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呼麦复活记

来源: 时间:2018-05-10 11:52浏览量:3810

哨音高亢,低音雄浑,时而夹杂的金属声质地感鲜明……5月28日晚,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剧场内,呼麦培训汇报演出正在进行,展示的十多首曲目,大部分是首次在内蒙古演唱。

此次为期1个半月的培训中,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特邀俄罗斯图瓦共和国著名呼麦老师萨雷格拉尔·叶甫盖尼·维克多罗维奇为20多名学员授课。在后台一直静静观看的民乐团团长叶尔达,带着欣慰的表情感叹:“以昂沁为代表的新一代呼麦组合已日渐成熟,这首新曲《Han da gai te 》演绎的非常好!”

自2009年蒙古族呼麦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内蒙古几乎每年都要举办一两次这样规模的呼麦培训班,有力地推动着内蒙古呼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哨音呼麦回归内蒙古

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或“潮尔”,是蒙古族特有的单人多声表演艺术,既可一人演唱,也可多人演唱,主要流传于我国的内蒙古和新疆,蒙古国的西部和俄罗斯的图瓦等蒙古族聚居区。呼麦的曲目内容有咏颂各种事物的,如英雄凯旋、祭祀祭奠等;也有咏叹自然风光的,如山川河流、辽原旷野、鸟鸣狮吼、狂风呼啸等。近年来,还出现了以呼麦的形式传唱改编的现代歌曲,如《北京的金山上》《青藏高原》《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

在中国,呼麦演唱者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新疆阿勒泰地区。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演员宝力道是内蒙古当代最早一批学习呼麦的歌手之一。与他同期的都日斯哈呼、斯琴毕力格、吉日木图等都是1993年起师从蒙古国呼麦大师、国际呼麦学会副会长巴特尔·敖德苏荣的。这听起来令人有些迷惑,他们为什么没有跟随本土先辈,而是舍近求远,拜了外国的老师?

这是因为呼麦演唱种类之一“高音呼麦”,即俗称“哨音”的呼麦,早在100多年前在内蒙古草原已经失传,仅在新疆阿勒泰地区还能追寻到一些呼麦演唱者的足迹。近几十年来,随着内蒙古草原自然生态、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包括呼麦在内的一些传统民歌失去了生存基础和演唱环境。再加上传承人少,如今能够担负起呼麦传承人重任的歌手更是少之又少。其次,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文化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追逐时尚流行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远远高于呼麦等传统文化。因此,一段时期内,作为“蒙古族民间音乐的活化石”的呼麦艺术曾经濒临失传。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才使得高音呼麦这一古老的演唱艺术有机会重新回归内蒙古。

进入2000年,呼麦开始在内蒙古流传开来。在都日斯哈呼等第一批呼麦爱好者的影响下,很多人,尤其是专业院团开始将目光投射到了蒙古国和俄罗斯的图瓦。现任内蒙古呼麦协会会长的国家级呼麦传承人呼格吉勒图,震惊世界的女呼麦歌王苏依拉赛汗,著名的安达组合呼麦主唱那日苏、敖特根·巴雅尔等就在其列。为了学艺,呼格吉勒图组织了几个人自掏腰包远赴蒙古国请来敖德苏荣老师,自费租房子、自己做饭,勤学苦练学呼麦。老师被他们的刻苦和执着的精神所打动,决定每年来内蒙古培训6个月,呼格吉勒图坚持学了3年,最终学得精髓。

蒙古族呼麦活跃在世界舞台

值得庆幸的是,2006年,蒙古族呼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破天荒新增了原生态组别。当时安达组合凭借着神奇的呼麦演唱取得了全国第三的好成绩。一时间,人们对呼麦这一神奇而古老的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各方的努力下,尤其是各媒体的展示推动下,一大批专业及业余演唱者远赴蒙古国和俄罗斯的图瓦学习呼麦。除了请蒙古国的老师外,我区还多次邀请图瓦著名呼麦艺术家阿勒得尔等老师来内蒙古开班教学。至此,内蒙古的呼麦学习掀起了一波热浪,呼麦这一音乐化石开始“复活”,并日渐显现出无穷的魅力。

同时,区内许多专家学者开始致力于呼麦艺术的系统研究,很多歌唱演员找到在世的呼麦大师学习,并系统整理音乐理论,以便把这种口头传承的艺术形式用现代的方式记录下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产生了兴趣。昂沁组合、奈热组合、扎木契组合、蒙古利亚女子组合等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这些植根于专业艺术团体中的呼麦组合,活跃在了世界呼麦舞台上,并获得许多大奖。不仅如此,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等很多盟市、旗县的乌兰牧骑呼麦组合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种艺术大赛和电视综艺节目中崭露头角。

2014年在满洲里举行的首届中国呼麦大赛暨中国·国际呼麦大赛吸引了来自中、俄、蒙、美、日、西班牙、澳大利亚等9个国家的150余名选手参赛,其中国内选手100多名。来自锡林浩特的牧民昂给日嘎、呼伦贝尔草原的额日和木巴图等人取得了前三甲的好成绩,显示了基层呼麦发展的良好态势。

1525924285884130_副本.jpg

女子呼麦成为舞台上一道亮丽风景

女呼麦歌手讲述呼麦的教与学

蒙古国将呼麦称为“民族之魂”,图瓦则把呼麦列为国宝级艺术。兼学过蒙古国呼麦和图瓦呼麦的女呼麦歌王苏依拉赛汗认为,蒙古国呼麦和图瓦呼麦各有所长,又各不相同。蒙古国呼麦比较高亢嘹亮,图瓦呼麦比较低沉浑厚。蒙古国呼麦更注重旋律,对技术技巧要求更高;而图瓦呼麦多为对大自然声音的模仿,更加原生态,旋律不太明显。她还认为,二者没有优劣之分,初学者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个人条件选择。

蒙古国著名呼麦大师道布庆松迪在1991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也曾教过女弟子,但都学不会。不知是什么原因,这是不是和喉结有关,因为妇女是没有喉结的。”显然,后来女呼麦歌手的出现推翻了松迪大师的论断,但毋庸置疑的是,呼麦学唱对于女子来说难度的确高于男子。直到现在,内蒙古优秀的女呼麦歌手也只有苏依拉赛汗、图娜拉、乌云塔娜。苏依拉赛汗说,这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教学的都是男老师,无法体会和感知女声的发声特性;二是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观点,多数只是依靠师徒之间面对面的口耳相传,重示范、重经验、轻理论讲授,对于共鸣腔怎么打开等这些最常见的问题难以准确指导;三是现有的呼麦学习者多从事器乐演奏专业,并没有很高的声乐理论基础。所以很难准确把握声音气息。而她自己因为学习过声乐理论,所以在两个月就基本掌握了所有呼麦唱法。她认为,学习呼麦要有声乐基础,要有很高的悟性,还要坚持不断地练习,具备这3个条件,男女都可以学好。

列入院校课程 开发和传承呼麦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呼麦具有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性格和教育功能。未来如何传承保护,不仅是蒙古民族应该重视的问题,也是全人类应该考虑的问题。

目前,呼麦长期依赖的主要传承方式还局限于师徒间传承,而这种方式缺乏理论基础,不具科学性和规范性,难成系统。值得庆幸的是,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已经于2010年成立了呼麦专业,第一届学生已经步入社会,为呼麦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专业院团输送了人才。未来,还应该把呼麦向更多的蒙古族学校推广,尽快完善传承机制,重视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开发和传承呼麦艺术。

苏依拉赛汗认为,呼麦虽然是蒙古族特有的古老艺术,但不应该受到禁锢,应该通过举办、参加国际性赛事,开展多种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开阔眼界,提高技术技巧,积累实战经验;应当普及到蒙古族聚居区之外的全国范围甚至世界范围,让其他民族和地区结合自己的民歌、民乐,或者融入管弦乐、交响乐、摇滚乐等,让呼麦艺术普及化、国际化。(文/图 郝嘉宁)

(内蒙古旅游网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