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中国蒙古学学会和内蒙古民俗学会启动了“设立蒙古族统一节日研究”,提议将敖包节确立为蒙古族统一节日,并于2014年5月组织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敖包节推展委员会。推展活动主要以民间推展方式进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选取一个旗县作为试点推展,第二个阶段选取若干盟市或旗县作为试点进行广泛推展,第三阶段在全区范围推展。推展活动于2014年6月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举行了启动仪式。
一、为什么确立民族统一节日
这是推展活动中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56个民族从古至今约有节日1700多个,其中少数民族民间节日有1200多个。这些民族节日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民族文化的壮丽瑰宝和综合展现,有一些可以称得上是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节日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譬如说,民族节日能继承、积淀和宣传、弘扬民族文化;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和物质需要;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能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能提高民族自信心;能繁荣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由于地域和气候等多种因素,即使是同一个民族、同一个节日,不同地区的群众在过节的具体时间和仪式上也有所差异。所以,整合节日文化资源,规范和统一民族节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为什么民族节日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人们可能有很多种答案,国内知名的民族文化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璠说,节日和人一样,都是有灵魂的。民间信仰是节日文化的灵魂,而劝人向善是民间信仰的精髓;中国民协原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教授则认为,人伦情感是传统节日的灵魂;也有人认为,文化才是民族节日的真正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因为民族节日的这种特殊的承载功能,有活的灵魂贯穿始终,并以灵魂滋养我们的灵魂,这些节日才能不断传承。
有些民族节日形成最初确与宗教、民间信仰有关系的,但是发展至今日,其内容早已超过宗教内容。民族节日之所以影响人们,是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不断影响人们的思想认识,约束和规范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至于重视人伦情感,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说,民族节日的形态在仪式,灵魂却在文化。譬如说,古尔邦节宣扬忠孝文化。开斋节(又称作“肉孜节”)提倡感恩、慈善的伊斯兰精神。雪顿节体现藏族人民尊重生命同等、企求万物共存、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风貌。壮族“三月三”歌圩节则歌颂劳动和爱情。文化内涵才是这些民族节日能沿袭千年而经久不衰的真正原因所在。
二、为什么将敖包节确立为蒙古族统一节日
民族节日之所以得以传承和发展,是因为它有灵魂。那么,敖包节的灵魂是什么?
众所周知,每逢敖包节,都要开展敖包祭祀,举办那达慕大会及其他相关活动。这是蒙古族千百年来始终传承和发扬的传统。其中敖包祭祀是敖包节的最主要形式,是敖包节灵魂的重要载体。也就是说,敖包节的灵魂是敖包文化,而敖包文化的内核是敖包祭祀文化。2006年5月敖包祭祀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敖包祭祀文化不是简单的某一个宗教的文化,而是民族民俗文化,是充分彰显蒙古民族“讲和谐、崇生态、守清廉”精神的文化。
(一)讲和谐。蒙古民族是一个讲究和谐、追求和谐的民族。主张天人合一,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蒙古民族的生存哲理。这与蒙古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有关系的。就像一首歌唱的那样,蒙古人始终把美丽的草原当成了自己的家。对于家庭,蒙古人有朴素而深远的认识,认为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是万事兴旺的基础。所以,蒙古人常以和谐家庭的理念,对待周围的世界。
首先,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在传统观念里,以苍天为父,以大地为母,认为苍天造就了自己,大地养育了自己。无论是五畜兴旺、生活宽裕,还是遭遇灾祸、万事不顺,蒙古人绝不得意忘形,或哭天喊地,而是认为如同严父教诲儿子一样,苍天在考验着自己,始终以心平气和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未来,始终对苍天的恩惠、大地的恩泽以及先祖的庇佑心存感激。每逢盛夏季节,蒙古高原蓝天白云,水清草绿,牧民们开始举行各种祭祀敖包的活动,美酒洒向苍天,哈达献给河川,合什敬拜先祖,祈愿风调雨顺、家家平安。此刻,草原上展开一幅幅和谐壮美的画卷,每一朵白云、每一片绿地、每一阵微风都充满和谐的气息。
其次,主张人与人的和衷共济。蒙古民族对待草原上赖以生存的其他民族,如同对待自己的手足,从不歧视和排斥。敖包文化充分体现了蒙古族的这一包容性,不仅增强了蒙古族群众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而且也引起其他民族群众的文化共鸣,促使其前来祭祀敖包、虔诚祈祷,为敖包节成为全区各族人民的盛大节日奠定了基础。
(二)崇生态。蒙古民族是一个爱护生态、保护生态的民族。如上所述,蒙古人把草原当作自己的家,把大地看作自己的母亲。犹如世界上没有人愿意破坏自己的家庭,不念及自己母亲的安危一样,蒙古人始终崇尚、敬畏大自然。长期以来,民间流传不乱扔生活垃圾、不随意动土破土、不得污染河流等很多忌讳习俗,不断约束和规范着蒙古族子子孙孙的思想和行为。同时,把这种保护生态的理念上升到法律制度层面上,通过积极的立法形式具体规定了对草原的保护。《大札撒》、《元典章》、《阿勒坦汗法典》、《白桦法典》、《蒙古卫拉特法典》、《喀尔喀吉如姆》等,均有关于生态保护的规定。这与蒙古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系的。游牧是蒙古民族的经济基础,“逐水草而居”是蒙古人与生俱来的生活信条,水草肥美是蒙古人生生不息的生存依赖。没有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就没有蒙古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正因为对大自然这般敬畏、崇尚和依赖,蒙古人在外敌入侵时曾经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捍卫草原的完整,并始终用自己的勤劳和质朴建设草原的生态。
目前,党和国家将建设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交给了自治区党委、政府,交给了草原上赖以生存的各族人民。蒙古族作为自治区的主体民族,将有责任、有义务,也有感情投入到建设生态、美化家园这一平凡而又崇高的事业中来。敖包文化充分体现了蒙古人对自然生态的这份浓厚情感,以及对生态建设的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在传统习俗中,敖包周围不得开垦种地、砍伐草木、猎杀动物,使敖包成为了蒙古高原最神圣的绿色生态保护区。每当祭敖包,牧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祈求天地神灵保佑人间风调雨顺、水草丰美、人畜兴旺、国泰民安。
(三)守清廉。蒙古民族是一个崇尚清廉、勤劳质朴的民族。清廉是为官之道,更是做人之本。蒙古民族清廉文化理念是根深蒂固的。在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中,蒙古人崇尚、敬畏和依赖大自然,但从不践踏和掠取大自然。譬如说,放牧要讲究四季轮牧,走敖特尔(移场放牧),从不威胁草地的再生;狩猎要忌讳在动物繁殖期打猎和“断群”,猎取十头以上的兽群,总要放掉几只,从不威胁动物的繁衍;丧葬要遵循自然规律,多以野葬、土葬或火葬,很少大兴土木修建坟冢,从不破坏生态平衡;连捡柴火也要捡干枝枯草,忌讳滥砍滥伐,从不破坏青枝绿叶。牧民传统观念中从来没有强取豪夺自然资源、囤积奇居、大发横财之类的贪婪思想,始终把乱开发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视作抢子孙饭碗、断子孙后路的罪恶行为,对大自然的索取从来都是节制有度的。敖包文化充分体现了蒙古族的这一优良传统。敖包是牧民们祭天地、拜祖先的神圣而又神奇的地方。敖包底层也要放置五金、五谷、五帛、五宝等实物。蒙古人从不将敖包及其实物据为己有,独占其恩惠。这与草原地下再有宝藏,蒙古人也不会乱开乱采性质一样。
总而言之,作为敖包节的灵魂,敖包文化既富有民族特色,又充满时代气息。崇尚敖包文化,打造敖包节,不仅有助于传承民族传统礼仪、服饰、饮食、娱乐等各方面的优秀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也将推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节约社会和清廉社会建设,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祖国统一,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将成为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及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又一个新的重要抓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作者:自治区民委副主任、推展委员会成员;地址:新华大街63号院8号楼;邮编:010050;电话:6945432。)
Copyright ©2018-2022 ordoswh.cn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 蒙ICP备09003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