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安代舞、筷子舞、盅碗舞、牛斗虎舞、跤舞、马刀舞等是蒙古族的传统舞蹈,其中安代舞有300多年的历史,是流传最广、最具群众性的集体舞蹈,也是蒙古族的代表性舞蹈。
安代起源
“安代”一词在蒙语里意为“抬起头来”、“站起来”最早是发源于科尔沁草原的一种原生态舞蹈。安代舞的起源有几十种说法,据历史记载,安代是蒙古族最早信奉的古老宗教萨满教的产物。萨满教用意念治病,而且教徒们在为病人治病时,嘴里念叨些教词,同时不停地跳着有一定规律的舞蹈式动作。后来,人们三五成群,便跳起类似于萨满教徒们跳的舞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安代舞。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安代最初是用来医治妇女精神性疾病和相思病的宗教舞蹈,也含有祈求神灵保佑人们,消灾祛病之意。
《蒙古秘史》中有描写成吉思汗与札木哈二人以互赠拐骨、互换腰带的形式结成“安达”(即安代)之说。他们在结为“安达”之后,其部下随即“绕蓬松茂树而舞”,“踏出没肘之蹊,没膝之尘埃”。说明那时安代舞已经形成,而且舞姿热烈奔放。
安代传说
民间有许多有关安代舞的传说,流传最广的是一个极富浪漫色彩的传说:
在很早以前,科尔沁草原有父女二人相依为命,女儿不但美丽,而且心灵手巧、能歌善舞,是老阿爸生命中唯一的希望和寄托。但是女儿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神智恍惚,举止失常,几经医治不见起色,老阿爸为此急得各处寻医、拜佛,但当地没有人能治得了她的病症。老阿爸只得用勒勒车拉上女儿前往它乡求医。当行进到库伦旗时车轴突然断裂,女儿病情加重,奄奄一息;老阿爸急得不停地绕车奔走,挥泪顿足,长歌当哭,哭诉着自己的不幸和遭遇。歌声引来了许多牧人,大家见状无不潸然泪下,皆随老阿爸身后甩臂跺足,绕行哀歌。
把你的黑发放开吧,啊,安代!
不要坐着发闷啦,啊,安代!
你的同辈的朋友们到齐啦,啊,安代!
该到欢舞的时候啦,啊,安代!
这时,奇迹发生了,众人欢乐的歌舞使姑娘的病不治而愈,不省人事、奄奄一息的女儿竟然慢慢苏醒过来,并悄然走下勒勒车,她也加入了歌舞的队伍,尾随众人奋力而舞,待发现时,她已跳得汗流浃背,大病痊愈。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前来观看祝贺,并建议父女二人在库伦旗定居下来。后来这种以绕圈、唱歌跳舞进行治病的方法,就从库伦旗传向了广阔的草原。这就是最初的安代,也是世界医疗史上罕见的用舞蹈来治病的神秘的安代。
传说二:
草原上一个叫安代的姑娘,爱上一个叫登代的小伙子。安代的父母嫌小伙子穷,不答应婚事,并强迫女儿嫁给了安代不爱的人。安代婚后郁闷成疾,登代得知安代生病,就经常到安代门前唱歌,用以宽慰情人。每当安代听到登代的歌声时,病情就好转。后来,登代赶着勒勒车远走他乡,到了库伦旗车轴坏了,他边修车边唱歌跳舞,向人们倾诉自己的不幸爱情。于是,登代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安代的故事,登代唱的歌和跳的舞就被叫做了“安代舞”。
传说三:
传说“安代”是一种精灵,这个精灵酷爱唱歌跳舞,常会附在心情忧郁、精神不正常的年轻女子身上。因此,如果有人患上精神疾病,家人就会请来能通人神、天地的博学巫师萨满来进行治疗。久而久之这些专门能驱除“安代”精灵,治愈精神疾病的萨满,就被人们赋予了特殊称谓“安代”。“安代”在为患者进行治疗之后,要求患者在走出蒙古包与家人和亲属见面时,“安代”就要组织患者的家人、亲友和邻居一起陪患者共同唱歌和舞蹈,使病人在愉快的情绪下锻炼身体,彻底摆脱病魔的缠绕。后来人们把治疗精神疾病程序最后进行的集体舞蹈,称作“安代舞”。
安代舞蹈
虽然早期的安代舞充满了种种传说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发展到后来就成了蒙古族群众最喜爱的舞蹈。
早期的安代舞有八个环节,也可以说有八个不同的歌曲、内容和舞蹈动作。表演场地中间立一断轴车轮或木杆,作为镇妖避邪之物。首先由一名歌手领唱,随后有十二名伴唱者一起合唱,无乐器伴奏。唱词有时劝慰病人,有时是阴森的迎神送鬼词句,更多的是鼓励病人起身跳舞。参加者围成圆圈,每人手持一条绸巾或彩带,随着歌声节拍挥舞绸巾、彩带或扯起蒙古袍下摆,边歌边舞,踏足为拍。因为早期舞蹈动作简单,主要以歌为主,所以也称“唱安代”。现在安代舞已发展到曲调有三十多种,舞蹈动作也达二十多个。
安代舞的动作主要有,原地踏步摆绸或向旁轻移,前倾身甩绸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迈动,边绕圈奔跑边甩绸,连续做“吸腿跳”步并用力向两旁甩绸等。踏步、跺脚、甩巾及自定围圈是安代舞通常使用的基本步伐,开始动作舒缓,随着节奏由慢渐快,舞蹈动作也加快,最后进入高潮,渐渐舞出雄伟的姿态。整个舞蹈虽然动作简单但却不失优美、豪放和抒情。作为伴舞的歌曲,还不时夹入大家一起呼号的吉祥蒙语,从而更增添了安代舞的民族特色。有时领舞者和助舞者一会儿双脚高跳,一会儿蹲下走矮子步,引导着众人不停地在头上摇动彩巾,现场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象,好似一群纷飞的彩蝶上下翻舞。安代舞曲调悠扬婉转,韵味醇厚;唱词内容丰富,活泼生动,不拘一格,还可即兴编词。由于安代舞以歌相伴,所以在安代舞的歌曲发展过程中,老百姓又不断加入了大量的民歌、好来宝、祝赞词,逐步形成了几十种曲目。仅在“安代舞之乡”的库伦旗流行的安代就有十二种之多。所以说,古代草原上这种发自众多人的肺腑,急切期盼病人康复的歌舞,既能用歌舞治病,又能延绵不断地流传下来。
安代舞又被称为蒙古族舞蹈的活化石。现在,草原上的安代舞一般是在节庆或每年水草丰美的秋季进行。欢乐的人们能从傍晚跳到天亮,甚至连续十几天不停地跳。舞者数目不定,少则十几个人,多则成百上千的男女老少一起载歌载舞。由于安代舞来源于民间,有强烈的自娱性、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又简单易学,符合群众文化需求,所以经久不衰,并已经从牧区走向了城市,从民间走上舞台。
空旷的草原,艳阳高照,天空一碧如洗,清风徐来,蒙古包之间,花草之下或小河边就是安代的舞场。一人着蒙古袍,挥舞彩绸,面对蓝天绿草自舞自乐,舞得兴起,一声呼啸,远近的俊男俏女,白发垂髫奔涌而来。马头琴拉起来,歌手唱起来,男如雄鹰奔马满场转,女如紫燕流莺轻歌漫舞。渐渐,人们手拉手舞成几个圆圈,忽地圆圈重新组合,那是因为出现了更高超的舞手。夜晚到来,繁星闪烁,篝火熊熊,舞蹈进入狂欢的高潮,舞到激昂处,人人大汗淋漓,歌手唱哑了嗓子,有的踏破了鞋底,舞断了衣衫,尽兴的人们还不愿散去,使安代舞不断地推入高潮,男女老少一直跳到天亮。
安代艺术之乡
安代舞是起源于库伦旗的一种蒙古族民间艺术形式,约产生于明末清初的萨满教,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安代舞是一种集体歌舞,是以唱为主,辅以简单的舞蹈动作,浑厚质朴,粗犷豪放。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宗教性舞蹈,含有祈求神灵保佑,消灾祛祸之意,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表情达意的民族民间舞蹈,同时它的艺术性也不断得以提高。安代舞有强烈的自娱性,明显体现了舞踏者对大地依恋的心情,是人们无法用“歌”来抒发内心的欢乐时,才会“舞之”,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生活气息。载歌载舞,简单易学,唱词随编随跳,朴实,红火,富有感染力,男女老少均可入场欢跳,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
安代舞从牧野走向城市,从草原走向剧场,从它的发祥地走向整个内蒙古草原,成为蒙古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瑰宝。1996年,内蒙古库伦旗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安代艺术之乡”。2006年6月,科尔沁文化名品“蒙古族安代”被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蒙古族乌力格尔”、“蒙古族四胡”一道参加了中国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
源:蒙古语
责任编辑:张宇婕
总编:其格勒
Copyright ©2018-2022 ordoswh.cn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 蒙ICP备09003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