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 蒙古族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这些你都知道吗?(一)

来源: 时间:2018-05-28 11:01浏览量:6109

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由联合国支持、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为目的。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世界文化遗产总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其宗旨在于促进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为合理保护和恢复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联合国在1972年提出保护世界遗产,就是为了保护人类文明精华中的精华,为什么要保护?因为这些传统文化濒失传绝或无人继承,我们要在保护的基础上使之进一步合理的使用。那么,我们必须知道蒙古族都有哪些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传承。

1.蒙古族长调民歌

微信图片_20180528102705.jpg 

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 荣列榜中。

2.呼麦

微信图片_20180528102708.jpg

呼麦是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呼麦声部关系的基本结构为一个持续低音和它上面流动的旋律相结合。又可以分为"泛音呼麦"、"震音呼麦"、"复合呼麦"等。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

2009年10月1日被批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蒙古族马头琴

微信图片_20180528102710.jpg

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马头琴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蒙古族安代舞

微信图片_20180528102712.jpg

安代舞: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的安代舞,有准备、发起、高潮、收场几个程序,都由“博”来主持。

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安代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蒙古族民歌

微信图片_20180528102714.jpg

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反映了蒙古的风土人情。

2008年6月7日,蒙古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那达慕

微信图片_20180528102716.jpg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亦称“那雅尔(Nair)”,“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

2006年5月20日,那达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成吉思汗祭奠

微信图片_20180528102718.jpg

成吉思汗祭典是蒙古族祭奠成吉思汗的习俗,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忽必烈时代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种祭礼,使之日臻完善。现今鄂尔多斯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袭古代传说的祭礼。成吉思汗祭祀一般分平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专项祭奠一年举行六十多次。祭品齐全,皆供整羊、圣酒和各种奶食品,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每年阴历3月21日为春祭,祭祀规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都派代表前往伊金霍洛成陵奉祭。

2006年5月20日,成吉思汗祭典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蒙古族四胡音乐

微信图片_20180528102720.jpg

蒙古族四胡音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蒙古族四胡最具蒙古族特色的乐器之一,擦奏弦鸣乐器。主要流传在中国北部地区的蒙古族、汉族中和蒙古国境内。一般作为说唱形式的伴奏乐器,现在也有合奏和独奏。

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源:蒙古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