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由联合国支持、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为目的。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世界文化遗产总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其宗旨在于促进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为合理保护和恢复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联合国在1972年提出保护世界遗产,就是为了保护人类文明精华中的精华,为什么要保护?因为这些传统文化濒失传绝或无人继承,我们要在保护的基础上使之进一步合理的使用。那么,我们必须知道蒙古族都有哪些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传承。
蒙古族肉食品之一是烤全羊。这是从元代宫廷燕飨继承下来的一种整羊宴。在清代颇受清廷青睐并称“诈马宴”,常招待蒙古王公。清乾隆帝曾大发诗兴,作诗赞美此宴。“诈马”即蒙古语“珠马”或“招木”的异译,指的是用蒙古族传统的屠宰法杀之后,热水煺毛,去掉内脏,收拾干净的白条绵羊烤制的一道名菜。其色、香、味、形俱佳,是蒙古肉食中最讲究烹调技艺的上乘大菜。
2008年6月7日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养驼习俗源远流长。在历史悠远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骆驼在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成为人类最忠实的夥伴(伙伴)。鉴于骆驼对人类的贡献,蛮荒时代的游牧人视骆驼为天赐之神物,把骆驼的形象用以供奉可溯源于舜。是阿拉善精神和阿拉善理想的重要源头,是阿拉善盟建设文化大盟的重要资源,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6月7日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象棋是内蒙古民间盛行的一种体育游戏,一般来说蒙古象棋有两种类型,一是棋盘为8x8格的Shatar,另一是10x10格的Hiashatar,但Hiashatar少为人知。以下内容皆是Shatar。蒙古象棋形式、走法、规则接近国际象棋,但与国际象旗又有所区别。蒙古语称为“沙特拉”,是北方草原古老独特的博弈游戏之一。汉文音译喜塔尔、沙特拉、沙塔拉,是流行蒙古的象棋游戏,目前流传的是棋盤六十四格的规则,另一是百格棋盤的蒙古大象棋已少见
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西蒙古族英雄史诗《汗青格勒》,以说唱和演讲的形式,讲述了蒙古族英雄消灭恶魔拯救百姓的故事,闪烁着蒙古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智慧光芒。受青海自然环境的影响,在传承过程中,发生变异,具有浓郁的海西地域特色。海西蒙古族将“英雄史诗”称为“图吉”,将其说唱者称为“图吉齐”。在世的“图吉齐”为数不多,并且年事已高,面临传承危机,亟待抢救和保护。
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嘎达梅林(1892年—1931年4月5日),蒙古族传奇英雄,出生于内蒙古哲里木盟(今通辽市)达尔罕旗(今科尔沁左翼中旗)塔木扎兰屯人姓莫勒特图,本名那达木德,又名业喜,汉名孟青山 。嘎达是蒙古语,意为家中最小的兄弟,“梅林”是其官职,即札萨克达尔罕亲王那木济勒色楞的总兵。此后便有一些歌曲用来纪念嘎达梅林,如90后学生小学音乐课本上的《嘎达梅林》,以音乐的形式表现。
2008年6月7日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萨吾尔登”是新疆蒙古族最主要的民间舞蹈,在各地蒙古族居区广为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新疆蒙古族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跳萨吾尔登。萨吾尔登既是新疆蒙古族民间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称,同时又是民间舞蹈的统称。其中有12个类别,分别为:爱来德比里格萨吾尔登,交热哈尔萨吾尔登(黑走马萨吾尔登),拖布肯萨吾尔登,呼尔登萨吾尔登,哈努村萨吾尔登,乌孙乃多里干萨吾尔登,索伦萨吾尔登,锡外德里邓萨吾尔登(圆形萨吾尔登),乌邓萨吾尔登(房门萨吾尔登),杜尔冬萨吾尔登(绸巾萨吾尔登),乌热里动古萨吾尔登(解绳萨吾尔登)。
2008年6月7日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格萨尔》起源于西藏,但传入蒙古族地区后,有了新的发展和内涵,蒙古族称为格斯尔。所以,藏族、蒙古族联合申报这一文化遗产。巴林草原是蒙古族长篇史诗格斯尔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至今保留着全国唯一的一处格斯尔庙,以及格斯尔栓马桩,格斯尔山豁口,格斯尔阿贵(山洞)、手记长篇格斯尔王传等。国际格斯尔文化研讨会,曾两度在巴林草原召开。
2009年9月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传统的习俗,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锡林郭勒盟是祭敖包历史遗存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 蒙古族崇尚的“敖包”,也叫“脑包”、“鄂博”,意为“堆子”,以石块堆积而成,一般都建在山顶或丘陵之上,形状多为圆锥形,高低不等。
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源:蒙古丽人
Copyright ©2018-2022 ordoswh.cn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 蒙ICP备09003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