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是个初中的小丫头片子。
鄂尔多斯叫伊克昭盟,东胜还是个市,最火的商场是购物中心,最大的游戏厅是五楼,最好吃的酸辣粉在盟医院旁别的巷子里,叫北京风味,2块钱一碗,还有扒糕,5毛钱一份;
那时候的网吧还不能上网,只能玩单机,红警;那时候能让我们沾沾自喜的就是可以有一件李宁,美特斯邦威,班尼路的衣服;新欣市场是我们常去的地方,一件衣服几十块钱,市场门口的羊肉串开了好几年,炸串也别有风味;
那个时候的早点是一袋8毛钱的出奇麻辣面,也可以是一个多味思面包,或者是一袋小浣熊;学校旁边的礼品店是每天放学报道的地方,买一张贴纸,买一盘2块钱的盗版卡带,买一个新奇的玩意,再买点小吃慢慢悠悠的走回家;
那时候私家车还没这么多,家里有辆电动车都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街上没有那么多外地人,晚上回家也不会害怕,小商小贩都是和蔼可亲的,没有坑蒙拐骗,也没有斤斤计较;班里的同学都是比学习成绩的,没有人比自己家谁是当官的,有多少多少钱;
撤盟换市的晚会也没有请来很大的明星,就在大广场举行了晚会;
盟一中旁边的一帆炒酸奶还卖2块钱一碗;对面蛋糕屋的蛋挞还是一块钱一个;周六日还可以去大广场对面的图书馆看书,喜欢的书还可以借回家;市一中对面的绿叶冷饮店炸串还是那么的好吃;
开运动会还是去体育场开,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还可以吃一碗5毛钱的碗砣;
那个时候最喜欢逛得的民生市场,有看不完的好东西;
十年里,我慢慢的经历了初中,高中,大学。也深刻体会到了东胜的变化。
上大学放假回家就会觉得一回来钱特别不够花,物价上涨,东西很贵,记忆里那些便宜的小吃统统都翻倍的涨价;
商场盖得越来越多,有很多说不出名字的大牌子;
街上人很多,大部分都是操着外地口音的人;车越来越多,多的让人过不了马路;
好车越来越多,暴发户越来越多,楼盘越来越多,带金链子的人越来越多;
人们开口闭口都是“你们家拆了么,给了多少钱”“又在哪买房来了”“准备接甚车呀”.....
KTV越来越多,公主也越来越多;
学校的门口简直就是车展,放学的时候停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名牌车;
什么时候,学习成绩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当官的爸爸,做买卖的妈妈;
鄂尔多斯以一夜暴富的面貌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在外求学的每个孩子似乎都是富二代,官二代,在每一个豪车里似乎都能看到一张张稚嫩的面孔,开口闭口都是浮夸,
曾经,鄂尔多斯以“经济迅速发展”,“人均GDP可比香港”,“内蒙古经济支柱”,“遍地是富翁”,“遍地是豪车”而被人们熟知;
现在,鄂尔多斯则以“民间借贷”,“房地产泡沫”,“康巴什鬼城”,“房地产崩盘”等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我不知道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可以让一座城市出现在两个极端面上。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鄂尔多斯人,我只知道,这里的人勤劳朴实,淳朴善良,爱自己的家乡;
这十年,我们亲身经历了鄂尔多斯从贫穷到富有,从默默无闻到一夜成名,从正面教材到反面教材,我想没有人比我们自己更有资格评论这座城市。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鄂尔多斯,无论她是什么样,我想,我们都是爱她的。
源:悦享鄂尔多斯
Copyright ©2018-2022 ordoswh.cn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 蒙ICP备09003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