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人类饲养牲畜以来,人们就开始吃鲜奶。那时,人们不会用鲜奶制成各种各样的奶食品,只是单调地吃鲜奶和喝奶茶。一直到了成吉思汗时期,人们还是沿袭着这种古老的传统吃法。当时,蒙古族人家饲养成群的牛羊,每到挤奶的时候,挤出根多根多的鲜奶。那时的牧人,大多数过者征战中的游牧生活。不停地游动,不断地搬迁。当时的军队和牧民,主要吃鲜奶和肉食。游牧中主要搬迁的东西是奶。为了搬运鲜奶,牧民们做了好多的木头奶桶,每到搬迁的时候,人们就把挤下的牛羊奶装进大木桶里,或用骆驼驮,或用勒勒车拉。
有一年夏天,天气非常热。有一个游牧部落开始倒场。各家各户先把挤好的鲜奶装在木桶里盖好,由一支长长的骆驼队驮着先行,牧人们赶着牛羊,慢慢地在后面边牧边走。
晌午,骄阳似火。长长的驼队在茫茫的沙海中慢慢腾腾地行进。装着鲜奶的木桶,被烈日烤灸的滚烫,随着驼铃声和慢悠悠的驼步不断地东摇西晃。走着走着,驼背上突然“嘭”地一声,奶桶盖飞了出去,“唰”地一声,满桶的鲜奶倒在沙地上。起初,人们也搞不清这是怎么一回事。走着走着,天越来越干燥,越来越炎热,“嘭嘭”的爆烈声接连不断。拉骆驼的人们又饿又渴,就打开奶桶取奶吃,发现鲜奶凝成颗粒状的东西。那时牧民中流传着吃坏了的奶能吃死人的说法,大伙儿谁也不敢吃。
日落西山,驼队到了新牧场,大伙儿忙着把奶桶卸下来。打开一看,桶里的鲜奶都凝成颗粒状。认为这些奶都坏了,不能再吃了。想挤鲜奶吃吧,羊群和牛群两三天之后才能到。这时有个大胆的牧民说:“我先尝一尝,如果能吃咱们就吃,不能吃再想别的办法。”他说着手拿木勺舀了一点填进嘴里品尝,觉得味道不错。就又喝了一口,觉得味道比鲜奶还香甜。大胆的牧人也说不清楚,又舀了一勺喝下肚,说:“我喝了觉得味道很不错,你们尝一尝。”大家听了,都过来品尝,果然味道很鲜美,也没有异味。这天夜里,人们饱饱地吃了一肚子这种凝结成颗粒状的奶,没想到一夜平安无事。
奇迹在偶然中出现了,鲜奶生成了美味佳品---奶酪,一时轰动了全部落。从此以后,人们在生活的实践中逐渐摸索出制作奶酪的方法,就把剩余的鲜奶制成奶酪。后来,各部落向可汗进贡的时候,把奶酪献给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吃了很高兴。从此,奶酪就成了宫中和牧人不可缺少的奶食品。
(宝斯尔讲述 甘维纲整理)
相传,700多年前无世相忽必烈统帅蒙古大军远征,经过一段时间的急行军,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于是,忽必烈下令,大军停止前进,就地安营扎察。然后吩咐下去,要吃蒙古人特别爱吃的炖羊肉。膳房接到了主帅的命令,立刻设灶安锅,杀羊剁肉,为主帅炖羊肉。
正在这时,一个探子飞马来报,说故军已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这阵儿,忽必烈饥饿难熬,一心要吃炖羊肉,听了探子的报告,顿时火冒三丈,在大帐里高声喊叫:“羊肉! 羊肉!我要去打仗!......”侍从们听到忽必烈的叫喊,个个急坏了。心想,给主帅吃炖羊肉,无论如何也来不及了。可是,主帅怎么也不能饿着肚子去打仗呀?
侍从们望着翻滚的水锅,急中生智,慌忙将案上的一块鲜羊肉飞快地切成了片儿,丢进翻滚的水锅里。正在这时,他们无意中发现羊肉变了颜色,捞一块尝尝,羊肉熟了,很鲜美,不由得心中大喜。于是,他们又飞快地切了一些薄肉片倒入沸水......
当忽必烈来到膳房,侍从们把已熟的羊肉片儿捞了几大碗,撒了些盐面、调料,捧给忽必烈。忽必烈肚子正饿得厉害,又由于军务紧急,一见端上了羊肉,不管三七二十一,用手抓起来就往嘴里填,也吃不出生熟,也品尝不出是什么滋味,只觉得鲜美可口。忽必烈一连吃了几大碗,然后把碗往草地上一掷,就翻身上马出征了。
忽必烈吃了羊肉片,跃马上阵,浑身见劲,奋力厮杀,不但打败了敌军,还生擒了敌军主帅。庆功宴会上,忽必烈想起战前吃的羊肉,指定要吃那种羊肉片儿。这次,侍从们精选了优质的绵羊腿部的“大三叉”嫩肉,切成薄薄的片儿,掌握住火候,再配上各种调料,将军们吃得赞不绝口,忽必烈更是喜笑颜开,问侍从:“这是一道什么菜?”
侍从们脱口而出:“涮羊肉!......”“噢,涮羊肉。”忽必烈赞不绝口,“好吃,好吃......”从此,涮羊肉就成了一道美味佳肴。经过几年征战,忽必烈灭金统一中国,建立了元朝,住进了皇宫,仍经常吩咐膳房做涮羊肉给他吃。
后来,人们又发明了涮羊肉的专用火锅,增加了许多美味可口的配料和调味品。从此,火锅就成了元世祖忽必烈餐桌上不可少的炊具,涮羊肉也成了宫廷的美味佳肴。
(甘维纲 搜集整理)
Copyright ©2018-2022 ordoswh.cn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 蒙ICP备09003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