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游牧民族文化起源之地
剥开四千余年的风沙
追溯畜牧文明雏形
触探到的是人类文明璀璨一页
朱开沟遗址上限时代距今4200 年,属原始社会晚期,下限距今3500 年,属商朝前期,前后延续了约800年。
朱开沟遗址位于今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朱开沟村。朱开沟遗址分布在沟壑纵横的朱开沟掌处,在东西长2 公里、南北宽1 公里的范围内,断断续续均有遗址分布。这里的遗址是1974 年发现的,1977 年到1984 年间,考古工作者对遗址先后进行了四次发掘,发掘面积约4000 平方米,共发现居住房址83 座、灰坑207 个、墓葬329 座、瓮棺葬19座,出土可复原陶器500 余件,石器、骨器和铜器约800 余件。
朱开沟遗址的发现,证明在距今4200年-3500年前,在以鄂尔多斯地区为中心的区域内,集聚着一支具有明显自身特征的人类群落。从出土的各类遗存中仿佛可以看到北方游牧民族在此长期生活的场景,北方原始的畜牧文明也因此诞生。出土的大量猪、牛、羊等动物骨骼,显示这里已拥有发达的养畜业。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炊、食、饮、贮、盛陶制器皿应有尽有,说明专业制陶已形成规模。陶器烧制技术的先进,自然也为后续青铜冶炼和铸造的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考古发现从朱开沟中期开始,就已经出现了耳环、指环、臂、钏、针、锥等青铜装饰品和小件工具。到晚期时,还出现了青铜戈、短剑、刀、镞、护牌等兵器和工具,拥有了青铜铸造技术。这些活生生的史实说明,居住在朱开沟遗址的人类群体,在保持本地区文化基因的同时,吸收来自周邻地区人类群体的文化因素,共同创造了鄂尔多斯地区原始社会末期辉煌的历史篇章。
朱开沟遗址的发现,证明它不仅是鄂尔多斯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更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从蛮荒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学术界将以朱开沟遗址为代表的遗存,命名为“朱开沟文化”。它对中华文化发展进程的影响和贡献,是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主源之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灿烂的历史见证。
来源:《我的伊金霍洛》
Copyright ©2018-2022 ordoswh.cn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 蒙ICP备090030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