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山壁画墓清理发掘记

来源:鄂尔多斯博物馆 时间:2018-06-01 16:16浏览量:4460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存在着许多壁画遗存,主要有墓葬壁画、石窟壁画和召庙壁画等几大类。这些壁画遗存以鄂尔多斯地区的分布最为丰富。为了有效地保护、利用和展示好这些珍贵的形象资料,鄂尔多斯博物馆启动了“鄂尔多斯古代壁画摹制保护”项目,项目主要针对境内的墓葬壁画、石窟壁画和召庙壁画这三类壁画进行“摹制法”复原保护,并进行壁画的展示交流。在此背景下,鄂尔多斯博物馆和鄂尔多斯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了联合考古队,对位于内蒙古鄂托克旗境内的凤凰山壁画墓进行了第二次清理发掘,以此来获得墓室内珍贵的壁画资料。

640.webp.jpg

艰难的找墓

2015年8月24日,我们一行5人来到了鄂托克旗木凯淖尔镇巴彦淖尔村,在鄂托克旗文管所巴图吉日嘎拉和吉仁太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了听闻已久的凤凰山墓地进行地面踏查。凤凰山墓地是上世纪80年代末全国第二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并随后的1990年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清理工作。在这批墓葬中,除了出土较多的随葬遗物外,1号墓保留完整的精美壁画是这次清理的最大发现,它是鄂尔多斯地区首次出土的汉代墓葬壁画,其壁画内容仅次于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可以说,意义非凡,极具价值。当我们向凤凰山顶部走时,裸露的砒砂岩上开着一个一个口子,尽是被盗开的墓葬,地表散落的灰陶片可俯首皆拾。正当我们行走于沙梁时,巴图所长向前方一指,“快到了,就在那畔畔”。我们顺着手指望去,这哪有墓的影子啊,全是黄沙子,一个沙梁挨住一个沙梁,心里不觉地踌躇了起来。当我们来到巴图所长指定的位置时,地表没有任何发现,除了稀疏的沙蒿和红柳以外,连个陶片片也看不见。我们在指定位置的四周调查性的看了看,没有任何发现,就连第一次发掘时参加清理的巴图所长说的墓葬开凿的砒砂岩影子也看不见,尽是沙子,找不到任何遗迹现象。无奈我们只得回去村委会寻找线索了。村里一个李姓老汉信誓旦旦的说到,“明天我领你们去,肯定能找到”,并说那片沙地是他堂兄家的,挖墓没有问题。

第二天,我们约上李老汉并几个村民又来到了凤凰山上,李老汉拿手点指“就在那畔畔”,我们跟随李老汉的脚步,来到他所指的地方,这个地方和之前巴图所长所说的位置略微近了一些。李老汉称,他当时还曾参加过挖墓来着,墓挖开后还进去看了看,墙上的人人画得可漂亮啦,并说,当时有画人人墓的西边有一个信号铁塔。我们往西快下山的位置确实找到了一处水泥墩子,但塔体早已经拆除了。按照铁塔与墓葬的相对方位和距离,我们进行钻探,由于上面覆盖的黄沙层太厚并且黄沙不断塌陷,所以依旧没有发现墓葬所在的砒砂岩山体痕迹。一番工作后,我们只能无功而返。第三天,附近的村民听闻凤凰山墓葬又在掏古(考古),不断有人前来看热闹,有放羊老汉、化工厂工人,还有附近的住户,其中几个还在1990年清理时参加过发掘,他们都说当时看见过那个画人人的墓葬。众说纷纭,但他们都只能说出墓葬的大体所在,不能说出确定位置。毕竟20多年过去了,地貌全部变了样,当年光秃秃的砒砂岩地貌整个覆盖上了一层厚厚的黄沙,植被也长上了,不似以前的荒凉圪旦。所以,没办法,我们只能按照老乡们指的大体位置进行钻探。因为有一点我们清楚:墓葬开凿在砒砂岩表面,只要钻探到砒砂岩并在砒砂岩之间钻探到约1米宽的空隙,我们就有可能找到墓葬的墓道。打探铲、挖探沟,我们就这样试探着寻找墓葬。

转机出现

8月27日,我们从鄂托克旗文管所请来了经验丰富的布赫老师,他当年参加过凤凰山墓地的清理,并对墓葬内的壁画进行过临摹绘图。布赫老师的到来给我们增加了底气。当在凤凰山上走了一遍之后,布赫老师也不禁感叹到,“全变了,和以前完全不一样啦”,我们闻此,心里不免犯起了嘀咕。最后,我们几人商量,决定扩大调查面积,重点查看有砒砂岩的地貌。调查时,只见布赫老师一人走走停停,指指点点,一会抬头凝望,一会低首计算,显现出一个文博老前辈的执着与耐心。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沙梁的东侧近坡下位置,找到了几处暴露于表的墓葬开口,经过与考古简报材料的对比,基本可以确认这些墓葬就是当年清理的一部分墓葬,但不是我们要找的带有壁画的1号墓。我们以此为线索来确定1号墓的相对位置和相对距离。同时发现,在沙梁的南部暴露有较大范围的砒砂岩,砒砂岩与沙梁之间有一较大的断面,所以砒砂岩没有被黄沙覆盖住。这些现象勾起了布赫老师的回忆,他说这回肯定没错了,因为这片砒砂岩他印象深刻,他们还在这砒砂岩上喝过酒呢。沿砒砂岩向西南我们继续寻找,又发现了一处墓葬,暴露出部分墓道,上面的填土是虚的,看来有人曾经挖过。我们轻微挖动了一番,暴露出了清晰的墓道边框,还是布赫老师经验丰富,只见他拿出简报线图、罗盘、比例尺等工具,先对这座墓葬进行确定,根据墓道走向,应该就是4号墓位置所在,之后根据4号墓与1号墓的相对位置和相对距离确定出1号墓的大致方位和直线距离。最后,我们拿皮尺确定进行测量,确定的位置正好位于沙梁的顶部,并有几株红柳树木。位置基本确定后,我们便进行了打探沟试掘。至上午收工前依旧没有发现,感觉有些失落。

下午我们按时上工,一上工我们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上午的探沟底下居然躲着一条小白蛇,身躯较小,全身黑白相间,甚是奇怪。因为,我们这些天的工作下来没有发现过任何小动物的存在,这养的小白蛇就是当地的民工也从来没有见过。小白蛇的出现让我们很意外,之后把小白蛇从探沟中弄出后,一眼就注意到了这条探沟的不同,探沟剖面大部分都是黄白沙土,但是小白蛇躲藏位置的沙土却包含有好多砒砂岩的碎块,像是被人开凿过。我拿手铲顺势沿砂岩壁一刮,是平整,是呈直线走向的,并且约1米宽的另一侧也是较为平整的。这一发现让我们欣喜若狂,终于找到墓葬啦。随着工人的清理,一段完整而清晰的墓道暴露了出来。为了减少工作量,我们决定先深挖一段墓道,以找到墓门进行验证。墓门露出后,我们几个相视而笑,心想终于找到了。此时,按压不住内心的喜悦,赶紧把这个好消息汇报给了窦馆长。因为,按照前期时间安排,9月初,摹制团队及央视记者就要对墓葬内壁画进行拍摄和报道了。一切进行的好像都是那么顺利。然而……

640.webp (6).jpg

又陷困境

8月28日上午临收工前,墓道基本清理完毕,墓门也完全暴露了出来。此时,我们已经挖开了一个距地表深3米多的豁子,光墓道三面的沙层覆盖厚度就达到将近2.5米,并且沙面直立,时不时有流沙向下流动。见此情景,我们面面相觑,不敢下到墓道进行查看,生怕下去后墓道上方的黄沙坍塌下来。“还是老汉人下去吧。”关键时刻,布赫老师自告奋勇,爬梯子下去拿手电向墓内探照。“没有壁画!”我们闻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费劲千辛万苦找到却不是带有壁画的1号墓?之后,我们把手机递给布赫老师,让他拍几张墓内照片。等布赫老师上来后,一看手机照片,果然没有任何壁画的痕迹。这是怎么回事?挖错了?脑袋里顿时一片空白。之前还和窦馆长信誓旦旦的说这次肯定找到了,这下该如何是好? “不行,我下去再看看!”不甘心的我,略带赌气的爬梯子下到了墓道,向墓内一照手电,墓室内三面白墙,没有任何彩色壁画,墓葬左侧还堆放着一些棺板朽木和残破的头盖骨。拿相机拍完照后,迅速沿梯子爬了上来,因为墓道的上方厚厚的虚沙子实在让人担心,一不小心坍塌被埋,根本来不及抢救,况且那么狭小的作业面也容不下多人同时挖沙。详细观察墓葬照片后发现,这个墓葬结构与简报上所述的2号墓非常吻合,特别是墓葬后壁内折呈曲尺形的形制,与2号墓线图如出一辙。哎呀,我们找到的是2号墓,不是有壁画的1号墓!我们再次陷入失落,没办法,只能重来,按照简报2号墓和1号墓的相对位置继续找。

8月29日、30日两天,我们在疑似的位置继续打探沟寻找,2号墓西侧、西南侧、西北侧,我们都进行了探寻。后来,我们商议,挖探沟寻找太费时间,工程量大,决定采用先进的金属探测装备来寻找。因为,我们此前打探到,当年1号墓清理完后在墓门位置装上了一个厚厚的铁门,以保护壁画。只要探测到铁门,那么久能找到墓门的位置。所以,我们兵分两路,我和郑淑敏、王龙继续打探沟寻找,吉仁太和杨俊刚去杭锦旗借金属探测仪。约莫傍晚时分,吉、杨二人带探测仪赶回来了,安装完毕后随即在2号墓的西北侧进行探测。也不知怎么回事,金属探测仪在杭锦旗调试的好好的,完全没问题,一鄂托克旗考古工地就不好用了,无论在什么地方探测都发出“滴”“滴”“滴”的警报,完全没有作用。看看天色已晚,只好先收工回去商量对策了。

找到壁画墓

8月31日,我们只能还按照此前的传统方法打探铲、挖探沟寻找1号墓的痕迹。在2号墓的西侧,探沟挖了数条,南北向的、东西向的、东北-西南向的,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砒砂岩的零星痕迹。打探铲,打到近3米深处,听到“咚咚咚”的声响,只震颤得人手疼,也丝毫不见墓葬的踪迹。向领导汇报完情况后,窦馆长很无奈的说到,“不行就算了,别找了!”我们几人商量完后,每个人心情都很沉重,费了这么大的力气,好不容易找到2号墓了,离1号墓理论上应该很近了,可就是找不到。老天好像故意和我们作对似的。最后,我一拍板,“不行,我们继续找,就不相信找不着它!它还能跑了啊!”因此,我们继续在2号墓的西、南、北等方向继续找。“小高,是不是简报中墓葬线图画的不对,把当年的墓葬位置画错了,以往出现过这种可能吗?”王龙副馆长的这一句话说的不无道理,一下点醒了梦中人。“对呀,万一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岂不是白费力气!”脑袋中自觉地出现了这么一句。我仔细地观察完四周的地貌以后,发现我们之前的努力都处在2号墓的沙坡下方,地势低洼,而2号墓的东侧高处,始终没有仔细打探过。这种低洼地貌,既便是沉淀上了厚厚的黄沙,也不太可能有墓葬开凿于此。因为,汉代时期墓葬很讲究风水,一般多选在居高而下的位置,可以俯视下方,并且附近绝大多数会存在着流水。“到上面来几个人挖挖试试。”果不其然,在挖到30厘米处时,就挖到了砒砂岩的碎块。“这是好兆头”心里想着。随着挖掘的扩大,一端清晰的墓道暴露了出来,宽约1米左右,与1号墓的墓道宽度也较为相符。顺墓道继续向北挖掘,同样的方法,先深挖一段墓道,挖到底部,先确定好墓门的位置,然后再全面揭露。我们哪里等得了,每挖一定深度就要探铲往下探一探,看看是否有铁门。最终,我们用探铲直接打到了铁门的上方,只听到“铛”的一声,明显听到了铁碰铁的声音,这下我们放心了,是1号墓的墓门。这时大家长出了一口气,情不自禁的说到“终于找到啦!”

640.webp (7).jpg

经过近一周的清理,1号墓壁画墓葬终于露出了它全部的“真容”。打开墓外铁门的一刻,我们兴奋异常,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彩色壁画放佛迫不及待地钻入到我们的脑海,和我们来一次穿越的邂逅;而我们也仿佛被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引领到了神秘的东汉世界,开启了探寻东汉历史的大门。

来源:鄂尔多斯博物馆/高兴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