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舞

项目分类

传统舞蹈

保护单位

鄂尔多斯市群艺馆

传承人

张嘎(鄂前旗),蒲花,巴德玛其其格,其木斯仁(乌审旗)

申报地区

鄂尔多斯市

认证级别

地市级

认证批次

第一批

认证时间

2007年06月04日

项目分布区域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全域

项目介绍

鄂尔多斯以“歌海舞乡”著称。“筷子舞”作为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在这里广泛流传,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

当初的筷子舞,是牧民放牧之余欢聚时,在举办弹拉说唱的自我娱乐中逐渐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形成过程大体是在乐手们用笛子、四胡、三弦、扬琴、蒙古筝等演奏着鄂尔多斯民歌时,众人随着欢快的节奏,拿着筷子即兴敲击身体不同部位,并韵味十足地随节拍摇晃着身躯、肩、臂部自然舞动起来,积久成俗,筷子舞便这样形成了。调查表明,以筷子为道具进行舞蹈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其一,初始舞者手里拿的不是筷子,而是一些稍粗一点的小木棍儿,敲击时为了发出声响,便把一端锯成若干细条,这样敲打时便可发出“唰唰”声响。其二,牧民们发现生长在毛乌素沙漠中的沙竹,秋天成熟后捆成小把。敲击起来声音比前者好听,于是便用沙竹取代了木棍儿,可仍觉得不够理想。其三,他们偶然发现用筷子敲击时发出的“嚓、嚓”声响更为清脆悦耳,从此便改为手里拿筷子舞蹈,后又感到用零散的筷子时容易散落,于是,便将筷子的尾端打孔穿绳并系上红绸布,这样表演起来既能充分发挥舞蹈技能,又富有艺术感染力。

筷子舞为自娱性民间舞蹈形式,主要由男子单人表演。初始,席地而坐,随着民歌的旋律即兴敲击手、臂、肩等部位。之后,以吉格登为代表的民间艺人,由“坐式”表演逐步发展成为边蹲、边站、边走、边灵巧自如地击打身体不同部位和变化不同画面的舞蹈形式。使之动作语汇大大增加,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和能够真切地抒发自己的欢快感情。新中国成立后,筷子舞经专业和业余舞蹈工作者的不断加工发展。更加丰富完善,除在民间多种喜庆欢宴场合广泛用以自娱、表演外,在舞坛上也同样以其新颖的舞蹈语汇和独特风格,吸引着各族观众,久演不衰,颇负盛名。

分布区域:鄂尔多斯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