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古如查玛

项目分类

传统戏剧

保护单位

鄂托克前旗

传承人

申报地区

鄂托克前旗

认证级别

地市级

认证批次

第一批

认证时间

2007年06月04日

项目分布区域

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

项目介绍

查玛舞(俗称“跳神”或“订鬼”)是蒙藏宗教文化交流的产物。于16世纪后半叶随同噶鲁派(黄教)喇嘛教传入,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并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查玛》是一种以演述宗教经传故事为内容的面具舞。人物繁多,形态各异,分"大查玛"(主要神祗)和"小查玛"(泛指鸟兽及侍从)两大部分。有殿堂舞、米拉佛传舞、寺院舞、大场舞四种表演形式。独舞、双人舞、多人舞、大群舞一应俱全,亦可穿插即兴表演、表演程式化、规范化。舞蹈语汇的运用多以所表演人物的个性划分。一般是"大查玛"动作沉毅坚定,庄重徐缓;"小查玛"动作乖巧多变,灵活敏捷。表演时二者相映相衬,各具特色,如《却吉勒(阎王)舞》动作劲拔犷悍,举手投足极富雕塑性;《鹿神舞》动作矫健奔放而有气势,技艺性强,带有竞赛性质;《骷髅舞》动作灵活洒脱,时而随鼓声颠跑跳跃,时而故作威风状进行喜谑表演,身体的起伏,头部的昂垂;手的绕动,舞步的踏跳配合融洽,很有韵味。查玛舞在蒙古地区流传十分广泛,绝大多数寺端均于宗教节日的表演。

宗教节日或庙会时,鄂尔多斯草原上大小召庙都派喇嘛到会诵经。喇嘛们身穿紫色红袍,头戴月牙高帽,吹起高亢的“布日也”长号。有振铃、大鼓、小鼓、钢朗、哈格、铙、钹等一起奏鸣。方圆数十里,号声悠悠,更增添了这座古刹的神威。同时,还伴有有趣的查玛舞。这些宗教活动对研究北方蒙古族的文化历史都有极高的价值,对研究蒙古族政教史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宗教活动中的查玛舞这特殊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鄂托克前旗文化广播电视局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