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达来
摘要:以论证鄂托克努图克文化概念为目的,呈献了鄂托克努图克文化的范围及涵盖内容的初步规划,以此阐明本研究对鄂托克旗社会全面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关键词:鄂托克 努图克文化 作用
一、鄂托克努图克文化的概念
何谓是鄂托克努图克研究?笔者认为它首先涉及鄂托克人的起源或努图克有联系的研究。从研究性质来看,它涵盖于自然—人文—文化科学领域。
关于努图克 战国时期杜宇的《左传记》记载中解释到“魏晋城中有城垛口,古代昆吾氏的努图克,如今在金阜阳城中”。这里所提到的昆吾是指匈奴国,努图克是居住的地方和定居的地方的意思。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后奖赏功臣的同时给《黄金家族》分领土地——《私有努图克》。《史记》中记载:《〔合赞汗〕把每一个州中的一些地方赐给蒙古军队采邑》⑴。可以断言,所有蒙古部落,甚至是住在青海和西藏边境的那些蒙古部落,几乎全都知道《努图克》一词⑵。现代蒙语字典中努图克—nutuk一词的解释为《①居住的地方;②定居的地域;③搬迁位置》等。
关于鄂托克 鄂托克这一蒙古语来源于更古的形式ota(斡塔克),此词属于中亚细亚语群,是从粟特(Сor д)文化语演化出来的;在公元后一千年间流行于亚细亚的伊朗语系之一的粟特语种,我们知道有ōtāk一词,它有“国家、疆域”的意义⑶。后来,这个词以各种形式出现在突厥语、蒙古语、通古斯语的各种方言中,表示它与场所、地域等的关系⑷。通古斯语otok(屯营,野营)。在现代的若干蒙古语方言中,oto(鄂托克)一语意味着:“屯营地”(布力雅特波罕部),“棚子”(布里亚特阿剌儿部),“居住和游牧在一个地区的同一家系的阿寅勒集团”(卫拉特拜特部);在伏尔加河畔的卫拉特里,“与异族分开而由一个氏族来游牧的土地称为鄂托克”⑸。
成吉思汗1204年把千户制度普及全国,所属子民分为“万户——土绵”和“千户——敏罕”,选功臣来统辖。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后赐给察合台4千户。后来征服花剌子模后赐给阿姆河、锡尔河一带河中地区。大概14世纪上察合台汗国已经运用有“国家、疆域”含意的“鄂托克”这个名字。从15世纪开始,蒙古中应用到一种新的联合体,即鄂托克(otog),它代替了前述古氏族——克兰,代替了世界帝国时代的“千户”⑹。这时候开始象“千户——敏罕”那样的名词已经完全不引用了,而“土绵——万户”一词却保留下来。这个鄂托克是由各个阿寅勒(部族、集团)在自己分散游牧时占据了一定的地域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的,从兀鲁思(国家)或万户(土绵)分解出来的蒙古社会的基本单位既纯行政机构。用鄂托克的兵丁组成叫作xoshi(g上面有一个点,我用这个字代替了)un~xoshi’un~xoshūn~(和锡衮~和锡温~和舜)的独特的部队⑺。因此,鄂托克及和舜两个名词,往往互相混用。满清统治蒙古之后顺治六年(1649年)把鄂尔多斯部改为伊克昭盟,分成六个旗(和舜)。这样旗(和舜)成为封建统治地区的名称,鄂托克完全失去了原来的概念。但是历史上鄂托克这个名称用于鄂尔多斯右翼中旗(和舜)的简称,后来演变为真正的行政名称,成为《鄂托克旗(和舜)》产生。
鄂托克努图克文化 唐朝时期唐古特族游牧到鄂尔多斯地区。后来成吉思汗去世之前把原来西夏管辖的今鄂尔多斯分给也遂皇后,成为也遂皇后的私有财产。所以从14世纪开始鄂尔多斯部已经成为专门负责大汗宫殿的一个部落名称。这方面在《蒙古源流》中《鄂尔多斯者,乃为汗守御八白室之人,属大有福者》⑾。1376年,元朝大臣呼和特木尔从鄂尔多斯撤离时蒙古人从河套地区退出。明朝天顺六年(1462)毛里孩、阿鲁楚、布鲁呼等各个蒙古部迁到了鄂尔多斯地区。这样由乌梁海部伊金(主人)负责祭拜的成吉思汗八白室迁移到了河套地区,当时鄂尔多斯由卫拉特管制独立分开。平且跟卫拉特邻近的拉特、云溪雅布、哈日钦、七个图木特等部族迁到今鄂尔多斯边境。16世纪初,克扣特、锡巴固沁等小部族也迁到鄂尔多斯地区居住。
清朝时期编著的《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傳卷之四十三》——傳第二十七《鄂爾多斯部總傳》:“鄂尔多斯部在河套内,至京师千一百里。东界归化城土默特,西界喀尔喀,南界陕西长城,北界乌喇特。东西北三面皆距河,袤延二千余里。元太祖十六世孙巴尔苏博罗特,始居河套,为鄂尔多斯济农,子衮弼哩克图墨尔根继之。有子九,分牧而处。今鄂尔多斯,七扎萨克,皆其裔。长诺颜达喇,袭济农号,为扎萨克郡王,额璘臣一旗祖。次巴雅斯呼朗诺颜,为扎萨克贝勒善丹一旗祖。次伟达而玛诺颜,为扎萨克贝子沙克扎、镇国公小札木素二旗祖。次诺扪塔喇尼华台吉,为扎萨克贝子额琳沁一旗祖。次玻扬呼哩都噜尔岱青,为扎萨克台吉,定咱喇什一旗祖。次巴雅喇伟征诺颜,为牧”⑿。清朝张穆撰的《蒙古游牧记》卷之六——《内蒙古伊克昭盟游牧所在鄂尔多斯》中:“额璘臣族子善丹,崇德六年(1641)来朝,顺治七年(1650),封札萨克多罗贝勒,世袭罔替。子索诺木,孙松喇布,俱以经理驿站功,晋封多罗郡王,后仍袭贝勒。佐领八十四。牧地当腾格里泊,案即古屠申泽也。汉书地理志,朔方郡。隋唐朝丰州移到此地,运河时代(806——820)把渝州迁至。东至察罕札达海泊,七十里接右翼后旗界。南至贺通图山,西至察罕托辉。北至马阴山。百十里接右翼后旗界。山北平地,西喇木伦河出,北流入鄂尔吉虎诺尔。东南至库克陀罗海,百里接右翼前旗界。西南至横城口,三百三十里接边城界。旗西南三百三十里,有库葛尔黑河,源出库葛尔黑泉,南流入边。又西折出边,入黄河。明统志,黑水河在宁夏卫城东,番名喀喇秃速,西流注黄河。东北至鄂兰拜,百二十里接右翼后旗界。旗东北四十二里有达兰土鲁池。西北至阿尔布坦山。旗西北百十里有黄草山,蒙古名库勒尔齐。百二十里有哈伯察齐山、鄂兰喀喇陀罗海山,百二十五里有邵隆山,二百四十里有色尔蚌喀喇山。旗西北百里有伊克托苏图河,源出布海札喇克之地,西流会黄河。札萨克驻锡喇布里多诺尔。直宁夏东北三百五十余里。鄂兰河东流,滔赖河北流,合而豬焉。”
原巴雅斯呼朗诺颜(拜桑忽而诺颜)所统领的克扣特、锡巴固沁、乌拉特、唐古特以及哈尔哈但、达尔扈特、阿玛葛特、额尔古特、鄂尔鲁特、嘎都苏等蒙古部落,组成今鄂托克旗蒙古族的核心。从此,鄂托克旗新的历史阶段开始。
鄂托克旗的先民是诸多蒙古部落组成的,在这块草原上生活的各族和部族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努图克文化。北元末清初的蒙古族部落迁徙改变了该地区的部落成分,丰富了区域文化内容。这一切使鄂托克旗努图克文化具有了原生性、多元性、民族性草原文化特征。所以,研究鄂托克努图克文化有历史的重大现实意义。
概括地说,努图克文化指的是乡土文化,本土文化,是世代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风俗习惯、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与文学艺术等。它有历史传承的悠久性、区域性、创造主题的多元性和发展传承的稳定性的区域文化。
二、鄂托克努图克文化的研究范围
鄂托克努图克文化属于草原蒙古游牧文化范畴,因此它的研究范围很广,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表现在原始百姓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阐明鄂托克努图克文化的起源、制定研究定位是重要事情。鄂托克努图克文化依靠狩猎、畜牧的基本形式和自大然和谐为基础而形成,并随着社会发展而更加壮大。
从鄂托克努图克文化的特征来看,1、鄂托克努图克文化具有北方游牧文化的特征。这个特征表现在自然性、生态性、包容性、传承性。游牧民族的这种信仰在保护草原生态平衡做了很大的作用。鄂托克人至今仍传承着的祭敖包、祭河流的习俗就是崇拜自然的表现。
蒙古族认为上天赐给世界万物的福份是均衡的分配了份。从自然、人、生物体系分析这个观念时,这个体系表现在蒙古人爱护所有生物的观念中。几百年前的成吉思汗《伊克札萨克》里就提出了保护生物的条例,蒙古人历来防止破坏野生动物及原野牧草,专门随身携带生火用的三颗石头,具有保护草原的意识。蒙古人认为在这个生态环境中存在的老鼠到灰狼都有价值。这种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蒙古人不是在书本上学的而是渗透在实践和生活中的。这与现在所宣传的生态文化相符合的。传统知识当中的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是鄂托克蒙古人珍贵遗产。2、鄂托克努图克文化具有独特的古代蒙古族祭祀圣主的特征。这个特征表现在崇拜祖先、崇拜仙人、崇拜英雄。鄂托克蒙古族保存着祭祀圣主的深厚文化烙印。鄂托克蒙古族还传承着成吉思汗神袛、托雷伊金神袛、布和别勒古台伊金神袛、阿拉克苏力德神袛、火神、父母神、祭敖包及祭翁贡树等民俗。
托雷伊金祭祀来看,鄂托克人祖祖辈辈守护托雷的斡尔都,代代相传了托雷伊金继承的成吉思汗香火。“从古代开始托雷伊金神袛的祭祀以祭拜香火为主要内容。托雷后代的鄂托克各个时代的札萨克诺颜负责继承和祭拜成吉思汗香火的任务。这个深刻的内涵在世界上所有其他地方都没有的”⒁托雷伊金祭祀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体现了传统游牧文化的原古奇迹。祭祀的程序及桑、乌其格、祈祷词、天歌等跟蒙古族古代历史、文化、信仰崇拜、观念、习俗等多方面相连,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的重要价值。
三、研究鄂托克努图克文化的重要意义
我们研究鄂托克努图克文化的目的不在于复古,而在于懂得鄂托克努图克文化的来源、总结历史规律、吸取历史教训、在于如何继承传统,更好地发展努图克文化,让它服务于实践。
从鄂托克旗的蒙古族历史来看,这些蒙古种族的部落以游牧民族身份找到了历史位置,进而发展变迁。所以这个文化必然属于游牧文化。鄂托克努图克文化是具有独特特征的蒙古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阐明这个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的历史痕迹,从社会学、政治学、金融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文学、民俗学等全方面关注研究,深入研究对发展鄂托克努图克文化真理、把鄂托克努图克文化具体化、推动鄂托克旗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社会,努图克文化能够探索和研究鄂托克努图克的人民所面临的保护传承文化遗产问题、自然保护问题、舍饲养殖和传统畜牧业文化问题、母语文化等复杂而薄弱问题,将生产推动作用和重要意义。
1、鄂托克努图克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因而对人与自然相互和谐,从而保护自然环境生态平衡具有重大的作用。这些内容不仅在古代蒙古族崇尚自然、祭拜河流湖泊、敖包等习俗中,而且在成吉思汗的大札萨克里早有保护水源的严明纪律。《蒙鞑备录黑鞑事略》中记载《他们国家的法律中,杀草绿了之后挖地者或失火烧牧场者的全家》⒂。
最近几年在交通建设中,普遍存在到处挖坑用泥土,用完泥土后不添坑的现象。个体户经营者因为利益驱动关系,让鄂托克旗最大水资源的都斯图河的中下游有了严重的污染,破坏了都斯图河湿地生态平衡。这是因为没有制定完善的保护草原和水资源政策的结果。
2、从远古开始,历史是根,文化是灵魂。组成鄂托克努图克的蒙古族游牧部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财产及独特的民间风俗。这些文化资源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和价值。开发利用鄂托克民间民俗及历史文化资源,对提高鄂托克文化底蕴,推动鄂托克旅游事业的发展,建设文化产业,用文化强旗具有很大的意义。
3、努图克文化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发展。蒙古族从古就注重教育,一直以来珍惜和遵循着国家、宗教、教育、祖先、教师、家教和长辈们教诲的传统。在民间传播的许许多多民间故事、谚语、祭祀诵词等经常在民间运用,成为教育性的财富。这个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变成更大的教育内容
4、努图克文化在制定地方政策时起间接作用。用畜牧角度观察,鄂托克努图克文化在牲畜、草场、饲养等畜牧业三个体系中突出表现。这个体系在原始百姓的实践中表现在草畜平衡、放牧习俗等问题上的。而在现代社会中表现在如何解决现代工业、农业居住、市场经济与努图克关系;如何解决传统观念及现代意识、开发利用资源和节约保护、如何保证环境平衡和协调等问题上。这时因为努图克文化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础的,所以制定上述相关政策时起着间接作用。
总之,鄂托克努图克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现在我们鄂托克努图克文化研究还处在初步形成阶段。建立、发展这个研究需要确立一定的范围和研究方向。鄂托克努图克文化研究应该有那些范围和内容?本人陈述了肤浅认识,我相信鄂托克努图克文化研究一定会更高的、有组织的、有规划的向前发展。
作者:鄂托克旗努图克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注释:
⑴[波斯]拉施特主编《史集》,商务印书馆出版,1986年,第三卷,486页。
⑵参阅曼纳海姆:《撒里畏兀儿人地方旅行记》(Avisit to thesar and shera Jgurs),第34页)。本段语从【苏】Б•Я•符拉基米尔佐夫著,刘荣焌译,内蒙古组校《蒙古社会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社会历史室,1978年,258页引用。
⑶⑷⑸⑹【苏】Б•Я•符拉基米尔佐夫著,刘荣焌译,内蒙古组校《蒙古社会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社会历史室,1978年,208页,208页,208页,258页。
⑺⑽萨囊彻辰著、道润梯步译校《蒙古源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10,
⑿包文漢 奇•朝克图整理《蒙古回部王公表傳》第一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319页。
⒀[清]张穆撰:《蒙古游牧记》,卷之六,内蒙古伊克昭盟游牧所在鄂尔多斯,民族出版社,1992.3。
⒁仁钦道尔吉编:《托雷伊金祭祀档案历史资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6.55页。
⒂赵珙、彭大雅撰,王国维、笺证、孟和吉雅译《蒙鞑备录黑鞑事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228页。
参考文献
1.《鄂托克旗志》(蒙文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1.
2. 扎噶尔、巴雅尔、巴特尔等著:《蒙古游牧文化溯源》,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1.12.
2. 胡日勒沙主编:《草原文化区域分布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7.
4. 宝力德主编:《草原文化概论》,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7.
5. 刘高 孙兆文 陶克套主编:《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
Copyright ©2018-2022 ordoswh.cn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 蒙ICP备09003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