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湾遗址——最早的原始农耕部落
阳湾遗址社会复原图
阳湾遗址,位于准格尔旗哈岱高勒乡靠近点岱沟沟掌处,当地老乡称为“阳湾”的山坡上,面积约10万平方米,是一处距今约65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古人类聚落遗址。6500年前,这里的自然环境是一种典型的森林草原景观,山顶上森林枝繁叶茂,山坡上灌木丛生。
相较于如今“十面霾伏”、不戴口罩都不敢出门的时代,古人的生活环境简直是清新又健康。。。
阳湾遗址的居民们以一个大的家族为单位集中居住在一起,他们选择靠近水源、背风向阳的山谷坡地作为自己的营地。营地的中心部位是德高望重的家族族长的住房,由于具有居室+家族聚会+议事场所等多重用途,族长房子面积一般都比较大,其他家族成员的住房面积都较小,分布在族长住房的周围。有种众星拱月的赶脚。。。
此时的古人类已然脱离蛰居自然山洞or建造简单窝棚度日的阶段,让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新居所是怎样建成的:
1、砍伐周围的树木杂草平整空地;
2、利用石铲、骨铲等掘土工具,在地上挖出平面呈方形或略呈长方形的地穴;
3、在朝阳的一方开一个通向室外的斜坡门道,以便最大限度的接收太阳光的照射、避开冬天寒冷的西北风的直接袭击;
4、把地穴部分的四壁修理平整后再抹上一层泥,之后架上火烧烤,增加壁面和地面的硬度,起到防潮的作用;
5、砍伐粗大的圆木竖立在地穴内,作为房子的主要承重柱,房子的屋顶主要靠它们来支撑;
6、在地穴四壁的外围栽一周较细的木棍,作为龙骨,然后内外都抹上一层泥巴,形成“木骨泥墙”式的墙壁;
7、房顶上架上树枝和柴草,在屋顶开一个天窗以便室内的通风和采光;
8、房子的门道处,用和建墙壁相同的的方法,建成一个尖顶的斜壁通道,雨雪天可以避免雨水直接进入室内,冬天可以缓解冷空气的直接侵入。
当当当当,升级版房子大功告成~
考古学上把这种形式的房子称为“半地穴式建筑”,与他们早先营建的“地穴式建筑”相比,不仅建造技术的难度大大提高,而且,在房子的主体部分由地下逐渐向地上发展的过程中,房子内部的采光、通风、潮湿、出入等居住条件,都有了极大的改善。
分分钟暴露古人的高智商。。。
生产工具——清奇的脑回路展现
对阳湾遗址的印象不应局限于场景,还应该通过文物看它背后的社会生活,全方位地了解、认知,才能深入感受其文化精髓。
阳湾遗址的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虽然follow他们的祖先,还是以石器、骨器、木器为主,但这时的石器、骨器,早已不是简单的大致打制成一定的形状就拿来使用了。他们凭经验精心捡选质地坚硬and韧性极佳的石料,先根据需要打制出工具的大致雏形,然后通体精磨,制造出来的石器形制规整且非常得心应手。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石斧、石刀、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铲、石凿等。
石斧是当时人们主要的砍剁工具,用以开垦荒地、砍伐树木、修整建造房子的梁、柱,包括砸击动物的肢骨等等。它可以直接拿在手中操作,也可以安柄使用,遇到狩猎或部落间的冲突时,还可用作武器。
与现代的斧头相比,小编不禁为那些用石斧当武器的古人捏把冷汗。。。
石刀也称为“爪镰”,是当时人们采集植物的主要工具,主要用于收割谷类植物的穗部。类似的采集工具,在近代的少数民族中仍在使用。
自从有了收割机,农民伯伯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收成了~
石磨盘和石磨棒是用于农作物加工的工具。石磨盘大多平面呈圆角长方形,磨面平整;石磨棒横截面呈圆形或近似圆形。加工时将植物的果实放到磨盘上用石磨棒推拉或碾压,以去掉果实外部的硬壳或粉碎果实。有种擀面杖的既视感。。。
生活器皿——丰富的世俗智慧体现
阳湾遗址的居民使用的最大量的生活器皿,就是陶器。主要有用作炊器的夹砂罐,用作水具的小口折唇壶,用作食具的敞口或敛口的圜底钵等。种种质地、形态、用途不同的生活器皿融入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与热爱,体现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
夹砂陶罐是阳湾遗址居民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炊具。由于要受到高温的烧烤,所以他们在制作时在陶土中掺入适量的砂粒,如同现在的砂锅,既要有足够的粘土量保证器皿的可塑性,又要有适度的砂粒保证在高温下不开裂。在形态上,采取小平底、大垂腹的形式,保证使用时可以平稳的放置到灶面上且最大限度地增大受火面积,接受热效能。
陶器盖呈“覆钵状”,多用作炊具的器盖。
小口折唇壶是当时人们主要的汲水工具。鄂尔多斯属于丘陵地貌,当时的人们一般都居住在背风、向阳的丘陵鞍部,而生活用水则分布在沟谷的底部。因此,汲水用具整体形态呈略修长的筒状,腹部有两个对称的鋬耳,这样的设置都是为了方便汲满水后人们长途搬运,口部做得很小,以便减少搬运过程中水的外溅。
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小编表示默默地给古人点一万个赞。。。
陶钵、陶盆等作为食具,都选取经过淘洗的陶土来制作,制作出来的器皿质地细腻,器壁光滑,形制规整,美观耐用。
远古豪宅——独特的气质风格呈现
说到豪宅,童鞋们脑海中是不是浮现了诸如金碧辉煌、美轮美奂、极尽奢华等等词语呐。。。辣么远古时期的豪宅是什么样子呐,让我们一起去见识下~
阳湾遗址大房址复原示意图
阳湾遗址发现一座单间面积约100平方米的大房址,不仅面积巨大,建筑技艺高超,还在房址的室内墙壁上发现了镶砌整齐的陶质装饰砖。如此大面积的单间建筑以及陶质内墙砖镶嵌技术的使用,不仅在内蒙古地区绝无仅有,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中也十分罕见,集中再现了新石器时代生活在鄂尔多斯地区的先民们神奇的创造力和社会文化的辉煌发达。
令人大开眼界的远古土豪单间~
阳湾遗址大房址壁饰图
自带钉子鞋底特效。。。
阳湾遗址在解读鄂尔多斯远古历史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处历经6500余年历史浪潮洗涤和自然岁月侵蚀、在一定程度上足可以与世界著名的陕西半坡遗址相媲美的珍贵文化遗产,由于当时种种原因的制约,当考古工作匆匆结束后,在考古人员无奈的目光下,在推土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永远的消失了。
对于一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文化遗产不光要被发掘,还要被保护。认知、保护、传承这座城市的文化遗产,发掘、理解、弘扬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是每位市民的责任和义务。
来源:鄂尔多斯博物馆
Copyright ©2018-2022 ordoswh.cn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 蒙ICP备09003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