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一千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走出额尔古纳河两岸山林地带向蒙古高原迁徙,生产方式也随之从狩猎业转变为畜牧业,长调这一新的民歌形式便产生、发展了起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逐渐取代结构方整的狩猎歌曲,占据了蒙古民歌的主导地位,最终形成了蒙古族音乐的典型风格,并对蒙古族音乐的其他形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长调集中体现了蒙古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并与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生态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于蒙古民族的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长调的基本题材包括牧歌、思乡曲、赞歌、婚礼歌和宴歌(也称酒歌)等。
蒙古长调大致可分为3个历史发展时期,即山林狩猎音乐文化时期、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半农半牧音乐文化时期。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蒙古语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3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而形成并发展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礼仪歌用于婚宴等喜庆场合,以歌唱纯真的爱情、歌唱英雄、歌唱夺标的赛马骑手为主要内容。牧歌多在放牧和搬迁时唱,内容以赞美家乡、状物抒情者居多。
“乌日汀·道”———长调民歌是蒙古族传统民歌体裁。蒙古牧民在长期游牧劳动中创造了这一独特民歌形式,用以抒发情感,表现游牧生活。长期流传过程中,长调民歌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包括草原牧歌、赞歌、思乡曲、婚礼歌、情歌等不同歌曲种类。蒙古族的生存环境历来是地广人稀,加之游牧的独特生活方式,使他们对爱有着自己的思考,对爱的表达也有着独特的方式,长调民歌即是在这种爱的原动力作用之下产生与发展的。因此,长调民歌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这种爱的本质与内涵。
长调民歌的分布,以我国北方的锡林郭勒草原为中心,东连科尔沁草原、昭乌达草原(今赤峰市)和呼伦贝尔草原;西接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大漠以及青海、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境内的蒙古族聚居地区;北邻蒙古国,形成一个巨大的马蹄型分布格局。锡林郭勒草原是中心地带,是我国长调民歌分布和流传的重要区域。从历史上看,自13世纪中叶以来,这里是水草丰美的优良牧场,畜牧业生产率先发达,草原文化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自元朝以来,锡林郭勒草原是元上都所在地,一度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故宫廷音乐十分发达,对民间音乐产生了重大影响。时至今日,锡林郭勒草原上仍然流传着一些长调宫廷歌曲以及“潮尔”合唱等宫廷音乐形式。锡林郭勒草原长调民歌风格婉转缠绵、深沉内在、华丽典雅,“诺古拉”唱法运用较多,哈扎布是锡林郭勒草原长调流派的代表人物。
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则是长调民歌分布的又一重要地区,具有高亢明亮、热情奔放的风格。宝音德力格尔是呼伦贝尔草原长调流派的代表人物,善于演唱热情豪放的长调民歌。20世纪50年代,她率先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金质奖章,为祖国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具有较强的朗诵性。其 亮、悠长、亲切的曲调,沁人心脾。牧歌的歌词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牧歌的节奏一般是悠长、徐缓、自由,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节奏。一般情况下,牧歌的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从而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了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有《辽阔草原》《盗马姑娘》等。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辞行》等。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流行的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昭乌达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阳》等。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来看,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长调民歌的衬词有“嗒咿”“咿哟”““啊哈辉艺”等。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
蒙古长调的表演者穿蒙古长袍,配以马头琴音乐,讴歌母爱、赞美生命、诉说爱情,以真声唱法为主,是最接近自然的声音。在蒙古长调里,除了旋律本身所具有的华彩装饰(如前依音、后依音、滑音、回音等)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发音技巧形成的旋律装饰,蒙古语称为“诺古拉”,可译为“波折音”,即发声时,配合口与咽腔的复杂动作,发出类似颤音的抖动效果,一般抖动两三次,“诺古拉”对形成蒙古长调的独特风格具有重要作用。“蒙古长调每个人唱的都不一样,可以即兴发挥,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它以思念、赞赏的歌曲为主,大多数都是描写草原、牛羊、白云等,尤以唱马的歌曲最多”。
长调民歌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线多做波浪式进行,起伏跌宕,表现出天高地阔的草原自然环境。节奏悠长,腔多词少。陈述性的语言节奏、抒情性的悠长节奏、装饰性的“诺古拉”节奏巧妙组合,构成长调民歌的节奏律动。
长调民歌的音乐风格一经形成,便显示出相对稳定的特点,而且,令人惊奇的是,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形式,长调民歌结构之大、音域之宽、意境之深、演唱技巧之难,堪称无与伦比。从世界范围来看,恐怕还没有哪一个民族像蒙古族那样,将传统民歌发展到如此完美的程度!在草原上只要有一人领唱长调旋律,三五个人以持续低音附和,就会产生庄严肃穆、声势浩大、辉煌壮丽的气势;而一首马头琴民间独奏曲《走马》,就会有排山倒海之气概。两者均能使人产生一种雄浑壮美的崇高体验。
倾心听一曲长调牧歌,犹如站在苍茫草原向大自然倾诉体验。这种艺术境界,被诸多音乐学家、歌唱家称之为“天籁与心籁的完美统一”,而美学家则称之为“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统一”。长调民歌是绿色生态的艺术,顺乎自然法则,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长调民歌是心灵的自由,抒情的极致,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歌唱草原、赞美骏马、感怀父母、仰慕英雄、讴歌爱情,是长调民歌的常见题材。辽阔草原是长调民歌的摇篮,长调民歌则是音乐化的草原,长调民歌中有许多歌唱草原的精彩曲目。
蒙古族人是天之骄子,享受着大自然的无私恩惠。然而,草原对于蒙古民族来说,同时也是一位无比严厉的母亲,随时以空旷、寂寥、风雪、干旱来考验草原儿女。确实,在草原面前,个人显得何其渺小而脆弱!然而,蒙古人毕竟是英雄的民族,他们渴望身心解脱,力图求得平衡。于是,蒙古族热爱草原、抗衡自然的满腔激情,终于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转化为“乌日汀·道”。诚然,人们往往从长调民歌中听到寂寞忧伤的声音,但这并不是长调民歌的主旋律,更不是它的本质。相反,长调民歌的基调是热情豪放、积极进取、坚毅自信、不甘寂寞。难怪,数百首长调民歌中,竟然没有一首是描写自然灾害、逃荒迁徙的曲目。蒙古人通过歌唱长调民歌,不仅尽情宣泄胸臆,而且与万能的大自然拥抱,达到了一种超脱自我,心灵与外界平衡的至高境界。因为有了长调民歌相伴,牧人才可以常年放牧而不感到厌倦。由于长调民歌的哺育,蒙古族才会有身心健康、感情丰富的子孙。从这个意义上说,长调民歌既是草原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游牧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在谈论长调民歌的时候,不能不涉及到骏马。每一个在草原上生活的蒙古人,生来就与骏马结下了不解之缘。牧民、骏马、草原,从来就不能分割,三者构成了游牧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这也是蒙古族创造长调民歌的主要依据。毫不夸张地说,一部灿烂的草原文化史,包括长调民歌在内,其实是蒙古族骏马共同创造的。
“马步本身就是音乐”———已故长调民歌大师哈扎布的这句名言,道破了骏马和长调民歌之间的关系。人们经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长调民歌中那些玲珑剔透、华彩绚丽的装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其实,你只要骑上骏马轻轻颠簸,合着马蹄的节奏歌唱上一首长调民歌,随着气息的波动,便会自然而然地唱出装饰音“诺古拉”来。而骏马身上所透出的那股雄姿英发、威风矫健之气,更为长调民歌增添了自由奔放的气息。
长调歌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长调牧歌的典范之作《辽阔的草原》,音乐语言、曲式结构都是简洁精练的,全曲只上下两个对偶乐句旋律,但却热情奔放,达到形象和意境、人和自然的完美统一,同样给人以辽阔、豪放的阳刚之美。古老的宴歌《六十个美》,仅在一首单乐段淳朴的歌曲中就唱出60个美的事物。歌中列举了草原土地、生命青春、牛羊骏马、候鸟鸿雁、阳光云霭、明月繁星、山的景色、海的风光、怒放的鲜花、清澈的流水、弹拨的琴弦、嘹亮的歌声、父母的恩情、弟兄的情义、长者的训导、天下的太平… …这首歌简直是一本绝妙的思想品德和美育的教科书,美学价值和教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蒙古族民间有许多这样的谚语,“牙齿掉了咽到肚里,胳膊断了藏在袖里”。这种内倾性格体现在蒙古族民歌乃至整个艺术审美观念上。对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性格,一般都有“骁勇善战,粗犷豪放”的认识,却很少了解其“情感细腻,善良多忧”的另一面。如果将粗犷豪放视为外在性格,那善良多忧则是内在性格,这一阴一阳恰好形成互补。这种内在性格更多地是表现在蒙古民族的音乐艺术中,因此,就不难理解蒙古族民歌的“慢多快少,忧多乐少”的表象,而长调歌种的内在抒情性表达方式的形成也就有了必然性。
源:知网
责任编辑:张宇婕
总编:其格勒
Copyright ©2018-2022 ordoswh.cn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 蒙ICP备09003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