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蒙古包及其特征(一)

来源:上元文化工作室 时间:2019-12-27 16:40浏览量:16628

杨 勇

一顶古老的穹庐式毡帐,一座五彩的玛尼宏神台,一声长长的祈福般祝颂,一众袍服飘逸的歌舞靓影,奶酒撒向浩空,煨桑香息沁心。一幅美丽的蒙古包风光图画,传导出牧人浪漫生活的气息,钩略出鄂尔多斯草原的神奇。

640.webp (3).jpg

鄂尔多斯蒙古文化体系的核心是成吉思汗文化,在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文化包含了征灭西夏遗留下的蒙古汗国的宫廷文化,也包含了明代中叶来到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八白室为主体的汗国时期帝王祭祀文化体系,还包含了保留完整的13世纪的古老的游牧草原文化传统。鄂尔多斯蒙古包涵盖的文化信息,同样具有成吉思汗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鄂尔多斯蒙古包文化形态及其特征。

一、简言蒙古包

蒙古包,蒙古民族最典型的居住方式,在那北方遥远的游牧时代,穹庐式的帐幕,在日月星辰中,在“逐水草而迁徙”的生产生活环境与状况下,陪伴着草原上的牧人度过了一次次草枯草荣,岁月传载,匈奴、林胡、柔然、突厥、契丹、女真直至蒙古族,所称变化不绝,如穹庐、毡帐等等,但在今天,终归于蒙古包之名,由此也产生出了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独有的居住文化体系——蒙古包文化。

20191227_164219_128.jpg

二、鄂尔多斯蒙古包文化的特殊性

鄂尔多斯部,是守护、供奉和祭祀成吉思汗的蒙古族部落,特殊的民族使命,造就了一个特殊的部落文化——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集成吉思汗时期宫廷文化、帝王祭祀文化和十三世纪古老的游牧文化,故而在蒙古包文化方面,同样也具有了别具一格的文化特征。

20191227_164219_129.jpg

鄂尔多斯蒙古包,传承了北方游牧民族蒙古包文化的基本属性,继承了13世纪蒙古汗国宫廷帐幕的传统,突出了成吉思汗八白室移动式毡帐供奉祭祀的特色,彰显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帝王文化的风韵,从蒙古包的形制与用材、布置与饰物、仪规与礼俗,以及蒙古包天人合一的理念等诸多方面,形成了鄂尔多斯蒙古包文化体系,成为北方游牧民族蒙古包文化重要代表之一。

三、鄂尔多斯蒙古包的形制与用材

1. 鄂尔多斯蒙古包样式等级的特殊性

鄂尔多斯历史上蒙古包的形制有许多的讲究。首先,具有游牧草原上最普通的牧人标配的6片哈纳蒙古包。每一片哈纳上面有15个交叉点,正好安装15根乌尼杆,6个哈纳用90根乌尼杆,门头放6根,共96根乌尼杆。乌尼杆直而长,上端插入套脑底边的96个小孔,下端固定在哈纳的交叉点。套脑为圆形,背向上拱起成为蒙古包的顶子。这样就有了蒙古包的几个特点:哈纳是圈起来的立壁,乌尼是扇形的圆圈,套脑是拱形的顶盖。整体上讲鄂尔多斯标配的6个哈纳的蒙古包直径为4.3米,坡度为23*。

其次,鄂尔多斯的蒙古包形制上的特殊性,除了传统的蒙古包以外,有祭祀专用的成吉思汗帝王级别祭祀灵包、普通级别的祭祀毡包;有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札萨克王爷毡包,还有一种是牧民倒场放牧期间,临时性居住的沙柳编制而成,里外涂抹牛粪泥巴的柳编包。

2. 鄂尔多斯蒙古包材料制作的独特性

鄂尔多斯多为巴拉草原,盛产特有的灌木——沙柳,沙柳的特点是韧性大、易弯曲、无结节,鄂尔多斯沙柳生长旺盛、粗细均匀、数量巨大、材质较好,传统蒙古包都是用沙柳为木,以牛皮穿钉扎紧制成。制作时用湿的沙柳熏烤压制成哈纳杆,上部向外弯曲呈S形,下部直立挺拔,一根根以牛皮穿扎成片,从侧面看去犹如牧人的肩膀一样结实而向外突出,具有非常好看的厚实感。乌尼杆要求直顺滑溜,没有一点木节,上端削尖插入套脑空眼,下部打出小孔,穿入细毛绳打结呈小绳环,将木杆抌在哈纳交叉点上,再把毛绳环套在哈纳头上,蹬紧固定乌尼杆。这样96根乌尼杆就真正成为一个打开的大伞形状,上面撑起了套脑的顶盖,下面落在了哈纳的立壁之上。如果单单去看蒙古包骨架的造型,也是一道草原上非常优美的风景!

640.webp (4).jpg

蒙古包完全用沙柳做成,是鄂尔多斯蒙古包用材的一大特征,沙柳制作哈纳和乌尼自不用说,就是套脑顶子,在早期也用沙柳弯曲成圆形,以多根编成木圈,相互交叉后用牛皮绳扎紧固定,如果从套脑上面看极像一个圆形的井字状经纬布局,纬线均为两层沙柳杆,经线为一层沙柳杆,被纬线夹挤绑紧,既结实耐用,又在套脑底边留出一个个小孔,便于插入乌尼杆,聪明的牧人将沙柳的功能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蒙古包的门,早期挂的是毡制门帘,这种毡门帘的制作犹如毛线绣花,用两层老式薄毡,夹住一道沙柳软帘,里外用细毛线缝纳成门帘。这样的门帘挂在门口,就好像是一幅毛毡艺术品的展示,因为在白色的毛毡上面,一个个毛线线头的点状连续组成的线条和一道道的细毛绳盘曲出的精美线条,点状连线与盘曲连线在蒙古族妇女的聪明智慧下,巧手缝纳出各种各样的蒙古包图案,如拉不断纹花边,卷草式云纹四角补花,万字纹中心图案,还有如其它的吉祥图案、动物图案等等,每一个妇女都能够随心所欲地出手,在毛毡门帘上显示出她们的技艺与天赋。

近代的蒙古包受到木匠制作技术的影响,出现了木制蒙古包,套脑和门框都用木材制作,使用起来更加结实耐用,而且在套脑上面做出了云花图案,在包门上面吸收了房舍门窗的窗棂样式,加以草原上传统云花图案的装饰。

蒙古包木架外覆毛毡,毛毡在草原上是最常见的装饰软材,多以羊毛为原材料,用传统的蒙古包手工制毡方式赶制而成。蒙古包外覆毛毡,也称作盖毡,将蒙古毡按照蒙古包尺寸裁剪,而且为了便于拆装、打捆、驮载,往往做成几个大块,如哈纳围毡就有2-3大块,乌尼杆上面的盖毡至少2大块,套脑顶毡1小块,讲究点的蒙古包在乌尼盖毡上面再套一个四片褡裢状的装饰毡,上面用毛绳缝纳出云纹、花草等吉祥图案。蒙古包所有的毛毡,每一块的边沿都缝纳一圈毛绳或者鬃绳加固,以图耐用。

蒙古包在木架搭好,盖毡铺好后,最后就要用鬃绳将蒙古包覆盖的毛毡绑紧,盖毡的捆绑十分讲究,在乌尼盖毡上面四周斜着拉出几个井字形图案,在哈纳围毡上面拉出两道均匀的横线,在套脑顶毡四角拉出四道细毛绳线条直垂而下,在褡裢装饰毡的四片底角拉出八道直线。这样的巧妙捆绑,在蒙古包白色的软质毡面上,被毛绳和鬃绳优美的线条分割出许多图块,顿时,蒙古包流露出了线条优美、圆润质感、饱满厚重的文化气息。

四、鄂尔多斯蒙古包的布置与饰物

五、鄂尔多斯蒙古包的仪规与礼俗

综上所述,成吉思汗文化对鄂尔多斯部的巨大影响,使得鄂尔多斯蒙古包具有了形式和内容、物化与理念诸多方面特有的文化内涵,长期的实践与升华又产生出一整套蒙古包传统习俗,最终产生出蒙古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鄂尔多斯蒙古包文化体系,为蒙古民族广博而丰富的蒙古包文化增彩,并且以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具有了在未来继续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