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旗乌兰牧骑志

时间:2019-05-15 16:29浏览量:1671

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成立于1970年9月,队址在旗政府所在地阿勒腾希热镇,队长为那顺巴音,指导员魏子印,时有演职人员16人。在当时文化、经济、交通等物质匮乏的年代,不畏艰辛,紧跟毛泽东思想,密切配合党在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和提高社会效益为目标。走遍全旗各公社、大、小队为农牧民下乡演出累计300余场。

1973年至1984年,乌兰牧骑队长由兰进成担任,指导员魏子印。为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期间先后招收了14名学员,有部分老队员调离岗位,分流至图书馆、文化馆等,队员发展至20多人。累计下乡演出900余场。

1985年-1987年,乌兰牧骑队长由韩来喜担任,指导员李文锦。队员20多人。累计下乡演出300余场。

1988年至1990年,乌兰牧骑队长由奇玉生担任。队员30人。累计下乡演出200余场。

1991年-1995年,乌兰牧骑队长由李月仙担任。进入新时期的乌兰牧骑,彻底改变原有演出节目风格,向地区民族文化发展,在各项工作上取得了进一步突破。队员34人。累计下乡演出300余场。

1996年-2002年,乌兰牧骑队长由李玉玺担任,指导员李月仙。乌兰牧骑多措并举,锐意改革,大胆创新,转型发展。队员40多人。累计下乡演出600余场。

2003年-2016年,乌兰牧骑队长由李浩担任,指导员李月仙(2015年12月退休)。大力开拓演艺市场,遵循依托特色求发展,依靠人才出精品的演艺新路子,乌兰牧骑的综合业务水平走进自治区前列。队员54人。累计下乡演出1300余场。

2017年12月至今,乌兰牧骑队长王伟,指导员未配。在岗人员75人,具有专业技术人员57人。其中取得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30人。队内设办公室、财务室、档案室、录音室、琴房等。固定资产   元,法人代表为王伟。

一、历届领导班子成员

1970年-1972年,队长:那顺巴音 指导员:魏子印

1973年-1984年,队长:兰进城  副队长:白保锁  指导员:魏子印

1985年-1987年,队长:韩来喜 副队长:李月仙  奇玉生 指导员:李文锦

1988年-1990年,队长:奇玉生 副队长:李月仙 李玉玺  指导员:(无)

1991年-1995年,队长:李月仙  副队长:李玉玺 图力古尔  指导员:(无)

1996年-2002年,队长:李玉玺  副队长:苏雅拉巴特  指导员:李月仙

2003年-2016年,队长:李浩   副队长:吉日嘎拉  哈斯毕力格  兰歧  指导员:(无)

2017年至今, 队长:王伟  副队长:吉日嘎拉  哈斯毕力格  兰歧    指导员:(无)

二、演出活动

1970年,在参加首届全盟乌兰牧骑汇演中,由乌兰牧骑自行创作,李月仙等演出的舞蹈《补麻袋》、《军民大生产》深入基层为农牧民演出,农牧民朋友高兴地称呼乌兰牧骑为“玛奈乌兰牧骑”。

1990年,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和副委员长布赫等领导同志演出。期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伊金霍洛旗时,乌兰牧骑为其进行了舞蹈《春到草原》、《草原姑娘》等节目演出。

1999年伊旗乌兰牧骑应西班牙国际民间艺术节组委会邀请,受中国文联和内蒙古舞蹈家协会的委派,一行30人代表中国出访西班牙,参加第20届国际民间艺术节演出活动。这也是乌兰牧骑首次走出国门,为弘扬鄂尔多斯民族文化,提高鄂尔多斯知名度做出了贡献。

2010年应中国文化部邀请,赴日本参加“中日文化年”活动,演出了民族歌舞《鄂尔多斯婚礼》。

2013年赴匈牙利参加第十八届链子桥国际民间艺术节。

三、艺术创作

  1、 民族风情剧式歌舞《鄂尔多斯婚礼》2000年由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创作演出。编剧:奇.毕力格  导演:巴德玛  作曲:乌力吉。

   《鄂尔多斯婚礼》产生于蒙古远古时期,成形于成吉思汗时代,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宫廷文化、民族文化、礼仪文化和服饰文化的大集成。是鄂尔多斯蒙古族音乐、歌舞、祭祀、礼仪、服饰、民俗、幽默和智慧的集中展示。所以它是鄂尔多斯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也是鄂尔多斯蒙古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2、舞蹈《银鞭》,1997年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原创作品。编舞:李玉玺  作曲:图力古尔

     银鞭飞舞,犹如道道闪电,鼓声咚咚,恰似万马奔腾。带着草原骄子豪迈的雄性,鞭鼓敲响了时代的强音,也奏出了蒙古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3、舞蹈《萨楚勒》,1998年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原创作品。编舞:李月仙  作曲:李浩

   洁白的乳汁洒向蓝天,洒向草原,那是牧人虔诚的祝福,美好的心愿。

四、人才培养

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自创建以来,培养出作曲家贺继成,编剧折峥嵘,舞蹈家李月仙等优秀人才。 1984年伊旗乌兰牧骑编剧折峥嵘深入农村体验生活,创作排演出地方戏剧《柳情》,代表伊盟“一盟一戏”参加了“全区1983年新创剧目巡回观摩团”汇报演出,并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颁发的剧本创作奖和表演奖。这一戏剧取材新颖,乡土气息浓厚,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新面貌。同年,编创的小戏《巧巧亮亮》荣获全区文艺团体创作奖和表演奖,被北国影院刊物剧本评比中获优秀剧本奖。折峥嵘脱颖而出,逐渐成为知名的戏剧编创家。

五、获奖

1997--1999年度全区乌兰牧骑评估中,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被自治区文化厅评为“一类乌兰牧骑”。被内蒙古党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局、文化厅等十三个部委命名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先进集体。2000年,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被自治区文化厅授予“德艺双馨”荣誉称号。2007年,伊旗乌兰牧骑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厅、民委、广电局评为“全区十佳乌兰牧骑”。2009年,被中国文联授予乌兰牧骑2006—2009送欢乐下基层文艺演出“突出贡献奖”。共青团中央授予伊旗乌兰牧骑“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2013年,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评为内蒙古专业文艺团体“对外文化交流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创作的舞蹈《银鞭》,被评为1997年度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欢腾的草原》、《绿色红韵》获自治区成立50周年专业文艺汇演创作“一等奖”。

舞蹈《萨楚勒》、歌曲《歌唱百灵鸟》被评为1998年度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0年,独舞《洒楚勒》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艺术创作“萨日纳”奖。

六、故事或事件

1、1974年在去新庙下乡演出的时候,就在把一切都准备好以后,当时下乡演出车已经到门口接队长了,这时,队长老婆哭喊着不让队长走,因为当时我们下乡会连住走3、4个月。我们也不知道不让队长走的原因,都以为是舍不得让走,队长也对我们什么也没说。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是队长老婆病了,是血小板减少,大出血,那天要队长送她去医院。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队长义不容辞的就跟着我们出发去下乡了,因为如果没有队长带队的话,我们就无法进行随后的一系列下乡任务,乌兰牧骑就没法给老乡们演出。当我们下完乡回来的时候,队长老婆已经住院了,没等几天,就天人永隔了,如果当天就送过去医院的话,一切还会有所好转,当时医生这样讲到。

2、农牧民们每天外出干活回来晚,乌兰牧骑演出到深夜是常有的事儿。有一次演出,十点多了演出将要结束,忽然看到远处很多流动的火把向演出现场移动,原来是四五十里外的农牧民朋友们听到伊旗乌兰牧骑在这演出,是特意赶过来的,怕我们第二天不去他们村。时任队长兰进城老师当时就决定,把所有演出节目重新再表演一遍,我们就遵照队长的意思,不顾演出的辛苦,从头到尾又认认真真的演了一遍。一直到深夜,演出结束后,现场的农牧民朋友们个个竖起大拇指说“玛奈乌兰牧骑”。演出到深夜,这些都是常有的事,农牧民对乌兰牧骑的热爱,使我们忘记了自己的苦和累。有时走到半路上,遇到放牧的农牧民朋友看到我们,我们就卸下行李、穿上服装为他们进行表演。真正做到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走到哪,演到哪的乌兰牧骑优良传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