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钱乐:康巴什地名新探

来源:公众号钱乐堂 时间:2019-12-27 18:00浏览量:18208

康巴什区历史悠久,是祭祀成吉思汗达尔扈特人的世居地。它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腹地,自古就是匈奴、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的优良牧场。康巴什是蒙古语“哈巴格希”的音译,意为“官吏老师”。清代,康巴什属于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左翼中旗(俗称郡王旗)管辖。1959年,郡王旗和札萨克旗合并为伊金霍洛旗,康巴什随之划归伊金霍洛旗管辖。201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康巴什区,成为鄂尔多斯市政府所在地。

清初,清政府对鄂尔多斯部划旗封地后,将郡王旗的一部分划出,专事祭祀成吉思汗的吉劳鞍辔,因此康巴什的东北部又名“吉劳霍洛”。清代,康巴什不属于郡王旗直接管辖,由专管成吉思汗祭祀职务的济农直接管理。后由盟长直接管理涉及及成吉思汗祭祀的六个霍洛。晚清,康巴什逐渐由郡王旗代为管理。民国年间,由于社会动荡,土匪肆虐,导致达尔扈特人四散迁往西部三旗,但他们仍然有祭祀成吉思汗之义务。由于旗民的迁徙,郡王旗将吉劳霍洛土地私垦给陕北民人租种,拉开了走西口民人在此地耕种、经商的序幕。从民国年间开始形成了以蒙古语地名为主,汉语地名为辅,兼有满语、藏语等地名的局面。

640.webp (13).jpg

抗战期间,伊克昭盟盟长沙克都尔扎布(中间带帽老者)

一、康巴什是满语和蒙古语结合的地名

康巴什是“哈巴格希”的音译。民国年间,走西口的陕北民人把这里就称为康巴什。解放后,成立康巴什公社,到1983年,正音为更接近与蒙古语发音的“哈巴格希”。

(一)、“哈”是满语爵位或官吏的意思

 康是哈的不同音译,所以正音为“哈”。那么“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根据笔者考证,“哈”应是满语“哈番”的音译:

哈番又称哈温,也写作哈斑、哈板,是满语爵位或者官吏的意思。清代,满清皇帝为笼络蒙古王公,经常通过赐予蒙古王公各种爵位来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这些爵位包括巴图鲁、精奇尼哈番、阿思哈尼哈番、拖沙喇哈番等封号。这些以哈番结尾的封号不是汉语,而是满语的音译,是满族的一种爵位。康巴什地区原属于郡王旗的管辖范围,旗扎萨克的王爷府,设白通达(管家)一人,哈番(副白通达)二人。白通达由奴隶来充任,职权很大。末代王爷奇忠义的郡王府里就有一位哈温叫巴图芒乃,经常管理王府内的具体事务。

以旗札萨克王府的小管家来命名一个地名不符合惯例。哈巴格希中的“哈”应为满语,解释为“爵位”或“官吏”。康巴什地名应该较早出现在鄂尔多斯地名中,应为郡王旗的一名成吉思汗后裔,因战功等原因,受到皇帝赏封某个爵位哈番,康巴什属于他的封地,于是就将这里称为“哈巴格西”。

640.webp (14).jpg 

民国鄂尔多斯蒙古族服饰   

(二)“巴格希”意为博学的老师 

 巴格希在蒙古语中意为老师。“巴什”是“巴格希”音译。地名中的老师,笔者认为可能是以下两种解释:

1、召庙中的喇嘛--高僧或活佛

明代,鄂尔多斯部蒙古人由藏区重新将喇嘛教引入蒙古地区。在清代统治者的倡导下,喇嘛教更加繁荣起来。因为鄂尔多斯地区是引入喇嘛教的第一站,因此该地区是保有喇嘛召庙和喇嘛人数最多的地区。

清代,只有王公贵族才享有教育的权利,普通蒙古人没有任何接受教育的机构,只有出家当喇嘛,才可以接受教育。召庙既是诵经朝拜的场所,又是研讨学术的组织,其中学位较高的喇嘛是教师学长,学位较低和无学位的小喇嘛则是学生。在当时的社会中,喇嘛属于识字之人、医生、占卜者,备受蒙古人的崇敬。所以巴格希可能是一位喇嘛:具有知识渊博、医术高明、法力无边的喇嘛。

活佛的蒙古语称谓为:巴格希喇嘛海。所以这个老师也可能是具备知识、医术、占卜为一体的活佛。最重要的康巴什的15个地名中,有5个喇嘛庙的称谓,所以“巴格希”可能为一位博学、医术高明、法力无边的高僧或活佛。

640.webp (15).jpg

做法事的喇嘛

 2、达尔扈特人--博学的祭祀人员

 康巴什地区是达尔扈特人的世居地。在清代,达尔扈特人享受与普通旗民不同的待遇:不纳粮、不缴税、不服兵役等特权,显示了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声望。达尔扈特人作为祭祀人员,掌握大量的祭祀知识和传统礼仪,在普通牧民心中是博学的神圣的受尊敬的人。因此达尔扈特祭祀人员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老师,所以有可能将达尔扈特人中的某位博学的祭祀人员叫成为“巴格希”。

640.webp (16).jpg

 达尔扈特人主持祭祀仪式

 二、与成吉思汗相关的地名

鄂尔多斯部是祭祀成吉思汗的守灵部落。这里的蒙古人一生下来就与成吉思汗祭祀息息相关。祭祀成吉思汗的六个霍洛之一的上吉劳庆霍洛就位于康巴什东北部,因此康巴什地名中包含了很多与成吉思汗有关的地名。珠和壕赖,译为灶火壕。传说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时经此地,兵马在此埋锅造饭,挖有许多炉灶。达尔罕壕,民国期间属于郡王旗第六保,是达尔扈特的音译,即守护成吉思汗陵寝的部落。伊金壕,伊金,蒙古语圣主。该处曾供奉成吉思汗鞍辔。1956年移入成吉思汗陵。吉劳庆,达尔扈特部一支的专称,意为执缰绳者。成吉思汗的马缰和战马曾供奉于此,1956年移入成吉思汗陵。

640.webp (17).jpg

笔者收藏的成吉思汗陵照片

三、以蒙古语命名的地名

明代中期,鄂尔多斯进入宝日陶亥(河套)后,康巴什的地名都以蒙古语为主。从康熙三十六年后,走西口的山陕民人得到清政府的允许,进入套地殖垦。到民国年间,这里逐渐形成了蒙古语地名为主,汉语地名为辅的局面。例如乌兰什里,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山梁。格德热格,译为向后延伸的坡。扎木音高勒庙,译为路河。布日德,译为水泡子,以境内布日德沟命名。查干呼舒,以境内西部查干呼舒沟命名。央片塔拉,央片是人名,塔拉意为平地。

640.webp (18).jpg

民国年间,包榆大道(包头至榆林)、盐路(杭锦旗盐海子到榆林)穿过康巴什

四、以召庙命名的地名

鄂尔多斯部蒙古人笃信喇嘛教,至今是内外蒙古保有喇嘛和召庙最多的地区,所以这里保留大量召庙地名,康巴什也是如此。例如乌兰什里庙村,藏名:热西明珠尔岭,有蒙古族67人。扎木音高勒庙,1820年建庙。阿布亥庙,因庙建在阿布亥沟,因此命名为阿布亥。传说,王爷的格格路过此地,遇洪水过世。王爷思女心切,用女儿留下来的一副镶满珊瑚、松石的头戴(鄂尔多斯部蒙古族的妇女头饰)出资,修建了阿布亥庙。文革期间,被毁。洪钦庙,建于1820年,藏名:热西鄂达布尔岭。民国年间,康巴什地区土地被郡王旗放垦,进入这里的陕北民人,捐建了具有求子祈雨功能的马王庙。

640.webp (19).jpg

20世纪20年代,欧洲人航拍的鄂尔多斯召庙

五、以姓氏、人名、商号名、地理特征命名的地名

民国年间,康巴什地区的土地被郡王旗放垦后,来到这里的陕北民人,逐渐定居下来,因此小地名逐渐变为汉语地名。例如雷家坡,是民国年间,雷姓民人聚居在此而成村。解放后,是哈巴格希村委会所在地。此外还有大量这样的地名,例如白家壕村、贾家壕、孙家塔、东郭家壕村、赵家村、崔家村、高家村、张家村、赵家村、边家渠、韩家圪旦、高家村、刘家村、冯家村、尉家村、郭家梁等。有的地名,由人名来直接命名,例如张过记渠、张有子村、李社保村、杨二村。有的地名由地形或者建筑物来命名,例如锅底圪卜。寨子村是为防止土匪袭扰,修筑的土寨子。也有以经营的买卖种类来命名,例如陶姓民人在油坊壕开设了油坊,遂叫此地为油坊壕。

640.webp (20).jpg

今日康巴什

地名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作为特定地域的指称,它的产生应当与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密切相关。同时,地名也是涉及语言、地理、历史、社会、文化、民族的高度综合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具有社会功能、历史功能、现代功能。因此,研究康巴什地名是服务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康巴什的地名中体现了尊师重教的传统,同时康巴什也是成吉思汗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掘地名文化,对于康巴什社会经济的发展,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由于语言、参考资料方面的限制,本文可能还有许多疏漏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提出批评意见指正。

参看资料:《伊克昭盟地名志》、《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祭祀全书》、《末代王爷》、《清代蒙古社会制度》、《伊克昭盟志》、《伊盟左翼三旗调查报告》、《准郡两旗旅行调查记》、《《河套图志》、《伊金霍洛旗地图(197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