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南北朝民歌《敕勒歌》
这里的“穹庐”所指的就是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即现在的蒙古包。
『蒙古包历史起源』
蒙古包是对蒙古族游牧民住房的称呼。古代称为穹庐、毡帐、毡包等。距今两千余年前,自匈奴时代起就已经出现,一直沿用至今。经过几千年,穹庐经过匈奴以后的回鹘、柔然、突厥、鲜卑、契丹等多个民族传承、改造,不断适应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游牧生活,表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进入近代,国内国际对蒙古包的研究也比较活跃。
『蒙古包文化遗产』
蒙古包内外包含蒙古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情感和祈愿,从中可发现蒙古族的民俗文化。传统蒙古包建筑能体现蒙古族人的创造型思维以及环保意识。蒙古包营造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蒙古包衍生的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也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蒙古包物品陈设与习俗』
蒙古包内陈设的根据,主要是继承了老祖宗敬奉香火、神佛的传说,同时也跟男女劳动的不同分工有关系。蒙古包的空间分三个圆圈,东西的摆布分八个座次。不仅八方都有安放东西的地方,正中还有安排香火(灶火)的地方。
特别一提的是蒙古包的炉灶香火位置,在蒙古包里,火撑子是最神圣、最重要的摆设之一。蒙古包搭建好以后,最先要做的事就是安放灶火(支火撑)。在蒙古族习俗中,炉灶居于人们居所的中心,它不仅能烧煮食物,也给牧民带来温暖和光明,在蒙古包中摆放在正中间。作为生活用火,是家庭安宁、永存的保证。炉灶是联结家庭的纽带,是家族的象征。蒙古语季子成为odqun,od表示火,odqun意为守灶之人,在继承家族香火中具有重要作用。成吉思汗的幼子托雷按照蒙古人的习俗被称为季子,即“关系着火和家灶的儿子”。换言之,他被认为是祖业的继承人。正因为炉灶是家族的象征,蒙古族至今仍然保存着婚礼从点燃炉灶的火开始的习俗。
『蒙古包的工艺』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架木包括套瑙、乌尼、哈那、门槛。通俗来说,套瑙就是蒙古包的顶、乌尼是椽、而哈那是围墙;苫毡包括毡门、支柱、顶毡、围毡、外罩等;绳带一般包括带子、围绳、压绳、捆绳、坠绳、哈雅布琪。蒙古包主要材料为木材,而非水泥或钢材。
『蒙古包的领悟』
丹麦探险家亨宁·哈士伦说:“蒙古包神圣的火焰是家庭与部落生活的中心。传统就是在这产生的。那些围绕在蒙古包周围,有着部落最古老和基本特征的语言和氛围被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成为沟通古与今的桥梁。”
天窗里飘出的缕缕炊烟,蒙古包中间的香火,象征着神圣的传承之火,寓意传统、传承与沟通。蒙古包上的图案多以福禄喜庆、长泰安康、花草纹样为题材,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平安吉祥的向往。
最后由“穹庐”想起纳兰性德的一首颇具特色的边塞词,在文章结尾插播一条。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纳兰性德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
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醒来有味无味不知道,但是确实可以准备去睡了,安。
源:小旭文创
Copyright ©2018-2022 ordoswh.cn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 蒙ICP备09003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