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鄂尔多斯地区由于地处秦汉都城咸阳、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与北方匈奴所在的漠北草原之间的必经之路上,中原的农产品与草原的畜产品,通过鄂尔多斯高原的三条天然大通道和秦直道,进行频繁的交换和贸易活动,星罗棋布的古渡口、古城址、古道路成为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支点。
一、汉代鄂尔多斯的重要古城址
如今在鄂尔多斯境内共留存有汉代古城址31座。这些古城址中的大型郡县故址、秦直道和天然通道附近的古城,实际上在秦汉时期发挥了重要驿站的作用,是当时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支点。
秦直道上的重要古城址,由南向北主要有红庆河古城、苗齐圪尖古城、城梁古城和城拐子古城。红庆河古城,据考证,为西汉西河郡虎猛县城,位于伊金霍洛旗红庆河镇。俗称“三套城”,可分为外城、内城、和子城。1城梁古城,据考证,为西汉增山县城。城拐子古城,据考证为西汉河阴县城。
在鄂尔多斯境内,秦直道附近的红庆河古城、城梁古城和城拐子古城,均为体量较大的城址。在秦直道修好后的几百年里,特别是在汉代,这三座古城一直是秦直道附近的重要城址,处于榆林和包头之间,是从都城咸阳、西安通往漠北边塞包头的秦直道上最为重要的具有物资运送、商品流通,人员住宿、给养补充的重要城池。2
天然通道上的重要古城址,有纳林古城、十二连城古城和勿尔图沟古城。纳林古城据考证为西汉西河郡美稷县城,为南匈奴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的交通枢纽和政治、军事中心,位于准格尔旗沙圪堵镇纳林村。十二连城古城,据考证为西汉云中郡沙南县,3位于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黄河南岸的台地上。勿尔图沟古城,据考证为秦汉广衍县城4,位于准格尔旗纳日松镇勿尔图沟南岸的台地上,该城址是鄂尔多斯境内目前已确定的唯一一座战国、秦、汉三代古城址。
二、汉代草原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秦汉时期,分布于鄂尔多斯高原上的草原丝绸之路路线主要有四条,除秦直道以外,鄂尔多斯东部有两条,一条位于准格尔旗;一条由伊金霍洛旗进入,经过准格尔旗,在达拉特旗北渡黄河。鄂尔多斯西部有一条,从乌海附近进入鄂托克旗境内。除秦直道是人工修筑的道路以外,其它三条路线都是天然形成的天然通道。
(一)秦直道
从今陕西淳化县北的云阳甘泉宫,直达今内蒙古包头市西的九原,从秦朝的心脏地区,直抵北方边塞,它纵贯鄂尔多斯南北,是当时联通中原和北方的一条主要交通干线,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条高速公路”。该道出汉上郡(今榆林)沿榆溪河北行,经汉虎猛县(今红庆河古城),增山县(今城梁古城),到达五原郡(今包头)。5该路线是秦汉时期由关中通往漠北的首选。秦直道南北纵观鄂尔多斯地区,成为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大通道。
(二) 鄂尔多斯东部准格尔旗天然通道
由皇甫川向北进入准格尔旗,沿纳林川经过汉美稷县(即纳林古城),向东北到达汉沙南县(即十二连城古城),由十二连城附近的榆林古渡口渡过黄河,向东北到达今呼和浩特市西南的汉云中郡。6
(三) 鄂尔多斯东部伊旗—准旗—达旗天然通道道
由㹀牛川北上,进入伊金霍洛旗境内,经过汉广衍县(勿尔图沟古城),向北在汉曼柏县(榆树壕古城)附近经过鄂尔多斯高原四十里梁—敖包梁—点素敖包分水岭,再向西北到达汉河阴县(城拐子古城),由昭君古渡口北渡黄河,通往汉五原郡。
(四)鄂尔多斯西部鄂托克旗天然通道
这是是一条匈奴南下进入鄂尔多斯大草原的通道,起点在今巴彦淖尔市秦汉长城的高阙塞,匈奴骑兵从这里出发,沿秦汉长城外缘,向西南经过乌兰布和沙漠,到达鄂托克旗碱柜渡口或乌海市、宁夏石嘴山与鄂托克旗交界处的石咀子渡口,由这里东渡黄河,进入鄂托克旗,从而进入了一马平川、水草丰美的鄂尔多斯西部大草原。7
三、鄂尔多斯高原在秦汉时期草原丝路中的重要地位
秦汉时期,鄂尔多斯地区位于南面的关中平原与北面的蒙古大漠之间的交通要道上,匈奴骑兵南下必须经过这里。秦汉时期的咸阳、长安等京畿都城之地均位于关中地区,北面的鄂尔多斯高原成为秦汉王朝的主要屏障和必争之地;中原王朝派遣大军出征漠北,鄂尔多斯地区成为必经之地。鄂尔多斯高原以及北面的蒙古高原畜牧业发达,关中平原、黄土高原农业发达,鄂尔多斯地区成为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的交汇地带,两种经济、两种文明在这里汇聚和碰撞。紧张时,鄂尔多斯地区成为秦汉王朝同游牧部族政权的前沿阵地和必争之地,和平时,鄂尔多斯地区成为农耕民族同游牧民族交往、贸易、贡赐、和亲、融合的必经之地和联系纽带。
注释:
1. 陈育宁:《鄂尔多斯史论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2. 甄自明、岳够明:《鄂尔多斯汉代古城分布与研究》,《鄂尔多斯学研究》2014年增刊。
3. 李作智:《隋唐胜州榆林城的发现》,《文物》1976年第2期。
4. 崔璇:《秦汉广衍故城及其附近的墓葬》,《文物》1977年第5期。
5. 张光耀:《秦直道探索与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6. 伊克昭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伊克昭盟志》,现代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7. 田广金、郭素新:《西沟畔匈奴墓反映的诸问题》,《文物》1980年第7期。
源:鄂尔多斯博物馆
Copyright ©2018-2022 ordoswh.cn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 蒙ICP备09003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