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蒙古包及其特征(三)

来源:上元文化工作室 时间:2019-12-27 17:20浏览量:15513

杨 勇

一顶古老的穹庐式毡帐,一座五彩的玛尼宏神台,一声长长的祈福般祝颂,一众袍服飘逸的歌舞靓影,奶酒撒向浩空,煨桑香息沁心。一幅美丽的蒙古包风光图画,传导出牧人浪漫生活的气息,钩略出鄂尔多斯草原的神奇。

640.webp.jpg

鄂尔多斯蒙古文化体系的核心是成吉思汗文化,在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文化包含了征灭西夏遗留下的蒙古汗国的宫廷文化,也包含了明代中叶来到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八白室为主体的汗国时期帝王祭祀文化体系,还包含了保留完整的13世纪的古老的游牧草原文化传统。鄂尔多斯蒙古包涵盖的文化信息,同样具有成吉思汗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鄂尔多斯蒙古包文化形态及其特征。

640.webp (9).jpg

一、简言蒙古包

二、鄂尔多斯蒙古包文化的特殊性

三、鄂尔多斯蒙古包的形制与用材

四、鄂尔多斯蒙古包的布置与饰物

五、鄂尔多斯蒙古包的仪规与礼俗

1. 鄂尔多斯蒙古包的座向与吉数

640.webp (1).jpg

蒙古包看似简单,讲究却很多,首先,蒙古包安包座向就属于其中之一。一般来讲蒙古包的朝向为东南,最佳座向是以冬至这一天太阳升起时,阳光照射进来的一缕光线为标准,也就是阳光从门口射入正好是蒙古包的南北中轴线。冬至这一天早晨的阳光是一年中昼夜时长的分界线,民间的说法是“过一个冬,长一针”,从冬至日开始白天逐渐延长,是夜短昼长的转折点,鄂尔多斯蒙古族选取此意,祈福家兴畜旺,草美水肥,幸福长久。而且在草原上一般刮起的是西北风,所以蒙古包座向东南,背风向阳,特别是在冬季可以保暖防风,减少灾害。

蒙古族一般对于数字喜单不喜双,鄂尔多斯蒙古族亦如此,但是,在蒙古包的几组数据上面却均喜双数,例如哈纳为6片,乌尼杆为96根,为何?在鄂尔多斯有一种解释:在明末清初鄂尔多斯为6部,清代在此基础上设伊克昭盟和左翼3旗、右翼3旗,共为1盟6旗,因此,鄂尔多斯蒙古包由6片哈纳组成1个蒙古包,寓意着伊克昭盟的1盟6旗。乌尼杆为96根,分别架设在6个哈纳上,为90根,门头上放6根,这样正好是96根,这也有1盟6旗之意。后来虽又增设一旗,但已形成传统延用至今。

640.webp (4).jpg

2. 鄂尔多斯蒙古包位置座次

蒙古包的礼仪很多,座次位置就有严格的讲究。蒙古包中最重要的上位是西北向,这个位置专门供奉圣祖和佛祖。按照民间传说,鄂尔多斯蒙古族认为自己部落是从西北方向遥远的阿勒泰而来,所以历史上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一直尊崇西北方向,蒙古包的上位就选定了西北向。事实上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祭祀中的祭祖仪式和祭祀长生天的仪式,选定的祭火、洒奶等方向也是西北方向,这些都说明西北向是鄂尔多斯蒙古族的上位方向。

蒙古包里神位之外就是人的位置座次,人位座次是以北向正中为首,首位一般由家庭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压阵”而坐,然后分左右,老人的右手方向是客人位置、左手方向是家人位置,蒙古族尚右,西北为大,所以把这个最吉祥的位置留给尊贵的来宾,客人一般依大小尊贵从上而下而坐,家人也照此顺序而坐。值得提出的是过去蒙古包坐位必须是先男后女,男的无论年龄大小,都要坐在女的上首,特别是在一些礼仪节庆之时更是如此,这种强化男子地位的重要性,其真正的含义是突出体现草原上英雄主义崇拜的性质和意义。

3. 鄂尔多斯蒙古包里的灶火

蒙古族世世代代传习着“守炉灶者”的传统,守炉灶者,即家庭的继承者,意寓传承家庭之火不断、家族世代传承不绝。在草原上“守炉灶者”继承制的传统习俗,一般选择家庭中最小的儿子做继承人,历史上大多数北方游牧民族普遍实行这种继承制,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族也是如此。鄂尔多斯蒙古部落的首领阶层,就是成吉思汗最小的儿子、忽必烈之父托雷一系的嫡传后裔,这一系正是成吉思汗“守炉灶者”的传承者,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传承者。正因如此,鄂尔多斯蒙古族对火极其崇拜,对蒙古包的灶火极尽尊奉。

灶火,也是一个家庭的象征,鄂尔多斯蒙古包的灶火区位于包的正中,主要放置一个铁质火撑,其上坐一面铜锅。火撑的规格形制不同,也存在着家庭富裕与等级的区别,札萨克王爷、各旗台吉和寺院活佛的蒙古包内,火撑较为豪华,常为四脚八柱,饰以卷草纹或者云纹铁艺图案,而普通牧民家庭一般就是四脚火撑,素柱无饰,即便有四脚八柱也无装饰,只是单纯的实用型火撑。

综上所述,成吉思汗文化对鄂尔多斯部的巨大影响,使得鄂尔多斯蒙古包具有了形式和内容、物化与理念诸多方面特有的文化内涵,长期的实践与升华又产生出一整套蒙古包传统习俗,最终产生出蒙古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鄂尔多斯蒙古包文化体系,为蒙古民族广博而丰富的蒙古包文化增彩,并且以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具有了在未来继续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重要价值。

640.webp (1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