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圪堵,就像博物馆里一只保存了5000年的彩绘陶罐,时间永远无法将它风化。这是沙圪堵最优美的造型,从泥土中来,到灵魂里去。
怀念,是人类最不可或缺的精神柔情,它是一种灵魂的温度。沙圪堵,是祖母塞进我身体里的一支温度计。
你不能想象,沙圪堵人,盘腿席地而坐,放眼四野,漫瀚调像胸中的泉水,似乎一张口,就流淌成一条河。风中围坐的眉目慈祥的父老乡亲,就成了大地的中心。他们就是这片大地的主人,一切仿佛触手可及,世界可以安坐拥有。沙圪堵,像传说中的一片白云,静止在蓝天上。承受它,需要一个支撑点——漫瀚调就是这个支撑点。找到这个支撑点,也就找到了这片土地的精神原点,即使你远游到天边,只要一听到漫瀚调亲切的旋律,故乡就在你的身边。只要你一开口,你也就将故乡带到了天边。只要听到漫瀚调,你就能够确定自己的位置,与青草飞鸟同在,与默默降生的小生命同在,像是听到了自己的心跳,你就是漫瀚调中大地的心脏。
漫瀚调,准格尔人生命的胎记,一首历史的抒情诗!
一百年,沙圪堵亲切而具体,与湳水默默相对,与天籁静静相守。这是留在旧时光里的沙圪堵。沙圪堵这个名字,丝毫不张扬,普通的就像空气,它似乎只是传达着这个城镇最初的形态。但这形态,不很长,200年不到,但很纠结,有痛感,令人深思。很多人不满足这个朴素的名字,可能是嫌它土气,一定要读出一些深奥来,一会儿说它是蒙古语,一会说它是满语。这些都是画蛇添足。沙圪堵在同治年间,或者更早一些时候,是一个名叫沙格都尔蒙古族台吉的驻牧之地,与沙梁、沙丘其实没有关系,所谓的“荞麦花开的地方”其实都是人们的意会。最初,沙圪堵只是以人得名,也就是沙格都尔的缩写或缩称。清时,蒙古族驻牧之地皆以贵族人名相称,比如准格尔旗在清初时,曾一度称为色棱左翼前旗,到乾隆年间,又称为色旺喇什左翼前旗。留着吧,这是个历史时空、地理迁变的标本。沙圪堵,朗朗上口、朴朴素素、自自然然,它属于天、属于地,也将属于永恒和风。
漫瀚调,就是天籁,用灵魂倾听,用生命传唱。一代又一代地被遗传下来,成为一种天赋,绽放在生命的深处。它是沙圪堵的灵魂,也是准格尔的旗帜。漫瀚调徜徉过的地方,留下的是芬芳;芬芳弥漫的地方,也是漫瀚调升腾的地方。漫瀚调袅娜着、迤逦着,天地赋形,万物花开,芬芳遂人,鲜花般围裹着你,启迪着你,陶醉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漫瀚调是一蓬盛放的鲜花,沙圪堵便是袭人的花蕊。
方言占据了沙圪堵,凡是穿过方言的物质与精神,都烙上了沙圪堵的色彩、气味,甚至形态,形神互现,挥之不去。我们在它的浓荫下安睡,也在它的阳光里进出,时间长了,方言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生命的标志。
沙圪堵是一种人格化的刻度,世上多了一个想象的高度,人生就多了一种抒情的深度。这种独一无二的方式,将他们的悲欢唱到今天,唱到天边。漫瀚调是一种释怀,也是对生存的确认。如今,我们看到的沙圪堵,远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妖娆,失去简单、质朴、清洁的土地,就会失去漫瀚调。它新的气质与形象,正在一代又一代的塑造者手中形成。经过百年的沉积之后,这座城镇的接力棒被传到了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手中,在传递中,它的光泽与能量正一次次被改写,无论它还经历多少风雨,都将成为雕塑者勇气、智慧、胆识、意志、责任与担当的试金石。
沙圪堵,这片曾经长满竹林的土地,尘霾渐起。那些岁月中美好的传说,那些消失在时光深处的竹影,让人隐约看到了这片土地精神源头的神韵。仿佛留在风中的指纹,每一条旧街道,都像是漫瀚调休止的一个波折音;每一条新展开的道路,又像是一个又一个乡愁的起点,纠结在一起,回旋着、盘升着、演变着……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的外乡人,操着各自的方言,南腔北调,却十分融洽自然……和谐是它的信仰,也是它的智慧。
任何一个地方的建城史,都是一部经济史,一部人文传记,一把历史的篦梳,也是一把雕刻刀。时光在握,一笔下去,天上人间。无论是那公镇还是沙圪堵,它的属性在它设立时就早已存在了,我们只是不断地去审视它、接近它、盘点它、翻新它,试图超越它。
时光更迭,改变的只是容颜,不变的却是精神,这便是包容、和谐、大同。时光在雕刻它,它也在雕刻时光。秋雨先生说,这是一种悠久的互补,群体的美声。这也是一种广泛的协调、深沉的融合、辽阔的共鸣。它呈现出一个个被刻画的形象,却没有刻画者具体的名字,这是它辽远的起点,也是它美丽的根源。现代中国人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始终没有摆脱开明、清两代,也无法摆脱。也许是离得相对近的缘故,行为规范、思维方式、道德准则、审美态度,还实实在在衍生、渗透于现实生活、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便是文化的生态吧。文化是生态环境的产物,人是很难超越这个环境,这个时代的。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从来没有缺少过出类拔萃的文化异域,一些文化高峰层出不穷,就基于此。漫瀚文化便是。一朵小小的火苗,出现在北中国广袤的田原上,几经交锋,几经磋商,几经抉择,甚至几经对决,这朵小小的火苗在名不见经传的准格尔落地、生根,渐渐浮出地平线。20世纪20年代,沙圪堵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中国大地上,它波澜不惊,正慢慢孵化着、生长着,一缕文化的新曙光,依然在天边透出亮色,虽然纤弱,但它摇曳着、颤动着,育出于斯了……也许,它的地火,早已蔓延,但它的喷涌,还没有找到最佳的蓬发时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它需要一次机缘,也许它还需要一个人,一双强有力的手,来将它点燃。
一切文化的基层,都以地理环境、气候生态、自古风习为构筑。沙圪堵,是2000年来漫瀚文化一次大激荡、大汇聚、大梳理的一个交接点,是一个可以作为我们解读中华文明支撑点,落脚点的基点。中华文明说起来太冗长,如果简化,可以表述为三大主源,就是黄河文明、长江文明、草原文明,那么,沙圪堵就是三大文明交汇的一个支点……
沙圪堵有界,漫瀚文化无疆。
沙圪堵,是一个容器,它的容量似乎可以盛得下我们所有的梦想与雄心。
Copyright ©2018-2022 ordoswh.cn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 蒙ICP备09003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