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民族游戏

来源:《伊克昭盟志》 时间:2018-08-10 17:50浏览量:18569

一、宝根吉日格

d9550a71597ce9fdd381f20b450dc704.jpg

这项体育游戏在鄂尔多斯蒙古族中流传久远,开展也很普遍,在牧区几乎老幼喜爱。汉语俗称“围虎”。

这种游戏的棋盘是由四个、两个组成。

四个组成一个方块,两边中间各一个与方块中线连通,两只虎站在方块的连接点上,八只羊分布在方块内线段交错的点上,在任何一个线段相连的三点,如中间一点羊站着,两边的两点,一点虎站住,另一点空着,虎就可以越过羊到空点,被越过的羊便意味着让虎吃掉了。如果那个空点不空,虎就不能通行。假如虎站的点射向四周几条线上邻近的两点都被羊站着,虎就被围住了。这种宝根吉日格的“棋盘”划法复杂,但一般都在硬地或平板石上,由游戏双方在游戏前划“棋盘”。游戏一完再不复用。

游戏双方一为虎方,另一为羊方。虎方有两子儿,代表2只虎,羊方有24个不同于虎方的子儿,代表24只羊。羊方先在“棋盘”内放8子儿,虎方走动吃羊方子儿,羊方用子儿堵。24子儿放完可动“棋盘”内的子儿,将两只虎围得无路可走,则羊方获胜,围不住则虎方获胜。

宝根吉日格游戏很适合在放牧中进行。如两个牧民相遇,坐在草地上画个“棋盘”,用草叶或羊粪珠作子儿,游戏一完各奔东西,既方便又有趣。

二、点卜卜儿

点卜卜儿是农牧区都很流行的一种游戏。游戏双方在地面上挖5个一行的两行坑。坑最大如蒙古族喝茶的盅子。每个坑里放进5子儿,子儿多数为小石块或羊粪珠。游戏开始,一方可任选一坑,抓起5子儿从下一个坑逆时针挨坑一子儿一子儿地把手里的子儿放完,前面遇有空坑,就可吃掉相连的下一个坑里的子儿。如吃掉子儿的这一坑前又是空坑,还可连吃下一坑里的子儿,这叫“串卜”。但遇有连着的两个空坑,便要让给游戏的另一方去点。直至坑内的子儿都被吃光为一轮,谁的子儿多谁为胜。如果继续点,胜者每多5子儿,可锁掉对方的一个坑,这叫“锁油房”。被锁的坑,双方都可往其中放子儿,但被锁的一方在一般情况下是不愿往锁着的油房放子儿的,因为那是对方的领地。这样一轮接一轮的“点”,直至一方的5个坑被锁完。

这种游戏是智力活动,孩子们在选定坑,抓子儿前,首先要用排列组合方式进行计算。所以近些年来,城镇的小学生亦尤喜爱。

三、图来和呼(追兔)

游戏方法是双方在图中,各用两只不同的子儿,放在两边直线的两个点上,拿动一子儿轮流走(开始走的一方,不能一步将对方堵死),直到一方的两子儿被另一方的两子儿堵得无路可走为止。则堵方为胜,被堵方为负。

四、萨嘎那达胡

汉语称弹子儿游戏。游戏用的子儿是羊足上跗骨中间的舟状骨。骨子儿的每一面都代表一种动物,如羊、马、牛、驴等。游戏一般用5~10子儿,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撒后弹,另一种是撒后抓。规则是代表同一种动物的两个以上面相对的是抓或弹的对象,相对面的子儿被抓起,或弹动一子儿与相对面的另一子儿相碰,又不动其他子儿的为赢。多得子儿者即为胜。

清朝年间,伊克昭盟召庙里的喇嘛也玩这种游戏,用的子儿是牛足上跗骨中间的舟状骨。

五、蒙古象棋(喜塔勒)

蒙古象棋是蒙古族中通行的棋类,在蒙古族中广为流传。据考证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蒙古族在鄂尔多斯定居后,喜塔勒是广大牧民喜爱的活动之一。摆开棋盘会看到蒙古族固有的生活色彩,雕刻精巧的棋子,驼、马为役畜,车轿为运输工具的游牧生活情景。

喜塔勒玩起来变化无穷,不同层次的胜负就有130余种。所以,男女老幼各有各的层次决胜负。过去,鄂尔多斯的牧民们都赶着牛车下棋,一盘棋能下两三天,近五十年来,喜塔勒在鄂尔多斯蒙古族中玩的人逐渐减少了。目前仅有部分老牧民玩。

喜塔勒共32只棋子儿,双方各16只,王、虎各1只,驼、马、车各2只,兵8只。每只棋子儿都是立体铸造或彩雕而成。银、铜、锡铸就或象牙、木头雕都有,常见的为贵重木材雕刻,模型各异,栩栩如生。棋盘划在纸、木板、皮块或金属板上,由64个小方格组成正方形。棋子儿摆法是1~8横行当中的两格,先由王、虎占据,两旁是驼、马、车依次占据,前行排列8个兵。棋子儿走法:王,每走一次一格,横、直、斜走均可。虎走法同王,但格数不限,战斗力最强。马走“日”字,同中国象棋的马,但不受整脚限制。车,横直走均可,格数不限。兵,每走一次一格,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凡是一方棋子儿威力能达到的格,如有对方的棋子儿占着,一方就可吃掉对方的棋子儿,即进入格内取代对方的棋子儿,当然也可根据战术要求,兵能到达对方前沿不被吃掉,就能变成半能虎或全能虎。

执棋双方以能吃掉对方的王为胜。不能吃掉为和。

进入80年代,伊克昭盟的蒙古棋又趋兴盛,各学校都有教此课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