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伊金霍洛》之地名的传说(七)

来源: 时间:2018-05-17 16:01浏览量:4417

阿勒腾席热溯源

在南与金碧辉煌的成吉思汗陵园相距25公里处,在北与鄂尔多斯市政府所在地康巴什新区隔河相望的地方,有一座新型的小城镇展示在世人的眼前。这座城镇叫阿勒腾席热镇(简称阿镇),是伊金霍洛旗政府所在地,也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总面积296平方公里,主要居住着汉、蒙、回、满、瑶等各族人民达7万多人。小城镇虽然不大,但风光旖旎,景色迷人,坐落在宽阔平坦地面上那一幢幢高楼大厦,掩映在青杨翠柏之中:那“井”字型的大街小巷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给人以温馨、舒畅、和谐的感觉,不愧为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文明镇和国家第一个卫生镇。

图片1.png

(现今的阿勒腾席热 )

阿勒腾席热镇上有座幽雅的深宅大院,这便是全区保存最完好的郡王府。据史料记载:这座王府是图布升吉尔格勒王爷所建,就其建府选址也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图片2.png

(郡王府)

据说在图王之前,从清顺治六年(1649年)设盟划旗时的祖先额磷臣多罗郡王起,历代王爷的住宅随着牧草地的划分,不断迁徒,先后由王爱召迁至巴彦敖包、阿彦布鲁、埃勒斯太、台吉名、昌汗伊力盖召、章圪台希里,吉格塔拉等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特古斯阿勒坦呼雅克图承袭了郡王旗札萨克后,将住宅地再度迁到乌兰木独壕,当时仅有5间砖木结构的平房和4顶传统的蒙古包。每次搬迁,都得请人看风水。其时,特王决定找一块风水宝地新建一座象样的王府。大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派官员以厚礼邀请公尼召第五世活佛伊希丹增旺吉拉,为他选择吉祥的王府宅基地。

伊希丹增旺吉拉活佛由特王的长子、时任郡王旗记名札萨克的图布升吉尔格勒陪同,骑着骏马“一边察看地形地貌,一边向老牧民调查了解周围的环境概况。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里,他们来到现在的郡王府高高突起的平台上,举目远望。只见这里靠北是一道起伏的山脉;朝南是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里一东一西镶嵌着两个小湖泊(今红海子),东称查干淖尔,西称伊克淖尔。湖水清澈湛蓝,与天一色;突起的长方形平台,犹如摆放的一张檀香木桌子;平台两侧,东有乌兰木伦河,西有掌岗图河,犹如两条洁白的哈达在桌子的两边轻轻拂动。伊希丹增旺吉拉活佛看到这番景致,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地喊道:“阿勒腾席热! 阿勒腾席热!”(汉意为金桌子)。他向图布升吉尔格勒介绍这块风水宝地的意境:这一带地势宽阔平坦,犹如一条伏卧的巨龙,中间的大草滩为龙身,南边的那座曼架庙山恰似龙头,两个对称的湖泊是熠熠放光的龙眼,北边那座山梁象来回摆动的龙尾,平展展的台地则是安放在龙身上的金桌子。台地左边的双诺古吉山和右边的尚毕山,是辅佐王爷的两员文臣武将。这里山环水抱,地肥草美,必定会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在这金桌子上建造王府,是最好不过了。

图布升吉尔格勒听后,拍掌叫好!并与活佛同回到王府,见过特王爷。随即决定将王爷府就建在阿勒腾席热。民国五年(1916年),特古斯阿勒坦呼雅克图王爷去世,其子图布升吉尔格勒承袭了那天旗札萨克、和硕亲王位。民国十七年(1928年)秋,国王用重金从山西偏关雇来30多名石工艺匠人,择吉日开工建造前。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前后经过8年时间,耗费银13800块,一座富明堂皇的郡王府终于出现在同勒腾席热,即“金桌子”上面,阿勒腾席热镇亦由此而得名。

郡王府总占地面积2105.79平方米,建筑南积1040.4平方米,前后两大跨院,由两丈多高的青砖墙围成一个整体。大门外的正面墙壁矗立着14根砖石露明方柱,每根方柱都坐在雕花的青石底座上:正中大门洞顶部有一个玲珑的撞钟楼;大门两边的墙壁上各有一幅人物浮雕和4朵铁叶制成的牡丹花;大门开处,两旁各蹲一尊石狮子:大门两侧刻有一副楹联:天下文王开基业,荣华富贵八百年。距离大门10米远的地方,还有一座牌楼,牌楼正面和背面格刻有一副楹联。正面是:一盟元首统承福禄,全旗高明世袭王基;背面为:屏卫潭府福星披照,执司全旗仁政施行。院内共有房屋66间,前后正厅都坐在5级青石台阶上,并设有廊檐。所有建筑都是飞檐斗拱,都用砖、木、石雕刻着龙凤、山水、花草等各种图案。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在建筑艺术上,采用了硬山顶和平顶相结合的方式,尤以其精美的砖雕而独压群芳。气势宏伟,结构严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郡王府在“文革”动乱期间遭到破坏,牌楼和墙壁上的雕刻艺术破毁,但整体建筑还算保存了下来。1988年4月,伊金霍洛旗人民政府将郡王府定为全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全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级有关部门和伊旗人民政府多次筹集巨额资金维修郡王府,使郡王府恢复当年的风貌,郡王府在“全区第三届草原文化旅游节”上被确定为旅游点,现已向国内外的游客开放。

郡王府是鄂尔多斯高原上的一座名胜古迹,也是劳动人民用汉水凝成的艺术结晶,它将会吸引国内外的更多人前来游览、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