于陕北和晋北的传统面塑。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之一的“走西口”时期,晋陕两地大批移民来到蒙古地区。当时的达拉特旗是“走西口”到河套地区的必经之路和落脚点。晋陕移民来到达拉特旗,带来了较为先进的农耕技术,同时带来了当地的民风习俗,其中就包括“面塑”。
达拉特面塑发展到现在,艺人们揉合了晋陕两地的手法,在花馍的造型和色彩上做了大胆的尝试和改进。他们除了在继承传统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生肖等造型之外,又尝试加入蒙古族元素,设计制作了羊群、草地、蒙古包、蒙古头饰、马奶酒壶等更加粗犷生动、造型独特的面塑。同时在制作工具上也做了改良。在传统工具剪刀、梳子、菜刀等基础上增加了 “勾”“针”“刀”“铲”等工具,这样就更加丰富了原有的以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为主的制作手法,使作品更加细腻、逼真。
面塑实际上就是“花馍”,它兴盛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其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紧密联系并发展变化着。如今在达拉特,不管是沿河地区还是梁外山区,逢年过节走进百姓家中,常常会看到几个妇女围在一起忙碌着,手中操持着刀、剪、筷、梳等工具,将已发酵揉匀的面团做成各式各样的“花馍”,由于是自做自用,尽管水平不一,但并不影响美观。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面塑更多用于观赏而非食用,独特的“传统面塑技艺”加上“蒙古族元素”,使达拉特面塑成为精细的、生动的、有温度的、有强烈地域特色的艺术品。
Copyright ©2018-2022 ordoswh.cn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 蒙ICP备09003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