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前旗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鄂尔多斯地区民主革命的中枢、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北部屏障以及优势沟通党中央和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和共产国际的交通要道,更是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和政策的主要实验基地,是培养少数民族高级人才和干部的摇篮。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片革命的热土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革命遗迹。
马良诚、顾寿山是鄂托克这片土地上最早的蒙古族战士,他们在中国共产党处于革命低潮时期,坚定不移地追随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感成为每个鄂托克人前进的动力。
马良诚,蒙名宝日巴特尔,1910年,出生于鄂前旗毛盖图嘎查。1929年当兵。1946年参与发动领导了阿拉庙起义,被任命为起义部队团长。1948年5月3日,马良诚率部队在王窑湾一带休整时,遭遇陕北张庭芝匪团袭击,不幸牺牲,年仅38岁。
顾寿山,蒙名乌力吉胡图。1909年,出生在鄂前旗吉拉苏木。1926年当兵。1939年,顾寿山在阿拉庙会认识了三段地抗联会负责人田万生,此后,经常暗中与三段地抗联会来往,受到共产党思想的影响。1947年,在向陕北转移的途中因叛徒出卖而被捕,于5月13日在大庙被杨森扎布派出的爪牙秘密枪杀。
虽然英雄的年代早已远去,但是马良诚、顾寿山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的精神激励了无数蒙古族战士前赴后继投身革命,为鄂尔多斯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坚定地人生信仰和追求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无价之宝。
❂ 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
1941年9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在延安创办了民族学院,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学院。1945年3月,延安民族学院迁往鄂托克前旗城川镇,不少学员在校期间在内蒙古地区开展了地下工作,成为当地革命的主要力量。2002年,鄂托克前旗在民族学院旧址上建立了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成为人们缅怀先烈的教育基地。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试验区,也是内蒙古西部地区的革命中心,作为延安民族学院的最终落脚点,它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民族区域自治之路的重要起点,是鄂尔多斯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也是鄂托克前旗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之一。
❂ 三段地工委旧址
现在的三段地工委旧址在经历了岁月的剥蚀后显得满是沧桑,但是这里曾荟萃着中国共产党成百上千的民族干部,它是我们蒙古民族走向革命的火把和圣地。三段地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最早开辟的革命根据地,是党的民族政策的试验田,是中国革命重要的见证地。1983年,为纪念革命老根据地和教育子孙后代,鄂托克前旗修葺完善了三段地工委旧址。为进一步发挥其教育作用,鄂托克前旗计划建设三段地工委旧址纪念馆,以浮雕等形式展现曾经革命的峥嵘岁月,让三段地成为草原上的延安!
❂ 王震井
1941年,为了打击顽固势力,党中央派王震将军到三边抽调部队,一举解放了城川等地,成立了蒙古委员会,并掀起大生产运动,在城川黑梁头,北沙畔等地耕种有千余亩土地,军民建立了鱼水关系。1943年,八路军九团三营二连的指战员为了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在黑梁头黄海则村开凿出一眼水井,当地村民至今不忘王震将军领导的359旅的卓著功勋,一直亲切的称这眼井为“王震井”。1963年遭遇大旱,周围的水井都干枯了,唯独王震井里的水依然汩汩流淌。1987年,鄂托克前旗党委、政府为保护革命旧址,发扬革命传统,弘扬红色文化,为其修缮设立了井碑。如今,王震井已成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鄂尔多斯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之一。
❂ 阳早、寒春纪念园
鄂托克前旗的革命历史上,还有国外友人的身影。1948年,美国人阳早、寒春放弃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物质生活,来到鄂托克前旗城川牧场。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条件极差、土匪和反动派不断破坏骚扰的情况下,这对夫妻依然没有放弃,更没有要求特殊待遇。在牧场一直工作到1952年,与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当地牧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阳早、寒春的一生始终体现了白求恩式的国际主义精神和高尚的共产主义品质,为了纪念这对国际友人,鄂托克前旗计划建设阳早、寒春纪念园,以忠诚石、幸福林等向他们的敬业和奉献精神致敬。
抚今追昔,革命的先驱者们在鄂托克前旗这片热土上为鄂尔多斯乃至全国的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如今,在烈士们用鲜血染红的这片土地上,鄂托克前旗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大力开展红色旅游,让更多的人了解鄂前旗这段革命历史,弘扬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继承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源:鄂托克前旗文化旅游广电局
整理、编辑:张帆
总编:其格勒
Copyright ©2018-2022 ordoswh.cn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 蒙ICP备09003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