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米,别名沙蓬米、登相子,是一种藜科植物,凡沙地皆有之,鄂尔多斯所产尤多。枝叶丛生如蓬,米似胡麻而小。作为粥,滑腻可食;成为末,可充饼茶汤之需。
名称来源:草本植物东蘠的子。多生长于沙地,可以做饭,因名。明代胡侍《真珠船·东墙》中记载:“甘、凉、银、夏之野,沙中生草子,细如罂粟,堪作饭 ,俗名登粟,一名沙米。”
一年生草木,高20-100厘米。幼时全林密被分枝毛,后脱落。茎直立、坚硬、多分枝。叶互生、无柄、披外形至条状,尖端渐尖,具刺尖,基部渐狭,全缘,叶脉凸出。花序穗形,无总梗;苞片宽卵形,先端骤尖,有短针刺;花被片1-3,膜质;雄蕊2-3,子房扁形。胞果卵圆形,扁平;种子圆形,扁平。
沙米,蒙古语称“曲里格尔”,是世世代代游牧的蒙古牧人祖祖辈辈喜爱的野生植物食品。生加工的颗粒为“沙米”,可作“活列(肉)干粥”或“活列(肉)稀粥”,美味可口,非常耐饿;炒制加工的粉未为“沙米粉”,拌着酥油(奶油)和红糖食用,非常香甜。
沙米,在鄂尔多斯地区广为分布。杭锦旗处在库布其沙漠中心地带,因而缺雨干旱的梁外是沙米生产的主要区域。据考证,鄂尔多斯蒙古牧民食用沙米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公元十五世纪60年代始鄂尔多斯部入驻河套地区。在历史上,沙米曾经扮演过鄂尔多斯牧人主粮的角色。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的繁荣,沙米又成为了牧民喜欢的野味美食,一直传承至今,甚至被当代人们誉为“沙漠水稻”或“有机大米”,“沙漠大米”。
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鄂尔多斯蒙古牧人也积累和丰富了一套沙米制作技艺,形成自己的特点和特色,成为了一种传统技艺形态。它的技艺流程为:收割、打场、扬场 、簸筛、加工、炒制、磨粉、泡制等工序。
1、堆好沙米准备打场。
2、打场工具木扬铲。
3、打场。
4、扬场。
5、簸筛好的沙米籽。
6、炒沙米。
7、沙米碾杵。
8、沙米粉末,可直接食用。
9、生沙米面粉,可做沙米肉粥、沙米面条儿。
10、沙米奶油团。
沙米除了食用以外,还有饲用,环保和保健等价值。沙蓬在荒漠草原地区,是主要的饲用植物。牧民认为它是骆驼催肥牧草之一。山羊、绵羊仅采食其幼嫩的茎叶;牛和马采食较差。沙蓬不仅是一种食用饲用植物,也是固沙防风的先锋植物,在环保方面有一定价值,竟义和作用。沙米可作药用,能发表解热,主治感冒发烧、肾炎、亦有降脂、降糖的保健作用。
沙米作为一种绿色的野生植物,全身都是宝,可食、可饲,亦可环保或医用。由此可见,它对人类带来了福音,成为人们喜爱的食物,牲畜喜欢的植物,从而具有了主要的价值和广泛的影响。
Copyright ©2018-2022 ordoswh.cn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 蒙ICP备09003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