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我在《苏吉山·慈母泪》一文中讲了三姑娘钟金的故事。发表后,不少人问我那是不是真的。我的回答:那是传说。不过,钟金和阿拉坦汗在历史上却是实有其人的。她被阿拉坦汗带回土默川之后,交给他女儿培养教育,也是事实。
传说由于钟金姑娘非凡的聪明才智,被阿拉坦汗当成军师谋士,遇事都要向她讨教。三姑娘都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真知灼见高谈大论、对应如流。宫廷内外、上下臣僚,无不叹为观止。特别是在蒙古族和大明皇朝的关系方面,三姑娘力主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取长补短、发展生产,有事协商解决,不能动辄兵戎相见。蒙汉民族一定要亲密团结、休戚与共,互相学习、扬长避短,才能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蒙古族必须用自己的牛羊驼马肉皮毛换取汉族的茶布烟酒粮锅杓……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各自的生产生活必需品;只有这样互通有无、互相依存、和衷共济,才能发展经济、共同繁荣、共同进步。
对于三姑娘的这些建议,阿拉坦汗都十分重视,件件推行。致使蒙地生产不断发展,生活日趋改善。远近臣民无不称颂三姑娘的高明,视她为蒙古民族兴旺发达的象征。三姑娘二十岁那年,与阿拉坦汗结为伉俪。从此,人们称她为三娘子。
阿拉坦汗对三娘子非常尊重,大小事情都要请她过问。只要她同意的就去实行。就在他们结婚的第二年,在三娘子的极力倡导下,明朝政府和蒙古之间签定了沿边息兵通贡互市协议。结束了蒙汉之间二百来年时断时续的不和状态。开启了从河北、山西、陕西到宁夏的长城沿线蒙汉之间的关贸互市——互相交换各自生产生活必需品的贸易集会。每个点上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
现在榆林城着汉装与阿拉坦汗策马扬鞭,前往赶会,观看红火热闹,情趣盎然。明朝诗人穆文熙曾有《咏三娘子》一诗道:
小小胡姬学汉装,
满身貂锦厌明铛。
金边娇踏桃花马,
共遂单于入市场。
这种蒙汉之间定期的集市贸易,无论对哪一方都是有利的。通过物资交流,既活跃了经济,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感情交流与勾通,使风俗民情互相渗透,互相吸收、补充,扬长避短。
通过相互交易,相互比赛,相互应酬,促进了蒙汉之间的团结友谊与社会进步。因此,明朝政府册封阿拉坦汗为顺义王,表示对他充分信任。
为了进一步促进蒙地的社会发展与经济繁荣,三娘子主持招请内地汉族数万人到土默川一带安家落户,定居下来建立板升村镇,开垦农田,其中既有各种能工巧匠、手工艺人,也有受到明朝政权排挤打击、失意冷落的知识名流、文臣武将。
三娘子对他们悉心搜罗,倍加器重,以自己的心腹和忠良谋士待称。真心诚意地听取他们对各项政策的意见和建议。从生活待遇到工作条件,照顾备至,都使他们舒心满意。许诺算数,言必兑现。使他们生活安定舒心,各得其所,畅所欲言,各显神通,各尽其才。大大加快了蒙地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技艺的发展速度。她还帮助阿拉坦汗邀请能工巧匠,精心设计,发动数万民工,经过几年的紧张施工,在土默特平原上建起了一座城池,取名叫库库和屯。明政府赐名归化城,就是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
三娘子精晓事理,多谋善断,娴熟马术骑射,可谓文武全才。她与阿拉坦汗结婚后,曾统精兵一万,驻守要寨时人称为娘子军。明代诗人冯琦曾有“塞外争传娘子军,边头不牧乌孙马”之句,就是歌颂三娘子统兵镇边,各民族和融互助、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边寨安宁的太平盛世景象的。
三娘子处处讲究团结互济。她与明政权的一些高级官员建立了良好的交情和友谊。有事即互通情报、坦诚协商。许多涉及到蒙汉方面的问题,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事实证明:蒙汉人民谁也离不开谁。只有团结互助、互相依存、和衷共济,才能发展进步。她以超群的才智、出众的谋略,博得蒙汉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阿拉坦汗去世后,她又协助两代王子治理社会,一如既往。名为辅佐,实为主政。在明朝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几十年运筹帷幄、励精图治,使她的才华智能得以充分施展,美好的愿望与谋略都得以实现。史称:“俺答纳款,马市互易,边疆无警,畿辅晏然,汉唐以来所未有也。”
由于三娘子在加强和巩固蒙汉团结和融,推动通贡互市,维护边寨安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明朝政府在她二十七岁时,册封她为忠顺夫人,并颁发了丰厚的金银绸缎等物,表彰她的事业功绩。她对社会的贡献,得到了历史老人的肯定、人民的赞扬和纪念。
现在,大青山下美岱召内的太后庙,俗称三娘子庙。那就是人民为了纪念她的卓越功勋而建立的,几百年来一直香火不断。善男信女们对她的敬供十分虔诚。只要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进步、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人民就会歌颂他、纪念他的。
——何知文
源:【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第96期】
Copyright ©2018-2022 ordoswh.cn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 蒙ICP备09003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