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走马调驯技艺

项目分类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保护单位

鄂托克旗“鄂尔多斯飞骏”体育协会,乌审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鄂托克前旗

传承人

苏雅拉其劳(鄂前旗),薄荷油(乌审旗),达楞巴雅尔(鄂旗),宝日脑海(乌审旗),额尔德木特古斯(乌审旗)

申报地区

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乌审旗

认证级别

地市级

认证批次

第二批

认证时间

2010年06月30日

项目分布区域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

项目介绍

鄂托克旗大草原,历来是盛产蒙古马的地方。蒙古人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马,马是旅途的主要骑乘牲畜。鄂托克旗地域辽阔,骑乘的马种可分为山地马种和沙地马种。沙地马主要产生于鄂托克旗南部(包括鄂前旗)和东南部的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区。沙地马种,体小精悍,四肢短粗,筋腱良好,蹄大而矮,性情虽不温顺,但易于驯服调教。马群中有一种马,乘骑时走的快而稳,不颠簸,最适合长短途旅行。这种马叫“吉若毛日”(汉译为走马),但它在马群中的比重小,天生的走马在马群中只占百分比几的比重,所以产生了人工调教走马的生产技能。

鄂托克旗蒙古族有着悠久的驯服马匹的历史,自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征服西夏后,这里成为蒙古族长期活动的地方,元代成为皇室的军马场。十五世纪中叶,鄂尔多斯部入居河套,隔明长城与中原地区对峙。战争和生产生活的需要,基于这里丰美水草条件,蒙古人大量繁殖马匹,调教走马。清朝初期,康熙皇帝几度巡视鄂尔多斯,康熙三十六年(1697)鄂托克旗第三任扎萨克王爷松喇布晋和康熙皇帝,一同阅兵。《清史稿》中记载康熙皇帝巡幸鄂尔多斯时的感想说:“鄂尔多斯各旗和睦一体,无盗贼,驼马牛羊不必防守,生活周全牲畜繁盛,较他蒙古殷富,围猎娴熟,雉鱼很多,所献马极驯,取马不用套杆。”可见当时这里的驯服马匹,调教走马的产生技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在封建社会,旗王府召开大会,举行招纳福仪式、大型庙会、敖包公祭活动时,都有赛走马的竞赛项目。解放后,在各地举办的那达慕大会,民族运动会,都把赛走马列入比赛项目。因此调教走马的生产技能一直传承到现在。

然而无论过去和现在,驯服调教走马是一项非常艰苦、复杂、耐心的生产过程,享受骑走马的乐趣是一种奢华的生活,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必须有充足的经济基础支撑。所以不注意保护,可能会消失。在改革开放,人民的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鄂托克旗的马业迅速发展,全旗的养马户有300多户,马匹总数达两千多匹,其中不同等级不同走态的马匹有400多匹,涌现出达楞巴雅尔,查干巴巴,斯庆巴雅尔,斯仁脑日布、乌力吉、吉仁太、吉仁高日巴等调驯走马能手。

为了抢救保护和延续蒙古族马文化中的调教走马项目,鄂托克旗“鄂尔多斯飞骏”体育协会积极挖掘整理调教鄂托克走马的生产技能,号召协会各成员把调教走马作为必须抢救的文化项目来抓,使它发扬光大,成为发展马文化产业的一项重要内容,为繁荣民族文化体育事业技能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命名代表性传承人。

分布区域: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乌审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