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鬃节(即打马鬃)相传历史悠久,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甘肃甘南地区裕固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剪鬃时间及庆典仪式与鄂尔多斯地区不同,特别是杭锦旗将剪鬃节固定在每年鄂尔多斯历五月十一日(阴历二月十一)这一吉祥之日。这一天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来说是一年里的一件大事,也是蒙古民族几百年来文明发展中孕育出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节日,每年小户几家合作、大户以自家为主。预先把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约好,届时主人家拉哲勒(长长的栓马练绳)并诵哲勒赞,牧民们都是好马盛装陆续赶来,主人家在院内铺毡摆桌用传统蒙古民族迎客礼节,迎客人进蒙古包喝茶叙述。
剪鬃节内容包括剪鬃、烙印、打耳计、骟马和蒙古民族三技赛。(赛马、摔跤、射箭),它代表着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精神标识,积淀着蒙古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对延续和发展民族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剪鬃节是当马驹长到一周岁(达嘎)时要进行首次剪鬃。留用种公马的不剪鬃毛。母马驹额头和迎鞍的鬃不剪,公马驹全剪掉,其意是剪掉奶鬃为了来年长势更加密长显得威风,并从尾巴中间揪二三绺尾毛这样显的马尾稀疏灵巧。
剪鬃节仪式开始,首先主人家燃放柏叶香火供奉禄马风旗(桑特布那)并诵念伊金桑。而后吹螺号(咚)跪拜。其次选择德高望重剪艺高超的艺人掌剪,并向掌剪者敬献查干依德(奶品)。哈达,酒。然后把托盘里的鬃剪郑重的递给剪鬃人。套马者身着蒙古服饰,骑着自己的贴身座骑在马群中穿梭,甩着套马杆(绳)套住烈马颈部后稳稳的后坐勒紧套马绳,此时几个身强力壮的大力士小伙子猛力过来拧耳揪尾固定马驹。
这时祝颂者手托哈达,查干依德在马驹的脑门涂抹查干依德并致剪鬃祝词。祝颂后剪鬃艺人按下鬃剪,将所剪一把鬃毛放至吉雅其神龛上或萨更音德日供祭三天。然后逐一剪完为止。短短的马鬃显得骏马更加精神。
烙印、打耳记时邀请一位烙技娴熟、通晓马性的能人或主人家执印。执印者要在印具上涂抹酥酒拴哈达。待印在烈火中烧红后,执印者在马的左胯中心部位烙一印计,其目的最早是用于计税及邻里家族间马匹的辩认。
骟马是蒙古民族在千百年游牧生活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养马方法。马生长到三一四岁(乌热)除选用强壮优者为种公马,其余都要骟。骟马特点:矫健勇壮而有力柔顺,步伐平稳敏捷。脾气温顺而无性,饲养管理方便等益处。骟马前主人选一匹体高俊美活泼伶俐的马(乌热)开首刀并要祝颂马赞词。
剪鬃节曾因历史原因一度中断,随着少数民族政策进一步贯彻落实。各级政府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传统节日得以恢复。越来越重视保护和传承民族风俗,民情、民族服饰等传统文化。地方一些学者、民间艺人和牧马人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开展了收集整理流传在民间的传统剪鬃文化艺术工资料。为保护和发展优秀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九十年代中期,牧民群众自发组织开展了多次原汁原味具有民族特色的剪鬃文化活动。即保留了剪鬃文化的原生态本质,又让剪鬃文化原生态的弘扬和传承。
2010年以来,在旗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牧马人的大力支持,杭锦旗马业协会筹建主办了大型剪鬃文化节庆活动五届(次),其中第三届剪鬃节经全国范围内网投获国家民委、文化部、国家旅游局指导,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和国际节庆协会(IFEA)主办的2014年第五届中国民族节庆峰会“最具民族特色节庆”奖。2015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具民族特色的剪鬃文化节庆活动,体现了四大功能:经济拉动功能,地方文化传承功能,大众群体参与功能,文化资源整合功能。
Copyright ©2018-2022 ordoswh.cn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 蒙ICP备09003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