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西部蒙古族头饰及制作工艺

项目分类

传统技艺

保护单位

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乌审旗,杭锦旗,伊金霍洛旗

传承人

格日乐其木格(杭锦旗),孟根陶格斯,德吉德(乌审旗)

申报地区

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锦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

认证级别

地市级

认证批次

第一批

认证时间

2007年06月04日

项目分布区域

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乌审旗,杭锦旗,伊金霍洛旗

项目介绍

生活在大漠南北的蒙古族,历史上就是一个讲究装饰艺术的民族,他们以珠宝为饰,形成具有独特风格并适应游牧生活的服饰特征。自元代以来,由于蒙古范围日趋扩大,至清代出现三十余部落,反映在服饰上,地区差异明显,形成彩的蒙古族服饰文化。在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中,妇女头饰尤为引人瞩目。

特别是鄂尔多斯妇女的头饰有着古老的人类文明发展史,掀开了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发展史上新的一页。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的头饰主要以“连垂”和“发套”两大部分组成。连垂,蒙古语称“西布格”,是用布和棉絮制成的两个扁圆形物和其下伸出的两截约五寸长的木棒,系戴在已婚妇女脸庞两侧梳留的发辫上。传说这是成吉思汗时期的遗留物。当初,蒙古各部落之间经常争战不息,战胜者在被俘虏的妇女们的头发上系很长的木棒,以防止她们逃遁,久而久之,头发上系木棒便成已婚妇女的礼俗、所不同的是长木棒逐渐变成小巧玲珑约五寸长的小木棒。后来,妇女们又在小木棒上制作了精致的圆锥形外套,上面还绣有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缀上金、银制作的工艺品,使其成为精美而绝妙的头饰。在小木棒上部的扁圆形物的外面,又加做了蒙古语称“敖日雅德格”的布垫,其上缀满珊瑚、金银制品。

这个头饰有这么一段古老的故事:

成吉思汗出生的时代,各部落战争不息,互抢对方的牲畜、妇女据为己有。为了防止俘获的女子逃亡,是蒙古的辫子上拖一条橼——达罗勒嘎。这与郁达夫所说领带原是东方人加在西人身上的刑具是一样的。也有的说不是这样来的,俘虏来姑娘媳妇以后,怕她们偷偷溜走,就给打了些金银首饰,戴在头上。这玩意儿十大几斤,戴在头上走不快,叮玲当啷还有响动,一跑就被人家一趟快马追回来,所以叫达如勒嘎。这些女人还不死心,每天起来往外倒灰,都倒在一个地方。日久天长积成一个高丘,她们就爬上去向故乡眺望。直到现在,牧区的灰堆多选在东南。其实这是因为高原冬季常刮西北大风,怕把灰土吹进家里的原故。总之首饰戴在头上再没取下来,以至成为不可或缺的东西。姑娘出嫁的时候,父母必须为她做一副头饰,无之不能成婚,不能见人。哪怕是假的简易的也得对付一副。有些老年妇女,谈到当年妇女她们准备头饰的艰难,往往都有一段故事。

鄂尔多斯服饰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她完全适应了蒙古高原大陆性气候和海拔高、地形复杂的自然环境,符合蒙古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经济和社会生活。鄂尔多斯蒙古族服饰记载着历史,以其独特的方式传递着情感。

挖掘、整理、传承制作头饰手工艺,保护并保留传统制作方法。为内蒙古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利用奠定有效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