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琴被誉为“草原钢琴”,是蒙古族代表性乐器,蒙古语称为“绰尔”。相传有一位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以其骨为柱,尾毛为弦,并按小马模样雕刻马头装于琴顶,马头琴因而得名。草原之音、民族之情,马头琴声从草原和历史的远处传来,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经过“传统”到“现代”的蜕变。今天,它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已形成特色鲜明的马头琴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一论断清晰地阐释了文化自信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马头琴文化是蒙古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人民将马头琴作为情感和信仰的寄托,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马头琴精彩演出
齐•宝力高:马头琴是有灵魂的乐器
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悲伤的心情、奔腾的马蹄、欢乐的牧歌……不可否认,马头琴是最能准确表达蒙古族人生活状态的乐器。
齐•宝力高说,马头琴是有脑袋的,它有灵魂,能和天地说话。
马头琴虽有悠久的历史,但为人们所熟知,还是近几十年的事,这要归功于一个人——世界级马头琴艺术大师齐•宝力高。
齐•宝力高
齐•宝力高的大弟子、著名马头琴演奏家陈巴雅尔这样评价他的贡献:“可以说,没有齐•宝力高,就没有今天的马头琴,他最大贡献就在于统一了马头琴的弓法和指法,让马头琴的演奏规范化、群体化。”
早期的传统马头琴,音质和音色既不清晰也不标准,共鸣箱振动力弱、音域音量小,这些因素制约了马头琴的发展。
针对这个问题,齐•宝力高对马头琴音鼓进行了改良。改造后的马头琴,音质音色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极具穿透力。此外,他还革新了马头琴的演奏技法,极大地丰富了马头琴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马头琴能在乐团中演奏,正得益于此。
《万马奔腾》是人们最为熟知的马头琴演奏曲,这里有一段创作故事。那是1968年,齐•宝力高去巴林左旗参加那达慕大会,一匹骏马因奋力奔跑而死去,齐•宝力高有感而发,决定将马的步伐写成一首曲子,又将步伐提升了速度,就有了我们今天听到的马头琴佳作《万马奔腾》。
几十年来,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让马头琴的知名度逐渐提高。1986年,齐•宝力高创办野马马头琴乐团,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马头琴乐团。2001年,在呼和浩特举办的国际马头琴艺术节上,齐•宝力高率领1000多人演奏《万马奔腾》,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2005年,气势磅礴的马头琴演奏让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观众震撼不已。
国际马头琴大师、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国家级传承人、中国马头琴学会会长……齐•宝力高的头衔不计其数,他在国内外举办过多场马头琴演出,培养出众多马头琴艺术人才,弟子遍布世界各地。
今年73岁的齐•宝力高老师仍然每天坚持拉琴,他说:“我是为马头琴而生,为马头琴而死,我就是马头琴,马头琴就是我。”
去年,齐•宝力高刚结束了全国马头琴巡回演出,今年他又开始张罗“一带一路”世界巡演的事宜。徒弟们说他是“想了就做,做了就成”的人,只要是关于马头琴的事,他一点也不觉得累。
从1973年他在陕坝成立第一个马头琴高级训练班开始,齐•宝力高一直坚持授课,今年他的马头琴训练班又要在锡林浩特开课了。
陈巴雅尔:马头琴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马头琴学会常务副会长、内蒙古马头琴协会副主席陈巴雅尔这样评价马头琴文化,他说:“马头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马头琴终于从内蒙古大草原走向了全世界。”
陈巴雅尔
“我跟随我的师父齐•宝力高已经43年了,我们一起经历了很多关于马头琴的难忘时刻。”陈巴雅尔说。
2008年8月8日,马头琴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亮相,向全世界展示了马头琴艺术的魅力。回忆起在北京奥运会上马头琴的惊艳亮相,陈巴雅尔仍然记忆犹新,他说:“那时我担任领队,120名优秀的马头琴手吃住在一起,3个月的时间,日日夜夜排练,就是为了在奥运会呈现一个完美的表演。”谈起演出效果,他自豪地说:“我们作为开幕式第一个节目,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演出非常成功。”
今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晚会上,齐•宝力高率领70名马头琴演奏家表演《万马奔腾》,一起见证了自治区70年来的发展变化。
陈巴雅尔说:“想当年,野马马头琴乐团刚成立的时候,只有8个人,再看现在,内蒙古马头琴协会的会员达到5万多人,数字说明了一切,马头琴的文化魅力是毋庸置疑的。”
马头琴深厚粗犷的低音部,就像坚实的地平线一样,充满了叙事、咏叹和悠远、辽阔的格调,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完美统一”的意境。
陈巴雅尔介绍,几十年来,国内外已多次召开马头琴学术研讨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艺术学院等高校专门开设马头琴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马头琴人才;马头琴教程、相关书籍大量出版;马头琴等级考试日趋规范,各地马头琴比赛报名人数逐年攀升。
“这些成就印证了一句话,世界的舞台就是马头琴的舞台!”陈巴雅尔说,马头琴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哈达•孟克那生:让马头琴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
哈达•孟克那生是一个普通的蒙古族青年,他给自己的评价是:生在大草原,酷爱马头琴。
因为对马头琴的热爱,哈达•孟克那生在2004年开办了自己的民族乐器厂,如今,他销售的马头琴在业内已颇有名气,受到许多专业团体和多位知名演奏大师的青睐。
哈达•孟克那生
曾经,哈达•孟克那生只是一个内蒙古歌舞团民族乐器厂的小工,因为一件事,让他与马头琴结下了不解之缘。
哈达•孟克那生回忆:“那天,一位大师来厂里买琴,临走时他给我们工人拉了一曲《草原连着北京》,当时把我听傻了,马头琴竟然可以这么好听!从那时起,我就爱上了马头琴。”和记者想的一样,他接着说:“没错,这位大师就是齐•宝力高!”
“那时,我在厂里的师傅告诉我,想做好琴,必须先会拉琴。于是,我在乐器厂买了一把马头琴,一边学习制作,一边学习弹奏。”哈达•孟克那生说。
随着技艺的提高,哈达•孟克那生有了自己办厂的想法。他说:“刚开始的时候资金困难,租的房子只有二三十平米,别人定多少马头琴,我就做多少,卖了琴再买材料。销路打不开,我就每天出去跑市场,算下来四五个月只做了十几把琴。”
“现在的马头琴市场不一样了,会拉马头琴的人层出不穷,学习马头琴的人也越来越多。我的马头琴今年销量达到800多把,除了国内市场,还有美国、日本、台湾的客户。”哈达•孟克那生说。
谈到对未来的想法,哈达•孟克那生说:“如今我有自己的网店,我希望把马头琴卖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发展民族乐器,弘扬民族文化,让马头琴走向国际市场。”
采访间隙,哈达•孟克那生拿起马头琴、托布秀尔、胡拨四等民族乐器,逐一给记者演奏了一遍,他的演奏充满了对民族乐器、民族文化的热爱。
听着他们讲述自己与马头琴的故事,能感受到他们身上强大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无论是马头琴的外观造型,还是充满民族特色的音乐旋律,都展现出了蒙古族人民热情的生活态度。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头琴文化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马头琴文化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未来必将铸就新的辉煌。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徐跃
Copyright ©2018-2022 ordoswh.cn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 蒙ICP备09003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