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心中的那面”旗“—达拉特旗乌兰牧骑53年发展回眸

时间:2019-05-15 15:48浏览量:1596

九曲黄河哺育了达拉特各族儿女,滚滚黄河水积淀了达拉特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这一方土地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农耕文化、黄河文化、沙漠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渗透、交融,积淀了厚重的达拉特文化底蕴,催生了丰富多彩、灿烂夺目的文化艺术。

达拉特旗乌兰牧骑于成立1965年9月,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现为自治区一类乌兰牧骑,核定编制人数50人,实配人数51人,平均年龄32周岁。队员中有国家一级演员2人,二级演员5人,三、四级演员44人。

有目标才有方向,有信心才有动力!达拉特旗乌兰牧骑自成立以来,就一代接一代在队员们心中传承了一面大旗: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扎根基层,以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为己任。时至今日,达拉特旗乌兰牧骑每年下乡演出100多场,其中在农村牧区、企业厂矿、社区校园演出80场(次)以上,开展对外文化交流20多(场)次,每年开展宣传、辅导、服务各20次以上,观众累计达到15万人(次),为振兴繁荣达拉特旗文艺事业做出了不懈努力。

荣誉总是青睐埋头苦干、艰辛付出的人,而团结拼搏、奋勇争先正是达拉特旗乌兰牧骑的优秀传统。在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下,达拉特旗乌兰牧骑先后被评为自治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先进乌兰牧骑、全市先进党组织、全市“三下乡”活动先进单位、全旗文明单位标兵、“三八”红旗单位、全旗“五四”青年奖章集体等等。

峥嵘岁月

1965年9月,旗委政府着手组建乌兰牧骑,选派了刚从部队转业的刘振兴负责组建工作。当时本地的文艺资源十分贫乏,没有专业人才,正在刘振兴一筹莫展之际,内蒙古歌舞团著名作曲家杜兆植下放到了达拉特旗,这让刘振兴喜出望外,他连忙找到杜兆植,两人一拍即合。同年,在刘振兴的领导下,乌兰牧骑开始招收队员。杜兆植慧眼识珠,首先就招收了刚从北京参加完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汇演的马海和希合力,接着又在全旗范围内严格选拔了华日等7位队员,组建成立了11人的达拉特旗乌兰牧骑。同年,政府给乌兰牧骑调拨了一辆三套大马车,队员马海成了第一任“车官”,达拉特旗乌兰牧骑从此开始了“上山下乡、服务农牧民”的光荣历程。

刚刚成立的乌兰牧骑办公地点设在电影院二楼,排练室是礼堂的大舞台。尽管借宿在“别人家”,而且人员少,专业知识缺乏,但队员们的热情却很高。组建伊始,刘振兴指导员就认识到,要想让农牧民接纳乌兰牧骑、喜欢乌兰牧骑,就必须让乌兰牧骑的节目贴近百姓生活,演村里人、讲村里事。经过调研分析,队里决定组织人员深入到昭君坟公社的帮朗壕村和耳字壕公社的河洛图大队王家壕小队让队员们一边体验生活,一边创作节目。一个月的采风结束后,队员们立刻回来整理材料,确定主题,编创节目。经过一个冬天的排练,第一批节目基本成型。1966年春天,乌兰牧骑来到了耳字壕与东胜交界处的一个小村子里开始第一场演出,接受群众的检验。演出前队员们的心情还是相当忐忑的,他们不知道这几个月的辛苦和汗水到底能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在表演了《丰收舞》等节目后,台下接连不断的掌声彻底点燃了队员们的演出热情。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开始,刚刚成立的乌兰牧骑在业务上几乎全部停滞了。同年秋天,乌兰牧骑的办公条件也逐步改善,在礼堂后面新盖了120多平米的6间砖木结构的起脊瓦房(共有四间宿舍、一间库房、一间40平米的排练室),从此,乌兰牧骑有了属于自己的办公场所。1967年分配来刘军等3人。1968年8月份桑布从内蒙古艺校毕业分到乌兰牧骑。1969年下半年,为加强乌兰牧骑建设,调师玉根任乌兰牧骑指导员,在原有队员的基础上,将歌剧团的赵国强等5人调到了乌兰牧骑,1970年又从社会上招收了队员燕世业等5人,乌兰牧骑的队伍不断壮大,新鲜的血液充实到乌兰牧骑,年轻而沧桑的乌兰牧骑渐渐有了些活力。1970年冬天,参加伊克昭盟全盟文艺学习班。学习结束后,新排了一台歌舞晚会,并于1971年到全旗农牧区巡回演出,主要节目有:《四大嫂谈备战》等。同年冬天乌兰牧骑参加了由内蒙古艺校举办的为期四个月的首届全区乌兰牧骑轮训班。并学演了样板戏《红灯记》等,于1972年到全旗进行演出。同年,招收队员李金宇等7人。1973年,乌兰牧骑新盖120多平米的排练室。队员们练功排练再也不用“打游击”了。1975年指导员师玉根调出,调入王有山任队长,张鲜桃任副队长,李金宇被推荐上大学。演出的主要节目有《快乐的挤奶员》等。1978年之后的十年时间,乌兰牧骑先后自创了《称心车》《金凤厂长》《贴广告》等多部现代小戏,学演了《小二黑结婚》等几十部作品。1979年,王有山调出,恩克任队长,张鲜桃任副队长。

1980年,恩克、张鲜桃调出,燕世业任队长,付强、李金宇任副队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条件也在逐年改善,1982年队里的大胶车更换为解放牌大卡车。1984年陈振荣任队长燕世业任指导员,同年将话剧《三换新郎》改编成现代歌剧。1985年,燕世业、陈振荣调出,吕根觅任队长,当年编排了小戏作品《王婶相亲》等。1987年,是最值得队员们记忆的一年。当年,乌兰牧骑自创排演了地方戏《有盼》,第二年参加了自治区改革题材文艺调演,受到了布赫主席的表扬。1988年调入李志祥任队长兼编导,李成虎任副队长,先后招收队员萨日娜等4人。同年编创了《黄土情》等几十部作品。1990年,随着全旗的深化改革,乌兰牧骑由原来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改为差额补贴单位,每年补贴8万元,不足部分自行解决。90年代交通工具由解放牌大卡车换成了大客车。1993年周二占任队长,金达更、齐维任副队长,新招收张永平等5人。1993年以后,为更好地满足当地观众需求。乌兰牧骑将演出内容的重点确定为戏剧,重新整理编排了原创戏剧《假戏真做》等作品,并学演了《李大开店》等几十部作品,结合原有节目,共整理了十多台晚会的节目,在全旗及周边地区的农牧区进行演出,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1997年冯俊奇任队长,周二占任指导员,旗里又将乌兰牧骑从差额补贴单位改为定额补贴事业单位,副科级建制,每年核定经费15万元。这段时间,旗里有的领导提出要把乌兰牧骑转让给响沙湾旅游公司,后来在文化局领导的努力下才把乌兰牧骑保留了下来。同年新创鄂尔多斯地方戏《转龙湾》歌曲《绒衫人太阳升》等作品。2001年杨振明任队长,周二占任指导员,旺楚格、齐维任副队长。2002年参加了“第十七届韩日世界杯”期间的国际民间艺术节。2003年旺楚格任队长,王世杰任副队长,新创了《敖包祭》等作品。

2005年春天,随着建设文化大旗步伐的加快,在旗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乌兰牧骑恢复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编制、安置老队员、招聘新队员,这无疑为乌兰牧骑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年,乌兰牧骑队伍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丁云岗任队长,淡树林任副队长,调出了旺楚格等十几名老队员,新招收丁军等24名新队员。2006年乌兰牧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7月份,乌兰牧骑搬到了环卫局后院的二层小楼。虽然天天要从停在院里的垃圾车中间挤过去才能来到单位,但毕竟从使用了41年的平房换上了1300平米的二楼,队员们还是满心欢喜的。2008年丁云岗调出,淡树林主持工作。2010年淡树林正式任命为队长,张永平、张亚婷任副队长。上任伊始,淡树林队长就深刻认识到,要想保持乌兰牧骑的生机与活力,就需要不断进行新老队员更替壮大队伍,同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为队员们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为此,他积极协调动员多方力量,在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单位的支持关心下,2005年至2013年的八年时间里,乌兰牧骑每两年分流一批老队员,招聘一批新队员,新鲜血液的注入为乌兰牧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2014年8月乌兰牧骑又迁至近3000平米的办公大楼里,500多平米的排练厅宽敞明亮,琴房、宿舍、食堂应有尽有,灯光、音响、服装、道具、各类乐器、以及演出车辆配备齐全。达拉特旗乌兰牧骑从此踏上了新起点,走上了新征程。                   

 2005年以来,达拉特旗乌兰牧骑创作出了一大批有影响、受好评的优秀原创剧节目:排演了歌舞剧《瞭见·王爱召》、歌舞史诗《达拉特·情之路》、舞剧《长歌》、话剧《认舅舅》、微电影《又见回水湾》、舞蹈《借风扬场》《深谷狼吟》、歌曲《永红的乌兰牧骑》《阿妈的恩情》等等。2007年乌兰牧骑出品了歌曲专辑《达拉特放歌》,2017年又出品了纪念自治区成立70周年歌曲专辑《多彩达拉特》和《达拉特古韵》。

精品迭出

人勤春来早,实干赢未来。只要付出总会有收获。在一代又一代乌兰牧骑人的努力下,他们收获了一颗又一颗丰盈的果实。1978年《称心车》在参加伊克昭盟“全盟文艺团体汇演”荣获“一等奖”;1986年《贴广告》被评为自治区“剧本创作奖”;1987年原创现代地方歌剧《有盼》,在区市两级文艺汇演中一炮打响,一举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改革开放题材文艺调演金奖”、自治区“优秀创作奖”、“萨日纳奖”三项大奖,这部剧在乌兰牧骑的发展历史中具有里程碑的作用;1997年鄂尔多斯地方戏《转龙湾》,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2006年歌舞剧《瞭见·王爱召》,在“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中国·内蒙古第三届国际草原文化节”专业文艺调演中获新创剧目奖,2007年11月还在自治区人民会堂进行了汇报演出;2009年《故乡的云》在第二届中国内蒙古电视舞蹈大赛中获得创作表演银奖,《柳林送情郎》获铜奖,乌兰牧骑获组织一等奖,同时《故乡的云》荣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2010年舞蹈《借风扬场》获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杯”舞蹈大赛银奖,舞蹈《深谷狼吟》获十佳作品奖,《借风扬场》在2016年又获自治区原创民族舞蹈金奖;2010年我队呼歌组合原创作品《鄂尔多斯颂》在内蒙古首届“朵日娜”杯呼麦大赛中获二等奖;2013年民族舞剧《长歌》获当年全市文艺汇演银奖;2015年原创作品《最后一公里》在内蒙古自治区小戏小品(汉语)大赛中获优秀作品奖;2016年“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主办的“感动中国—群文杯”原创词曲比赛中,作品《阿妈的恩情》荣获二等奖;2016年方言话剧《认舅舅》入选自治区十三届草原文化节巡演剧目。

群星闪烁

浩歌正气动天地,碧血青春写新篇。五十多年来,达拉特旗乌兰牧骑始终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艺术养分,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卓有建树的文艺人才,如:1964年给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唱过《打渔划划》的乌兰牧骑第一批老队员马海、希合力;乌兰牧骑成立初期在队伍建设特别是业务建设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著名作曲家杜兆植、知名音乐创作人桑布、燕世业等;著名编剧付强,作曲李金宇,他们编创的作品《有盼》《转龙湾》《贴广告》等成为乌兰牧骑至今保留的经典节目;大器晚成的贾二娃,他主演的《党员二楞妈》等几十部影视剧作品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有已出版《草原艳姬》等十几张歌碟的阿丽玛;自治区第十届党代表,旗人大代表,全区优秀乌兰牧骑队长,国家一级演员,现任队长淡树林;青年学术创作带头人朝格图其尔,他的作品《鄂尔多斯乃日》《阿妈的恩情》等100多首深受群众喜爱的歌曲广为传唱;蒙古族长调传承人乌云苏都;集编、导、演于一身的“多面手”老队员张鲜桃和现任指导员张亚婷;“一专多能”的代表人物李刚;优秀青年舞蹈演员格根珠拉等等。他们用优秀的艺术作品鼓舞人们奋发向上,传承了乌兰牧骑红色基因,诠释了乌兰牧骑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展示着达拉特旗在时代大潮中迎接挑战、奋勇拼搏,不畏困难的情怀。正如成立之初一样,一代代乌兰牧骑人在这里百炼成钢,他们灿烂的青春伴着汗水锤炼,随着时间的镌刻,他们不畏艰难、奋勇拼搏的故事将被后代永远铭记,百灵鸟般的歌声也将在这片热土上久久回荡。

继往开来

五十多年来,队员们除了走沿滩、上梁外、到厂矿、进牧户,文化交流的足迹还踏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并代表文化部出访过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孟加拉国、日本、韩国、美国、台湾、深圳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五十多年来,达拉特旗乌兰牧骑的成长道路虽然步履艰辛,但却从未放弃前行的脚步。党的十九大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深刻理解文化工作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进程中的重要使命,坚定“四个自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达拉特旗乌兰牧骑将不忘初心、牢记总书记对乌兰牧骑的殷切嘱托“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将“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这面大旗一代接一代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